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5月21日 星期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评论 >> 正文
“陌邻”变“睦邻”还须制度“融冰”
作者:邓昌发 发布时间:2013-05-17 来源:中山日报

    “有事没事常联系!”这是中山市民黄女士搬进健康花城的第3天听到的第5个热情的招呼。最近,她还发现女儿也有了自己的小秘密,每天放学后她时不时往阳台跑。原来,她认识了住在楼上的一个新同学,两个人在用菜篮子传纸条呢……得益于小区的 “邻里互助卡”,越来越多的小区住户从 “陌邻”变成 “睦邻”。这是记者日前在中山“邻里和睦一家亲”城市论坛上了解到的情况。(5月16日《中山日报》)
  “远亲不如近邻”、“邻居好,赛个宝”、“百万买宅、千万买邻”……中国人自古就很重视邻里关系,而随着中国进入陌生人社会,不知不觉间,邻里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老人去世多日才被发现,新交的一个朋友居然是邻居,新小区居民对门居住却老死不相往来……
  也许有人说,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是一种进步,它意味着经济规模扩大、人员流动性增强、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程度提高;人们离开“鸡犬相闻”的村落、单位不再“办社会”,难免要面对邻里淡漠之类的种种不适应。但事实上,陌生人社会并不必然伴随着温情的沦丧;只要有心为之,我们就能够通过相应手段抵抗陌生人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冲击,以坚守和挽回人们内心深处所向往的熟人社会中的种种温情。
  回到邻里关系来说。如果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那么邻里间就是一个小社会。邻里之间和睦团结,可以使邻里之间有困难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使人们生活在愉快祥和的气氛中,进而促进社会安定和谐。那么,在陌生人社会中能否继续发挥出“睦邻”的积极效应呢?答案是肯定的。中山市“邻里和睦一家亲”活动的深入人心,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蓝本:邻里间通过书画社、歌舞社、以棋会友以歌会友、派发互助卡等活动,建立邻居间沟通相助的信任,共同感受久违的邻里间的团结和睦——一张张睦邻卡承载着居民们相互交往、相互关爱的美好愿望,传递着和睦相处、守望相助的浓浓真情,成为沟通邻里感情的桥梁。
  当然,要长久地让“陌邻”成为“睦邻”,不仅需要积极开展类似“邻里和睦一家亲”活动,还需要相应制度积极“融冰”。例如规划部门应优化小区建设,通过空间和外部环境的改善,为小区居民创造适宜的交流机会——现代人既需要私人生活空间,也需要一定的公共生活空间,公共生活空间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娱乐休闲的需要,还可以在无形中让人认识到 “同处屋檐下”,增进邻里之间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又例如制定完善的社会制度发展居民参与式的社区治理。让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治理,能让居民在治理过程中扩大交往面,加深交流沟通,并在小区居民的共同追求过程中产生凝聚力,进而成为化解邻里关系陌生化困境的催化剂。
  总之,“邻里和睦一家亲”固然能温暖融化人与人之间渐趋的冷漠、拆除邻里间越来越厚的隔膜,但这种力量仍是有限的,要想真正实现“陌邻”变“睦邻”的社会效果,还须通过有效制度克服邻里交往过程的物质基础短缺、人文交流文化匮乏等,进而促成邻里间常态化的相互问候、交流、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