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航拍中山,绿色中山
中山古称香山,远古时代的香山,只是珠江出海口外南海之滨的小岛。宋代以前的香山,实指五桂山及其周围丘陵、平原、海滨的地方,是珠江口外海上岛群中的一个较大的岛屿。
850多年前,这里正式设县时,还仅仅是珠江口外伶仃洋上的小岛,其地最狭,其民最贫,岛上居民多以渔、农二业为生,经济社会发展还处于原始的落后状态;850多年后,这里已经是碧水蓝天,绿树成荫,花香四季,车水马龙,游人如织,成为适宜居住适宜创业适宜发展的、最具幸福感的首批全国文明城市。
150多年前,这里早就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走廊,明清以来更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西洋的商品货物,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等,从这里深入中国的内陆;150多年后,这里又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带,中山人在许多领域成为当时中国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
20多年前,这里就和顺德、南海、东莞一起,被誉为领跑中国改革开放的“广东四小虎”;升格为地级市后的20年,又被认为基本建设成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市。这个让世人惊叹,使海内外中山人骄傲自豪的地方,就是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中山市。
敢为人先 超前创新
敢为天下先的中山人,在改革开放的30年,特别是升格地级市的20年里,不断地解放思想,以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得风气之先又开风气之先。不仅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文化创新方面创下了许多国内第一,而且还在发展思路、建设理念、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形成了著名的“中山模式”。
从“工业立市”到“工业强市”,从“特色经济”到“品牌经济”,从建设“宜居宜创”城市到创建文化名城,构建和谐社会,中山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相互融合相互适应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之路。中山人民以中山先生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以和合、务实、开放、超前和创新的精神品格,用全省1%的土地,2.7%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4%的生产总值,工业增长连续多年居广东省第一,经济总量居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第五位。

图为:新技术新能源的研发领跑中山工业
短暂的20年,中山经历了开放、改革、提升、和谐四个发展阶段,基本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变。历史与现实表明,中山是中国从大陆经济大陆文化走向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缩影。改革开放特别是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以来,中山再次成为中国从封闭经济封闭文化走向开放经济开放文化的窗口。1988年,历经整整10年改革开放这场前所未有的风雨洗礼,已经是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从农业县转变为工业为主体的县级市的中山,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升格为地级市,从此中山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行列。
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王安石称赞张司业的诗作时所说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对于中山人来说,它同样切中肯綮,道出了创业的艰辛和成功的不易。
图为:城市论坛——政府部门现场聆听市民的声音
从县级市到地级市,常住户籍人口没有大幅度增加,行政区域面积也依然如旧,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质的飞跃,其时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都面临着一场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山市委市政府本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执政理念,解放思想,在开放中不断改革创新,提出辨别工作是非的五条标准,明确表示“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群众生活,有利于有效利用生产要素,有利于市场需要,有利于增强集体经济实力”来开展,强调“如果因此犯错误,市委一概承担责任”。就这样,中山人在没有思想包袱的环境下,开始了全面建设现代化的破冰之旅。
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山升格地级市后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思路。而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催生的是工业化、商品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改变的是城市的交通通讯,民生日用,市政建设,社会管理,文化教育和公共事业,塑造的是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提高的是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图为:“我们的节日 端午”系列主题活动--龙舟竞渡传承传统文化。
在城乡一体化的凯歌行进中,中山城市实现了第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孙文西路、中山路、兴中道、博爱路、中山港大桥、中山港客运码头、城桂公路等的改造和新建,紫马岭公园、孙文纪念公园、逸仙湖公园、兴中园等的开辟,中心小学、实验小学、华侨中学、第一中学的搬迁和扩建,旧城改造和安居工程的实施,不仅使中山先生提出的“居者有其屋”迅速得以实现,而且也使人居环境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把中山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带进了健康、环保、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山也因此获得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城市建在花园中,花园建在城市里,拥有850多年历史积淀的中山,真正脱胎为珠江三角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城市面貌的脱胎换骨,圆了市民安居的梦想,擦亮了城市的名片,使这个相对年轻的城市迅速成为海内外投资者、创业者和旅游观光者十分向往的地方。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们早就回来了,他们带回了经济建设急需的资金、技术、信息和建议;在他乡工作、求学和定居的中山人回来了,他们带回了热情和希望;关心中山和热爱中山的五湖四海的宾朋们走来了,他们带来了知识和智慧;成千上万的打工者们涌来了,他们带来了新的力量和干劲。众多的台资、港资、侨资和中外合资企业进入中山,为中山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促使中山市委市政府加快了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建设步伐。
图为:老人在安逸的晚年实现剪纸梦想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金融风暴和国内宏观调控,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中山同样也面临着资金短缺,产业结构不合理,投资过大、效益不明显,城市化进程缓慢,人才准备不足等困难。但是,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率先实行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改革,制定了“教育强市”和“科技兴市”战略,确立了从“工业立市”到“工业强市”的发展思路,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力求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有效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