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4月28日 星期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评论 >> 正文
探索适应新时期社会特点的群众工作机制
发布时间:2014-06-16 来源:中山日报

    新形势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求我们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新挑战,把握社会建设规律和群众工作特点,努力把群众既“组织起来”、又“活跃起来”,夯实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
  ■创新治理机制,切实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随着社会从“温饱型”过渡到“发展型”,群众需求日趋多元化、复杂化、高级化。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就是要适应这些新变化,把主体多元、过程开放、民主平等、有序协商、结果可控等善治要求贯穿工作始终,创造性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应当看到,经过村居合并和统一核算改革,中山的村居规模相对偏大。仅仅依靠少数的 “两委”成员,直接面对辖区动辄上万的常住人口,既不科学也不可行。当前,要着力完善“一核多元”基层治理体系,拓宽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臂膀。一方面要善于利用活跃在基层的各类社会组织,形成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社会组织为依托的治理体系。在我市基层,龙狮队、篮球队、健身舞队非常活跃,自2013年8月我市降低基层群众生活类社会组织准入门槛后,登记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已达390多家。要通过提供资源、加强骨干人士引导,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枢纽型组织体系,提高村居“两委”群众工作水平。另一方面要用活用好特别委员制度,发挥优秀异地务工人员的带动作用。抓住“两委”换届的契机,充实一批在同一地籍、同一行业中有影响、热心公益的委员,完善常态化工作机制,架设“两委”干部沟通联系异地务工群体的新渠道。
  ■壮大“全民”方阵,广泛发动市民共建共享幸福和美中山
  建立适应新时期社会特点的群众工作机制,既要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又要放手发动群众参与。近年,中山的全民修身、全民治安、全民禁毒、全民绿化、全民创文等工作深入推进,“全民”方阵不断壮大。推动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必须找准两个最大公约数。一是在群众思潮与城市精神中找准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唤起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如开展“全民治安”百日宣传活动、“医闹究竟闹了谁”大讨论,形成有效的思想引领,让全民参与成为群众最大共识。二是在群众需求与城市发展中找准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形成集体行动自觉。在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系列行动中,我们通过有奖举报,有效提高违法犯罪线索的收集效率;通过“群众点菜、政府埋单”,有效增进群众对“十件民生实事”的关注;通过群众公益项目的点对点参与,有效提高公众参与热情。总之,就是要从利益协调机制入手,将群众具体的、零散的诉求整体化、系统化,实现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和谐统一。
  ■激活社会细胞,加快构建政社联动、多元共治的活力社会
  推动群众自发的、无序的社会参与,转变为系统的、有序的社会参与,社会的“组织化”程度至关重要。无论是在全民修身行动也好,还是平安中山建设也好,村居、厂企、学校都成为一个一个活跃的有机体。以平安细胞创建为例,目前全市93%的村居、90%的厂企、91% 的小区、98% 的校园、87%的市场(商圈)都创建达标,成为全市平安建设最活跃的因素。
  推动计划经济下“单位人”转变为市场经济的“社会人”,政府必须遵循群众意愿,通过社会的“再组织化”,顺势把群众的自发行动转变为自觉行动。党委政府在推动民生事业发展的同时,要同步考虑社会细胞的承受能力和作用发挥情况。对于可以交由群众或者专业组织开展的社会服务,要探索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相关社会组织或企业实施,综合发挥市场无形之手、政府有形之手、社会隐形之手的作用,有效降低项目运作成本。要通过社会细胞的成长,真正把群众“组织起来”,使政群“互动起来”,最终达成地方“发展起来”目标,不断走出既有经济发展、又有社会进步的新路子。(作者系市社工委专职副主任)□梁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