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5月21日 星期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评论 >> 正文
“中国梦”呼唤文化复兴
发布时间:2013-05-06 来源:中山日报
    ■中国正处于300年来“文化复兴”的最好时期
  回顾历史,中国文化曾具有强大影响力,但在近代却明显式微。当前,我们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国民的自信心空前高涨,全球化使我们的环境空前开放,也可以说中国文化迎来了近300年以来最好的历史机遇。面对新环境、站在新起点,中国的“文化复兴”显得尤为必要。
  经济实力的显著提高为“文化复兴”提供基础。经历了30 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一方面,人们生活改善,精神文化需求随之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过程促进了许多新知识、新技能、新法规、新制度的形成,再者,丰富的经济生活提供了广泛的文化素材。概言之,强大的经济基础成为中国 “文化复兴”的重要前提和动力。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文化复兴”提供平台。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交流变得十分快捷和畅通,公众文化空间不断扩大,人们随时随地创造着、接受着、传播着各种文化。中国目前已拥有近8 亿的手机用户和超4亿的网民,“文化复兴”在信息时代能达到更广泛、更深入、更迅速的效果。
  国家层面的大力推进为“文化复兴”提供保障。科学发展观正把中国的发展模式推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决策,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的重大部署,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进入国家重大战略层面,以文化论输赢的发展观念逐步推开,成为“文化复兴”的重要条件。
  人文资源的丰富厚重为 “文化复兴”提供支撑。历史悠久的中国拥有灿若星河的文化名人名作,其中蕴含着无数具有深刻启示意义的思想精华,且随着文化交流,中国优秀文化在外国社会深受推崇。中国更要通过“文化复兴”,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全人类先进文明,重树文化自信、擦亮文化品牌。
  社会环境的多元开放需要 “文化复兴”提供精神支柱。处于经济社会转型阶段的中国呈现多元开放特性,以经济关系的变革、民主法治的推进、社会阶层的分化、人口流动的频繁、思想观念的差异、利益诉求的觉醒等作为表征。人们在面对这种复杂环境的过程中往往感到无所适从、迷茫彷徨。强化精神家园的归属感和理想信仰的坚定性成为普遍渴求,也是“文化复兴”的关键作用。
  ■欧洲的“文艺复兴”与中国的“文化复兴”
  欧洲的“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是在经历了被称为“黑暗时代”的中世纪以后,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以人文主义作为最普遍、最基本的理念,借此发起了一场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被称为第一次欧洲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的“文化复兴”在历史长途上也留下过深刻的脚印,我国古代社会有过多次文化复兴运动,其中影响较深远的有唐代的古文运动和宋代的理学运动。在近代史上,梁启超将清代称为“中国之文艺复兴时代”,后来胡适等人又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称为文艺复兴。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为中国大地请来了“德先生”和“赛先生”,对中国社会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衍生了否定中国文化,打到孔家店,全盘西化等文化意识副产品,这恰恰正是一种民族自卑感的表现。而文化大革命则是一次严重的 “文化自残”。到了20 世纪90 年代开始,正是对新文化运动以来所形成的文化缺失和民族自卑感进行的反思和纠正,以恢复中华传统文化,重树民族文化自信心,中国才正式有了“文化复兴”的提法。
  欧洲的“文艺复兴”和中国的“文化复兴”都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必然结果,是适应相对应的经济基础发展而成的上层建筑。然而,有异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阶级性,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其目标是推进世界文化的整合,引领世界的和谐发展。中国的“文化复兴”实际上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民族文化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途径。
  此外,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的人文主义世界观不同的是,中国的 “文化复兴”以建设充满博爱、和谐、包容、创新等精神的中国文化为己任、以复兴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为使命、以唤醒每一个公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捍卫每一个公民的平等权利为宗旨,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地重新检讨中国文化传统,确立中国文化的真精神,拥抱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成果。
  总之,欧洲的“文艺复兴”,更多的还是在“文艺”范畴,而中国的“文化复兴”则不仅包括“文艺”,还包括整个“文化”,而且还是“大文化”。
  ■当前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当前中国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危机。根源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工业文明的激荡;传统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的阵痛及由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冲击。具体表现为:
  一是传统价值规范的“迷失”,新的价值理念的重建艰难曲折。西方列强在鸦片战争中用十分野蛮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传统的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开始受到真正的挑战,到“五四”运动时爆发激烈的文化冲突,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批判,传统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规范作用受到怀疑。十年“文化大革命”更是造成了与传统文化的彻底断裂,而新价值理念重建仍然任重道远,这使得经济运行局部失灵,精神家园失去守望。
  二是传统文化面临的双重困境。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具体形态正遭遇后继无人和日渐萎缩的危险:传统文学的诗、词、曲、赋少有人问津,传统文化技艺如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中医、算盘几近后继无人;记载保存着中国五千年文化宝藏的文言文这一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而“托福”和GRE 培训人满为患,进入中国文化宝藏的通道没有了。很多传统节日及各种民俗,如七七牛郎织女“乞巧”节、重阳登高节、腊八节,敌不过西方洋节日如圣诞节的隆重、丰富和深入。儒家、道教、佛教三大本土文化的核心价值已经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
  另一方面,拯救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大量的误区,首先是生吞活剥现象,典型的就如当下流行的汉服运动,穿上简单复制的汉服仿佛与日常生活格格不入的戏子;其次是文化伪造现象,如民族节日时节,借元宵节推销汤圆,借端午节推销粽子,借中秋节推销月饼,这些都是商人进行文化造伪的例证等等。
