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5月4日 星期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评论 >> 正文
让读书成为城市风尚
发布时间:2006-05-19 来源:中山市文明办
  【编前话】当第四届“中山读书月”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11月23日,《中山日报》“读书”版搞了一次“读书沙龙”,参加“沙龙”的教师、记者、公务员进行了2个小时思维的碰撞和观点的交流。他们围绕“读书月”“文明城市,现代公民”的主题,由点到面、从微观到宏观,全方位探讨了关于“读书”的诸多问题。《中山日报》副总编辑谭文卿先生亦参与“谈天”,给本次“沙龙”增色不少…… [center]余全立(教师)——读书是很“私人”的事[/center]    没有书读的生活令人迷惘,人迷惘的时候容易产生迷信。读书就是要培养“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    读书也是一种休息,在读书中我们的思想和情绪可以释放、舒展、休憩、乘凉,真正的读书人应该是真切而无烦躁的。对大众读书,我们似乎不应过多指指点点——科学的指导是必要的——不该设太多的条条框框,须知文化的追求是一面多棱镜,阅读提倡多角度多选择,“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就是这个道理。    《中山日报》的《读书》版面已经摆脱了单调和枯燥,走上了一条读者喜闻乐见之路,十分难得,可喜可贺。    一、现代人读书已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读书讲究良好的氛围,这种氛围应是读书自然的流露。也就是说,读书交流很重要,找一条好的途径,以适宜的方式、方法进行有效的交流,不仅需要而且重要。古人读书也有交流,但圈子不可能宽广,如游学、诗会、寻梅踏雪等,比起现代的读书交流不可同日而语,科学的发展为读书交流提供了便利。今天的“读书沙龙”是一次难得的交流,当然还有读书心得、体会、报告会、读书征文等许多好形式。读书交流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我们不应只关注读了多少本书,其实更重要的是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增长了哪些见识,启迪了哪些思想。所以——   二、报纸应注重打造自己的读书品牌,形成自己鲜明的价值取向,有效地影响广大读者。其一,要考虑重点宣传本土作家和作品;其二,本地读书人的趣闻,如“百姓书缘”,有写的必要,但不要勉强,空洞无物的宁可不登;其三,应敢于涉及读书界有争议的讨论,但不应只是转载或下载,这样容易造成重复浪费。可以采取综述后组织本地作家和读书人发表个人意见的形式进行,也许这样更显报纸特色。这方面报纸应有自己的基本观点,但不要匆匆下结论,允许不同观点并存。    三、推动社会读书活动,不应是《读书》版面一己之力,各版面的通力合作很有必要。文艺版、教育版都拥有固定的读者群,无形中在有力地推动着社会读书活动;我们的编辑同志常常被请到学校给学生讲课,这在推动读书活动中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我们的小作者的稿件被采用,文章登在报纸上,那意义可能要影响他们一辈子!对于这样的读者,他们的读书需要绝对是内心的渴求,而不是附加的。别人打麻将和唱卡拉OK所得到的刺激和乐趣,真正的读书人在读书中也可以得到。因此——   四、读书的社会土壤需要有心人去培养。其一,宽松。切忌只有名家才可登大雅之堂;其二,丰富。提倡“浓淡随意,深浅得宜”;其三,选择。让读者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则要求版面内容更丰富更充实更有可读性;其四,专与博。这是点与面的关系,处理得好,《读书》版面将更鲜活。 [center]何腾江(记者)——最本土的就是最世界的[/center]   来中山时间不到一年,我却很快融入到这座充满诗情画意的文明城市里,不知不觉中就将它当成了自己的故乡,每一天都沐浴着爱的阳光,心情也别样的美丽。而作为一名初来乍到的年轻人,我不仅喜欢这座城市的文明,更喜欢它浓厚的文化氛围。   在我看来,当前不少城市都在举办“读书月”活动,这是提升城市文化水平的一大重要举措。