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4月29日 星期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评论 >> 正文
全民修身行动是一项长远战略
作者:王春旭 发布时间:2014-08-04 来源:中山日报

    在没有改变以GDP 为导向的大背景下,主政者做引化人这项“潜绩”工作,率先引导全民修身,眼光放在长远战略上,无疑值得特别称道。做这种效微于当今而功及千秋的事,主政者要有远见和胆识、智慧和勇气。引领全民修身显然不属于显绩,一时半时难见其效。但做跟没做、早做跟晚做,其结果必定两样。当下虽微,但持久弥彰,惠及千秋。
  修身于我国古已有之。《礼记》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但在摆脱外强凌辱、逐渐恢复元气、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国人对如何科学引导人心这事有所忽略,以至于在当今社会发生许多突破道德底线的怪事。中华民族骨子里原来那种礼义廉耻的本色正遭到强力的侵蚀。如此下去,恐怕再高的GDP、再多的显绩也难振兴中华;“中国梦”就真的成了一场梦。因此,主政者的历史责任感和战略眼光特别重要。如得求千秋之功更胜于求近绩的主政者,人民难求之福至。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长期发展来看,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好全民修身这一关乎人的事业比一百个关乎事的显绩更有价值。犹如将利民惠民的排污工程埋在地下一样,虽没有吸引眼球的显耀,但实在且受用。
  这种人人“以修身为根本”的全民修身行动在当下的中山市正悄然进行着,并且已持续三年。全民修身行动,这一明显带有长远战略的选择,反映出中山市委、市政府非凡的智慧和自信、沉稳、求实的品格。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深层次矛盾,从修身做人入手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引化,不但抓住了根本,而且率先引领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正与党和国家的指引契合,极具历史意义。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方样本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与发挥作用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换言之,核心价值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多样性等特征。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我国先贤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现在国家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要被认同和内化,归根结底践行才是硬道理。
  修身就是一种践行。实施全民修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途径。“全民修身行动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话语在地方的实践形态,是核心价值观的‘中山版’”(《让核心价值观成为市民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中山日报》,2014年7月23日)。道理在于:一是全民修身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指引,两者在理念、内容和载体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中山全民修身行动的内容,基本涵盖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二者都遵循了德性养成的内在规律,理念上高度吻合,载体和方法上异曲同工。二是全民修身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都源于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大反思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时代性大变动。正如薛晓峰书记所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在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之后,我们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让老百姓的脑袋‘富起来’。有一些深层次问题单靠经济增长是解决不了的,需要通过进一步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来化解。”从这个意义上讲,全民修身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体现了全面改革开放深化阶段公民道德生活的内在需求,反映了中华历史文化的统一性与普遍性,全民修身行动恰巧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实践形态。
  中华文化复杂多样、丰富多彩,具有极强的柔韧性和包容性,给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发展赋予了充足空间。中山自古便是侨商之地、中西文化交流的津口;香山文化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好善乐施”的情愫、“干事创业”的气度。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城市精神。这些都是中山人共同内敛的精华、独特的精神世界,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中山人那种以中国传统文化和香山文化为基础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长期无形地引导着这个地域的人们在人与人的交往和面对社会问题时,几乎本能地表现出温和与沉稳、顺势与度为。前几年中山掀起的“香山文化”研究,就很好地展示了中山这个区域富有特质的人文精神。全民修身不仅在于保持和弘扬中山人这种人文品性,而且要“拾回”那些“丢失”于喧嚣复杂世界的优良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体融合并践行。这种战略所追求的不仅是当下的过程,更是长远的结果,彰显其样本意义对现代社会的引领性。正如薛晓峰书记所冀,“希望有一天,在一百个人里面,人们能很快认出一个中山人,只因为他的言行举止比他人更加文明,更加体现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城市精神。”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现代化是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各个方面的扩增过程,主要包含两个层面:外在现代化和内在现代化。外在现代化,即环境的现代化,包括各种社会变革。内在现代化,即人的现代化,包括人口素质和人的主体意识的现代化。其中人的主体意识的现代化就是要培养现代人的意识和心理素质。
  社会治理现代化属于环境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是在社会领域规范社会权力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社会治理能力是指社会领域系列制度的执行力。俞可平教授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是否现代化,至少有五个标准,即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民主化、法治、效率及协调。”(《衡量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标准》,《北京日报》,2013年12月9日)。
  社会治理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依据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互动关系,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先决条件。要推进上述价值目标的实现,必须提高公民素质、唤醒公民意识。英格尔斯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没有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他们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也就是说,人的现代化特别重要。当然,这里所指的人的现代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化,而是经济社会转型阶段,应该具备的现代品格和素质,即公民意识。因为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前提和关键,是国家现代化恒久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基础。但我国公民意识总体上来说还比较薄弱。
  社会治理现代化所需要的是基于社会成员广泛自觉的价值认同,而非外在强力压制基础上的高层次稳定格局。广泛自觉的价值认同的形成, 要求寻求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培育公民意识的养成环境。也就是说,公民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需要相应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也需要有意识的战略措施的引导。2013年中山市人均GDP8.34万元,按照当年汇率折算,人均GDP为13303.34美元,已经接近迈入世界前50位的水平。中山人作为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同时中产阶层群体的规模开始壮大,初步形成公民社会的主要力量。此外,全市在册社会组织1808个,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个门类,客观上扩大了公众的公共交往与参与、社会信任与合作平台。同时中山这几年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度机制逐渐形成,如率先编制 《中山市社会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年)》。民生社会、平安社会、公平社会、活力社会、法治社会等方面开始有了明显的制度机制雏形。培养公民意识的社会基础也开始奠定。在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上,全民修身行动就是一项有意识的战略性引导,即有意识地将公民意识导入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范畴。公民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养成需要个人长期的自我规范、自律自省,才能将外在的法律规范和伦理秩序内化为个体的价值信念与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一种自觉遵守法律的规则意识和程序意识,进而由个体心灵和谐生成整体社会和谐。其实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交融过程。“修身”恰好就起这个作用。
  一是通过实施公民意识培育行动,提高公民“主人翁”意识,增强公民法律意识,为依法治市提供保障。二是通过强化道德教化推进“四德”建设(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将社会管理寓于修身养德之中,实现以德立市。如“全民修身,干部先行”,强力推进“官德”的塑造,教育和感召全社会形成一种向善的力量。三是通过推行以文化人,培育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形成合理的“幸福期望值”,实现以文润市。这种从人的发展和增强幸福感的高度,通过修身行动,把培育现代公民上升到战略层面,探索一条“以人的现代化带动治理现代化”的独特路径,不啻高明。
  (作者系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法律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