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5月18日 星期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评论 >> 正文
“送书下乡”和“采风于民”
发布时间:2007-11-23 来源:来源于:中山日报 2007年11月23日 第 4694 期

 
     近日,听闻我市图书馆送书下乡,各方企业员工纷纷“捧场”;又闻香山讲坛首次进企业,近千工人积极参与。这样的好事免不了让人想赞扬一把:“送书下乡”,解群众“饥渴”,文化普及,利国利民。
     说起“送书下乡”,笔者没来由地想到了孔夫子他老人家,50岁时周游列国,讲学传道,其行为也类似于今天的“送书下乡”。不过,孔夫子还作了另外一项流芳百世的工作:编定《诗经》,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305篇中有106篇“风”是土生土长的民歌,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必读篇目。说起民歌,笔者又想起了王洛宾。他一生足迹遍布大西北,先后收集整理、改编翻译了十几个民族的700多首民歌,其中不少一直为后世传唱。
    话题扯远了。笔者想说的是,当我们把普通民众、企业职工、工厂工人当作文化传播的对象时,有没有忽略他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我们强调“普及”,强调“送知识”“送电影”“送文化”下乡时,有没有给他们一个平台,表达他们的生活经历,展示他们的人生感悟?
    这些,对于一个倡导和谐的社会当然不能忘记,的确也没有忘记。笔者曾经欣赏过三乡工人文化艺术团的表演,其中一支“男天鹅”队伍,让笔者记忆犹新。他们皮肤黝黑,穿着雪白的天鹅服,踮起并不灵活的脚趾,跳起了天鹅舞。在熟悉的音乐中,几只“天鹅”有些笨拙,有些憨厚,有点傻气,还经常摔跤,但也不乏幽默,不乏机灵。一同观看的市民们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如此“反串”不由得你不佩服工人们的想象力和幽默感。
    庙堂之高的艺术当然值得推广,但是江湖之远的歌声也应当倾听。如今,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传播者”已经开始架起了和民众沟通的渠道,何时才能如孔子、王洛宾一样,当几回听众,听听民间的歌声?看看民间的舞蹈?
    真正的文化建设需要社会广泛的参与度。这种参与不仅是作为读者,作为听众,作为观众,而是作为其中一分子。笔者认为,像三乡工人文化艺术团这样的组织,是广大工人阶级最需要、最喜欢的文化团体。在这里,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他们也是“文化”的生产者,而非被动的消费者。谁又敢断定,若干年后,在他们中间,不会出一个吕文成呢?
发布日期:2007年11月23日  作者:乌 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