中山要想将“读书月”办好,办得精彩,最重要的是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适合市民口味的“读书月”。从“读书月”活动安排上可以看出,我们的“读书月”重在通过“绘”、“唱”、“读”、“讲”、“写”等方式开展活动。我比较喜欢像“广播散文《故乡人》主题征文”、“社会公德警句格言有奖征集”、“对我产生重大影响的一本书有奖征集”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活动。不是有一句这样的话吗——“最本土的,也是最世界的”。让大家通过阅读《故乡人》写主题征文,本来就是对市民、特别是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这是我们中山“读书月”的一大特色。   但是,我个人还是觉得,我们的“读书月”亮点还不够多,活动还欠丰富。因此,我斗胆建议,我们的“读书月”不仅要体现本土特色,还要体现外来特色。深圳的读书月办得全国出名,有一点就是深圳敢于“请进来”。每年的读书月,深圳都从全国各地请来众多名家,通过讲座、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读书月”把脉,从而增添了活力。最近深圳举办的“全国校园文学论坛”就办得相当成功,可谓名家云集,效应极佳。我们中山能否借鉴一下深圳的这一经验?毕竟这些名家给我们带来的,绝不仅仅是读书方面的先进经验,还有很多无形的东西,且这种东西是一时无法估价的。   同时,我个人虽然还不是很深入了解中山文艺家的创作情况,但在报刊、网络上还是获悉他们出版了不少著作。我们的“读书月”能否为这些本土文艺家提供一个平台,集体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让本土文艺家集体亮相,不仅可以推广本土文艺、培植原创力量、打造自己的品牌效应,还可以让他们在这次集体展示中检测自己的艺术水平,从而激励他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毕竟,一个城市如果有自己强劲的原创力量,这对城市文化的提升也有重要的意义。此外,我们在集体展示本土文艺家创作成果的同时,为他们举办作品签售仪式、新书首发式、讲座、沙龙等,不仅能增进他们之间的文艺交流,也可以带动后备力量。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center]王永林(教师)——宣传要做到“无缝”覆盖[/center]    在开展“读书月”活动中,可通过评选“读者喜爱的图书”和全市“优秀读书家庭”、“科技读书示范户”等形式,在全社会形成爱书、藏书、读书、用书的好风气。    组织图书馆、出版社、新华书店等有关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举办精品图书展、音像资料、电子出版物展、开展书评、推荐好书、举办读书报告会、朗诵会、研讨会、读者座谈会、读书竞赛、读书演讲、评选读书标兵、组织各种知识培训等,通过集中开展一系列活动,提高人们对书籍、对知识的热情,促进广大群众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月”活动要与“三下乡”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开展送书、送知识、送信息下乡活动,宣传科学精神,破除封建迷信;普及科技知识,增强致富本领。在“读书月”期间,倡议每人买一本书,读一本书,向西部送一本书;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向西部地区图书馆赠书,为西部大开发贡献力量。    在“读书月”期间,作为群众读书、学习主要场所的图书馆,要努力提高读者服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如延长开放时间、优惠办理借书证、免证阅览、简化手续等,千方百计把更多的群众吸引到图书馆来,特别是被命名为“读者喜爱的图书馆”更要起表率作用。    “读书月”还可以开展以下这些活动:最喜爱的图书评选、“网上读书工程”、图书馆免费活动、主题活动开展、图书工程建设、读书工程建设、读书专题系列讲座、读书研讨活动、中山人必读书、中山人读书手册、各行业必读书目、青少年必读书目、主题征文活动、建立读书组织、读书会等。    另外,“读书月”的宣传似乎还不够广泛、到位,很多市民都不知道有这回事。可通过设计一个“量表”,调查市民的参与度,做到“无缝”覆盖。 [center]方铁民(教师)——参与对象要向学生倾斜[/center]    读书是个人的事,但要提高广大市民的素质,却是全社会的事,需要社会各行各业积极行动起来,营造一个读书学习的氛围。“读书月”便是营造这种氛围的有效载体。    1、要以“读书月”为载体,构建学习型社会。读书可以使我们在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净化灵魂、启迪智慧、陶冶性情、培养人格。因此,开展“读书月”活动,并以此为载体,构建起一个学习型的社会,有助于培养大家读书学习的习惯,推动全民读书的热潮,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广大市民的内在素质。    2、要在“读书月”中凸现“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新时期中山人精神。并以此为核心,打造具有中山特色的“读书月”品牌。打造好这张牌,才能真正打造出中山的城市文化和城市文明。    3、“读书月”活动在时间上要抓好延伸。所谓在时间上延伸,是指延伸读书活动的时间。这种延伸,不是表面上拉长读书月活动的时间,而是借助“读书月”这一载体,从深度上去影响大家继续读书、自觉读书。“读书月”活动虽然历时仅一个月,但并不意味着过了这个月,活动结束了,读书也就结束了,或者可读可不读。所以,“读书月”活动应当真正发挥载体的作用,把读书精神弘扬下去。一方面,各媒体在平时就要注重对读书学习的引导、宣传;另一方面,把图书市场作为引导大家读书的一个窗口或平台,有意识地将推荐书目落实到书店中,供大家平时购买和阅读;还可以设立免费阅读的公益性读书社,推动和强化大家的读书意识,培养市民的阅读学习习惯。    4、“读书月”活动在空间上要有所倾斜。所谓在空间上倾斜,是指读书月活动的参与对象要向中小学生倾斜。他们是祖国发展的接班人、我市未来建设的后备军。所以,“读书月”活动应适当向他们倾斜。如何倾斜?一方面要多开展一些适合中小学生的读书活动。这些活动不求统一化、标准化、精品化,要着眼于实用性、实在性、实效性。例如有些镇区学校的学生,限于基础和条件,阅读面和阅读水平可能比不上城区的学生,在活动中不妨因地制宜,因材施“导”。毕竟,激发他们的读书学习热情才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要为中小学校多提供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据了解,不少学校图书室的藏书要么过于陈旧,学生不喜欢看;要么夹杂不少盗版书,质量差、错误多,削弱了学生的阅读欲;要么不大适宜学生阅读,在升学的压力下,学生也就没有更多的兴趣去查找和阅读。 [center]闫玉宏 (公务员)——不妨与大人物共鸣一次[/center]    我觉得,有两类书要读,而且要读好。    一是不妨多读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书。    所谓读书的用处,有时很虚,有时又很实。说它虚,是把读书看作是怡情养性的需要,通过潜移默化,提升自己;说它实,主要指工作之需、生活之需、就业之需、升迁之需等。一般来说,读“虚”的书,是一件乐事,甚至其乐无穷。有很多人读起书来能达到如醉如痴、物我两忘的境界。宋代诗人尤袤流传千古的读书名言:“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我觉得,对于读书,说得最好的还是明人于谦的两句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但是,每个人总还要读一些“实”的书,即非读不可的书,读这种书大多苦多乐少。我学英语时,差点“头悬梁,锥刺股”了,学二次函数时,也牺牲了不少脑细胞,可是学了就完了。之后从未用英语与国际接过轨,也从未用复杂函数运算过平凡生活。但你不学,人家要考呀,为应考而学对自己无用的东西,甚至再枯燥再苦痛再乏味,也不能不读,实在与木匠磨斧头、裁缝理针线没有什么两样,能乐得起来吗?梁山好汉,上线的人物都有一手看家的本事;宋江的术数,吴用的算度,李逵的板斧,张清的石块……有绝活才有领袖之体、军师之体、元帅之体、将军之体。做事也应独擅一种专业,而术业要精又需钻研某一种学问。画马的常描《百骏图》,写字的揣摩《玄秘塔》,尚武的专练“鸳鸯腿”,布阵的演习“连环阵”。以定位之身读定向之书,欲学看家文章,必读看家之书。要想“下笔如有神”,就得“读书破万卷”。熟读精思,不厌其烦。    