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5月4日 星期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评论 >> 正文
“农民车间”开辟就业转移新通道
作者:裴前林 发布时间:2007-04-25
 
  火炬开发区开设的“农民就业”车间,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企业这个吸纳失地农民就业的主渠道作用,较好地解决了失地农民就业难和部分企业“招工难”问题;另一方面,又充分发挥了政府在促进失地农民就业方面的主导作用,使广大失地农民在政府公共财政的资助下,在“农民车间”实现了平等就业,共享了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实际成果。
      近日,火炬开发区在区农校开设了首个“农民车间”,采取“企业支付工资+政府就业资助”的模式,重点帮助区内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就近集中就业。据了解,该区计划到2010年,将开设类似10家“农民车间”和5个“农民工厂”,用以安置解决3000-5000名失地农民就业。笔者认为,“农民车间”的开办,创新了我市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难问题的新平台,开辟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的新通道。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随着“村改居”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我市有大量农地被征用于城市和工业建设用地,导致相当数量的失地农民需要“洗脚上田”、进城就业。但受就业观念、就业技能、就业年龄及劳动力市场等因素的制约,有一部分失地农民并未能在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顺利实现就业转移,成了失地又失业的困难群体,由此产生了相对突出的失地农民就业难问题。
  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利益向下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让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失地农民。火炬开发区开设的“农民就业”车间,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企业这个吸纳失地农民就业的主渠道作用,较好地解决了失地农民就业难和部分企业“招工难”问题;另一方面,又充分发挥了政府在促进失地农民就业方面的主导作用,使广大失地农民在政府公共财政的资助下,在“农民车间”实现了平等就业,共享了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实际成果。
  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必须多管齐下,多策并举。首先,要对广大失地农民进行就业信心和择业观念的教育,引导他们克服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畏首畏尾的小农意识和“等、靠、要”思想,鼓励他们面向市场,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多渠道灵活就业创业;其次,要进一步落实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援助政策,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制度,切实加强对失地农民的“订单式”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竞争力,重点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再次,要制定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大力开发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因地制宜,通过创办“就业作坊”、“就业车间”等各种社区就业服务实体,帮助失地农民在社区内广泛从事家政卫生、绿化保洁、商业零售、物业管理等服务工作。
  着力解决好包括失地农民在内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工作是今年我市实施民生系列工程的重点任务之一。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拓展就业空间,进一步建立健全失地农民“转移得出”、“留得住”的就业增收长效机制,切实加快农村向城市、农业向工业、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步伐。而火炬开发区开办“农民车间”、“农民工厂”的做法经验无疑值得大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