2023年05月28日  搜 索
首页>>文化名城>>读书月、读书沙龙>>正文

省作协副主席熊育群携《己卯年雨雪》出席中山书展名家大讲坛

反思中日战争日本作家也点赞
   熊育群

    昨日,在第八届中山书展举办的名家大讲坛上,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副教授阮波与广东省作协副主席、文学院院长熊育群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对话,从熊育群的新书《己卯年雨雪》谈到了“国家与个人在战争中的命运”话题,就战前和战后人性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熊育群花费14年时间写成了《己卯年雨雪》一书。这是一部反思中日战争的书。他从对1939年发生在故乡湖南省汨罗县的“营田惨案”的田野调查开始,投入对中日战争真相的挖掘。他踏访战争遗址、曾遭受大屠杀的村庄,两次前往日本,深入侵华士兵的家中,再到战争博物馆、资料室、民间与学府,研究大量日本书籍和历史资料。
  《己卯年雨雪》以一对日本夫妇和一对中国夫妇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战争对人物命运的改变,特别是对人心灵的摧残,挖掘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思想根源,揭示和反思人类战争悲剧,锋芒直指世道人心。
  日本作家元山里子说:“《己卯年雨雪》的精妙之处,在于细腻地描写和塑造了一对日本青年夫妇的三次心态转变:怎样从一个被动的侵略战争参与者,转变为主动的杀人者,又再次发生人性的觉醒。这正是熊育群想要告诉读者战争残酷的另一面。作者我希望有更多的日本读者看到这本书,从中得到‘为何而战’的反思。”文学评论家们认为,《己卯年雨雪》具有鲜明的现实性、针对性,作家试图把我们每一个人都带到一个巨大的课题前,这也是人类需要长期面对与思考的课题——战争与和平。

阮波 

对话
怎样看待中日战争
  阮波: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战争一爆发,那就是全球性的事件,而人性的残忍也会在战争中彰显出来。现在回过头来,你是怎么看待当年由日本挑起的中日战争?
  熊育群:中华文明曾经影响到了亚洲的整个文化,日本文化很受中国文化影响,有“中国痕迹”。但中日战争,有挥之不去的阴影。鸦片战争开始,从此噩梦也开始了。日本被打开国门通商,签订不平等条约,因此日本被震醒,开始明治维新。当时清朝国门也被打开,也由此开始了洋务运动。
  但是,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不同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学的只是技术。同一时期,清政府和日本都到了欧洲学习,中国人了解的是枪炮,日本人却是来了解政治、教育,全盘学习人家。明治维新30年让日本成为强国。日俄战争在我国的东北打,日本人把大国打败了,自信心满满。人性中恶的欲望无止境的膨胀,让一些日本人从正常人变成了魔鬼。
把日本人当“人”来写
  阮波:战争和爱情,基本上是文学的母题。现在,我们来谈战争好像与这个时代不搭边了。我觉得,现在谈战争里的爱情是一种古典回归,比如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爱情与战争是同向发展的,很复杂,深刻。
  西方关于战争,开始是批判现实主义,批判了,仍没用。后来出现了浪漫主义,希望能解救可怕的现实,仍然没用,再后来就有现代派。《第二十二条军规》写出了无力感,一群士兵突然接到命令,在一个小岛上执行任务,但没人告诉任务是什么,日复一日,不知道这个任务是什么,很多人想回家。第二十二条军规就是想要离开岛,要不就是疯子,要不就是死了。但死了离开岛没什么意义,疯了怎么证明自己是个疯子。
  张爱玲说到脸谱化,很有意思。她所有的作品好人不好,坏人不坏。每个人都有人性的弱点、良知。思考得应该更深,民族才会长远发展,不是动不动就是抵制日货那么简单。
  熊育群:中国第二次觉醒是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开始的。但是进入民国以后,内战割据,民不聊生。所以日本人看到中国这样的状况就很有底气地说,一个月可以拿下中国,唾手可得。
  关于中日战争。日本人打出的口号是,日本人与中国人同文同种,有责任帮中国人,把西方人赶走,建立东亚共荣圈。因此,不明真相的日本人觉得是圣战,是为中国人好。他们自己不承认是战争,当做支那事变。日本本身对孔子、中国的四大名著等非常推崇,认为汉文化是共有的文明类型。
  以前,有些人把日本人当魔鬼来写,我写日本人把他们当“人”来写,写一个正常的人怎么变成魔鬼的,这样才能让人警醒。我要把这个变化历程写出来,让人们看清楚战争的本质。
  现在战争不是远了,其实是人们麻木了。文学的力量何在?作家就是要揭露出真相,让人们知道所有现实问题都与自己休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