  三是文化创新创意不足。主要表现于我们的文化生产。我们被视为世界最大的文化“山寨版”国家。我们的出版、影视、音乐、动漫等行业的文化生产,不仅难敌美欧日本,甚至不及韩国。我们正忙于在域外文化产品的进入和本土资源的保护(如频道等)方面费尽心机,而西方文化以同样成熟的市场运作方式,一遍遍卷走中国社会文化市场所能产生的巨额利润。
  四是文化传播落后于世界一般水平。60 多年来,我们几乎没有任何新的可输出的思想资源。所有可以炫耀的文化资本,都是近代以前就有的东西。中国领导人在国外大学和国际会议上的讲话所引经据典的内容几乎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遍布世界许多地方的孔子学院主要教的是汉语。当代中国人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基本上局限于中国的戏曲艺术、武术、书法直到饮食文化。即使近几年来披着中国元素外衣的欧美电影大片越来越多,但中国元素如武术、民俗文化,只是满足观众对同一主题用不同方式叙事的新鲜感,真正成功的不是中国元素,而是受到欧美观众认同的价值观和叙事方式。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仍十分有限。我们对于西方及其他民族的文化,实际上仍处于非常被动盲目的状态,如面对基督教新教的广泛传播,我们还是显得办法简单生硬。
  ■亟须开展全国性“文化复兴运动”
  21世纪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机遇期,要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广泛开展文化复兴运动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构是文化复兴的主命题。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用,中国特色就关键在文化,在其独具特点的社会理想和人生原则。与这一社会理想共生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形支撑和决定因素。核心价值重构必须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和平崛起、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实现“中国梦”等重大使命。我们亟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对中华文化进行整理凝练,从而构建为中华民族和老百姓广泛认同并自觉实践的核心价值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构建一定注意一个重要问题,即不能将其桎梏在纯政治或政党的层面,而应该让其完全“落地”,成为一种社会教化,一种属于老百姓的全社会的信仰文化。
  中西文化的整合融通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关键和路径。中国传统文化自春秋战国时代起就孕育了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为中华民族广泛传承和认同的思想价值,以及各个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宝贵的思想和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基础价值和现实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核心价值重构的活性因子。问题是,由于许多的历史原因,我们再这方面的现状显得非常紊乱,非常的没有头绪。我们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一次全面而彻底的整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搞清楚哪些是可以完全可以保留的,哪些是腐朽衰败必须彻底抛弃的,哪些经过改造完善之后还可以继承利用的。
  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在几百年的历史中创造了中国传统文化所欠缺的科学理性精神、法制契约精神,这正是现代市场经济成功的必要保证。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能超越市场经济阶段而直接进行后现代化阶段。也即我们重构的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必须有效地整合中西文化中具有鲜活动生命力的部分。而国家层面牵头进行有效研究和提炼势在必行,这样才能避免“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上世纪末文化热过程中出现命题相似而无法深入导致无疾而终的怪圈。
  经济运行规范和生活规范重建是文化复兴的当务之急。挖掘传统文化,注重经济伦理建设,建立中国特色的管理文化、经济运行范式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设计,弥补市场经济导致的物质主义缺陷,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坚持复兴不是复古,一方面要发扬传统,另一方面又要吸收外来文化之积极因素。把东方和西方的文化精华整合到一起,使之变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思想纲领贯通现代社会。针对目前道德失范的现状,要以培养健全优秀国民为目的,进一步细化《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制定包含通则、食、衣、住、行五大部分的“规范”,对全体公民在食、衣、住、行、育、乐日常生活诸方面提出基本要求,进而扩展为全社会的生活理想,提升公民素质,增进社会和谐。
  繁荣文学艺术是文化复兴、构筑精神家园的源头性、基础性工程。文学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活力的部分,在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质、塑造健全民族性格、激发创新活力方面,发挥着十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首先要通过深入开展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振奋民族精神。第二、要通过深入挖掘、整理和创新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展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的道德风尚,不断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第三、要通过现代传播和交流,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持和文化滋养。第四,要大力繁荣文学艺术创作,创作出大批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特色、与世界文明共同价值相通的优秀作品,为全体国民以至人类提供良好的文化产品,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系中山市政协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丘树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文化的复兴既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又是其中的必要条件。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创造了新的文化形态,才能引领新的社会形态发展和最终确立。西方发达国家从文艺复兴到思想启蒙运动,创造了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新的政治文化,所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世界几百年。我们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而只有中国拥有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政治文化形态,这一命题才能最终实现。换一句话说,只有实现了中华文化复兴,才能说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说完全实现了“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