二是不妨与大人物共鸣一次。    读大人物写的书或写大人物的书时,你常常会有一种如沐春风、醍醐灌顶的感觉。有本书叫《南海康先生传》,是梁启超写的。读康有为七上清帝书,以及百日维新期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除旧布新的三十七封奏折,实在是痛快淋漓,有一种解放的感觉。康有为的“吾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担当精神,对其时的青年,如大海潮,如狮子吼。那种大刀阔斧的开路先锋,尽管会留下许多遗憾,但其气势,其“浩然出出世入入世,横纵四顾,有澄清天下之志”,以及惟我独尊的气概、慈悲普度的心境,确实很值得后人永远追怀。    与大人物共鸣,不一定要读煌煌巨著。有一本小书叫《我在美国和在中国生活的追忆》,是晚清美籍华人容闳写的,中文译本叫《西学东渐记》,我觉得“西学东渐”四个字,真能勾勒出那一整个的时代,以及那一时代不少忧国伤时之士的深切情怀和血泪向往。容闳19岁时被保送到美国学习,并且进入美国第一流学校耶鲁大学。学成后毅然放弃美国现成的就业道路,决心返回他“无时无刻不渴望她走向富强”的故国。    凭着他的英语能力和渊博的学识,回国之后,在当时的中国环境,在洋行中做事,经商致富,是一帆风顺的路。事实上也有好几个人保荐他做买办,但他终于谢绝。他在回国后曾对母亲说:“大学教育的价值远超过金钱。”在后来的不同职务中,他总是把这信念牢记心中,他说“至少有一个中国人是把洁白的荣誉和诚实的品格看得比金钱更重要”。容闳与我们,固然时代与社会都不同了,但他的这种人生观念与价值信念不是仍可以引起我们的思索吗?读大人物的书是可以使人们在深思中提升自己的。 [center]叶才生(教师)——出台《文化建设规划》[/center]    全国首批文明城市成为伟人故里中山的一张极具分量的品牌。如何乘势而上,提升市民素质,提高城市品位,走文化内涵发展之路,成为中山人思考的热点、关注的焦点。我认为,让读书成为中山的又一城市名片,是中山汇入创意经济浪潮,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创意中山的必由之路。    读书节定位。“博爱、创新、包容、和谐”是中山人新时期的精神名片。中山开办读书节就要内化这种精神,活化这种城市定位,把“博爱、创新、包容、和谐”塑造为中山读书人的文化标识,旗帜鲜明。并且以此审视时下中山的文化建设,雕塑、公园、城建等公共地区的总和的器具文化、制度文化、语言文化必须形成一个动态的发展链,互相支撑,互相引领,成为中山历史的丰厚积淀与新时期思维的轨迹,是中山人的共同胎记。中山出台了《城市规划提升现代生活》、《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有关要点》等,目光前瞻,其实文化建设更要出台规划,满足市民作为“精神人”、“文化人”、“完整人”的多元需求。    读书节特色载体。中山人的博爱精神名噪海内外,就是因为有一年一度、声势浩大、全民行动、媒体支持的“慈善万人行”大型活动。卡拉OK之所以进一步走俏,夺人眼球,是因为有策划成功的“超级女声”。中山读书月要受人关注,深入人心,需要寻找一个特色的载体——读书节的品牌栏目,把读书月办成市民乐于参与的平时读书汇报、知识比拼、才华展示的大舞台,办成市民读书求乐、读书得乐、读书得利、读书得以的助跑器。如深圳每年的读书月,面对学校的就有现场作文比赛,从发动到比赛到颁奖、到作品汇编成书发行,书香弥漫,坚持至今,现已成为深圳读书月的一个重头戏。中山读书月要有特色,必须整合资源,面对中山教育界的师生、市民、外来工三大服务群体,铸就适合群体服务、适合全体参与、适宜群情关注、引领精神发育的读书栏目,形成一种文化盛事的聚焦。    读书节评价。读书、文明、文化都是虚的东西,更要看得见,摸得着,变成实实在在的诱惑,变成琼浆玉液与精神大餐。建议出台《中山文化建设规划》,就文化强市的定位、目的、创意途径、创新评价等作高品位规划,赋予其“中山特色”的特质、异质,将书作为系列文化活动的重要枢纽,制定一些刚性指标与弹性参照,构建一个“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优良环境与评价机制。从宏观而言,制定评审文明企业、文明镇区(社区)、书香校园的标准;从微观来看,中山人具体个体的文明标准,中山人应该读的书目,每年评选读书之星等,都应该序列化、活动化,持之以恒,形成良性循环,铸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