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8日  搜 索
首页>>主题活动>>名博解读文明城市>>博文展示>>正文

中山是什么

 
  中山是什么?这是一个经常被人问到而又令人十分犹豫、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与拥有上千年文化积累的西安、北京、杭州等城市相比,她的阅历似乎太浅;与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上海、武汉、广州等大都市相比,她的份量又实在太轻,但是,一旦讲述近四百年,尤其是近百余年的中国历史时,无论你从哪个方面或哪个角度,都绕不开中山这里的人和事。明清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从这里开始,近代中国的历史也从这里起步。中山,城市不大,故事很多;地方虽小,遐迩闻名。因此,三言两语的概括,直截了当的表述,似乎都欠妥当。
 
  其实,说中山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和心驰神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孕育了一代天骄孙中山的城市,必定与这里独特的山水有缘。古人就说:“凡民函五常之性,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晏子更相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古代中山“三面环海,有波涛汹涌之观,擅土地饶沃之美,民情笃厚,赋性冒险”,“兼以僻处偏隅,鲜通中土,无门户主奴之见,有特立独行之风。”沧海桑田的历史地理变迁,闽、粤、客三个民系的移民构成的多元社会,再加上复杂的异质文化的混合,使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有着不同寻常的文化品格和独具魅力的精神气质。
 
  他们坚守正统而又开放创新。中山人重仁好礼,急公好义,谨守着中国优良的文化传统,注重秩序的维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家族观念浓郁而乡土观念淡薄,但是,他们总是善于学习,长于创造,在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中不断地实现文化的转化和创新。孙中山就自称:“余之谋中国革命,所持之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孙中山所说的“因袭”、“规抚”和“创获”,恰恰是中山人那种正统而不保守,开放而又不断创新的真实写照。
 
  他们趋利务实而又热情浪漫。中山依山抱海,素有重农抑商的传统。面对大海,放眼汪洋,他们自然地有了探究天地之奇思妙想;背靠大山,脚踏实地,注重实干和讲求实惠之情则油然而生。一方面,他们爱护自然,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憧憬人生,表现出浪漫的诗性情怀;另一方面,他们又务实求真,趋利避害,重视效率,讲求效益,表现出趋利务实的个性特征。郑观应的“商战”思想和民间情怀,孙中山信仰的理想主义和策略的实用主义,同样是趋利务实而又热情浪漫的中山人的代表。
 
  他们刚勇好强而又文质彬彬。中山人向来就崇文尚武、刚柔并重之风。在历代科举考试中,中山文进士文举人层出不穷,但武进士武举人同样代不乏人。过去,中山人一方面习武强身,保家卫国,在历代抗击外来入侵者的斗争中英勇顽强,威武不屈,大义凛然。南宋末年,马南宝毁家纾难,奋起勤王,壮烈殉节,其忠肝义胆,可歌可泣。鸦片战争期间的渡江保卫战,中山军民同仇敌忾,抗击入侵者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亦可圈可点。另一方面,中山人重儒崇道,讲礼说法,修身齐家,循规蹈矩,张驰有度,言谈举止有儒者风范和绅士气质。具有学者风度与诗人气质的苏曼殊、刘师复,就是刚柔相济、儒侠兼备的中山人。
 
  他们既重科学理性,又有人文精神。有人曾戏称:“中山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没有饿死一个人;文化大革命时期,没有斗死一个人;改革开放发家致富后,没有撑死一个人.”肯定的是中山人的日常生活理性和行为举止的有理有节。这种说法虽然略显夸张,但也与事实大致相符。千百年来,中山人在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学会了理性思考和创造性转换,学会了博爱互助和兼容并包,养成了特立独行而又不失人文精神的个性。他们一方面善于适应环境和灵活变通,处事从容,稳中求进,表现出一种务实守信,沉稳持重的理性精神;另一方面,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网络中,总是洋溢着一股和睦友善、守望相助、重礼尚义、顺应自然的人文气息。以“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敬老助残”为宗旨的“慈善万人行”活动持续了22年,依然常走常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助人为乐”的社会互助的观念在社会各阶层中逐渐得到认同,“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的倡议,也在各个社区和不同的群体中得到广泛的响应。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和集中表现,已经成为当代中山人最让人感动又最让人难以忘怀的精神风貌。
 
  他们和而不同且又不同而和。中山是移民的社会,又是文化多元的城市。移民具有冒险性、适应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移民社会具有明显的开放包容和文化多元的特点。中山地域面积只有18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到300万,可是这里却汇集了粤语方言,客家方言和闽方言三大语言民系的族群,拥有500多个姓氏,40多个少数民族,其社会的开放度和包容性由此可见。他们不会因为语言和族群、以及生活习惯不同而彼此壁垒森严,“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是相互包容,和睦共处,各谋发展。他们也不会因彼此之间声气相同和血脉相连而人云亦云,丧失自我,而是同中求异,在相互扶持下寻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清末民初从澳洲携资回到香港、广州和上海创业的中山侨商马应彪、郭乐、郭泉、李敏周、刘锡基、蔡昌、蔡兴等人,他们先后在上海的南京路上最繁华的地段创立“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公司,彼此呼应、公平竞争、共同书写了近代民族百货业的辉煌篇章,就充分显示了中山人“和而不同,不同而和”的人文精神。
 
  正如人的性格是多面的对立统一的一样,城市的文化性格也是立体的多面的。坚守正统与开放创新并存,趋利务实与热情浪漫同在,刚勇好强与文质彬彬兼备,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合一,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相伴,就是中山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就是中山城市色彩斑斓的风景。“博爱、创新、包容、和谐”被确定为新时期中山人精神,既是对中山这个城市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又是对中山人文传统的一种认同,更是对未来中山城市精神的一种期待。
 
  在中山人的心目中,过去的中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伟人的故乡,今天的中山是文明的城市、幸福的城市;未来的中山是创新的中山、创业的中山、宜居的中山。从中山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山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厚重;从文化多元的移民社会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山这座城市人文精神的热度;从“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新时期中山人精神的表达中,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未来的中山是怎样和美与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