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8日  搜 索
首页>>主题活动>>名博解读文明城市>>博文展示>>正文

文明中山的前世今生

博客:http://sugerile.blog.tianya.cn

一河两岸
 
  5000多年前,“地多神仙花卉”的香山,便有土著古越族人渔猎定居;858年前,香山设县,穿越下等县、大县、模范县、特等县、城市几个经济文化发展阶段。
从“其地最狭,其民最贫”的海中一岛,发展到今天的农业基础稳固、工业发展迅速、内外源经济协调、集群经济特色明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功能逐渐完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环境舒适优美、社会安定有序、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活力之城和谐幸福之城,文明之光闪烁
 
  “发展文明,非仅关于财富一方面,并负谋人民之幸福与安全”,孙中山先生的名言,蕴含着深刻的民本思想。而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中山人秉承先生遗训,致力于发展现代文明,全面追求人民生活质量、生存价值和个体素质的提高,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子。2005年,中山荣获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称号。2008年,中山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去年底,市委、市政府又发出了以优秀成绩迎接2011年文明城市复检,争当全国文明城市标兵的号召。在“只有逗号,没有句号”的文明创建中,自我发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核心价值已深深植根于市民心中。
 
以历史的眼光向文明行注目礼

孙中山故居

 
  认为幸福源自内心的他,20年前对安身立命的家园曾有一个想往:像李敖、金庸一样拥有宽敞的书房,想买书可以毫无顾虑地出手就买……如今,他已经找到了这个幸福的精神家园。他说,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坐拥400平方米的书房,享有数万册藏书的富足,而是因为精神家园构筑在人文丰厚的伟人故里,源远流长的中山文明是滋养家园的汩汩清泉。
 
  “我与中山绝对有缘!”市文联主席、市孙中山研究协会副会长胡波教授率性的一句话,把记忆的思绪拉到20多年前的青葱岁月。
 
  1985年,全国青年学术研讨会征文,就读武汉大学,向来热衷于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研究的胡波以一篇《孙中山与英国》脱颖而出,评委予以“选题独特、思想敏锐、文采斐然”的评价;而其硕士论文再度关注孙中山,题目是《孙中山的爱国思想》,导师赞叹他以散文的笔法写学术论文,“表现形式活,所用材料新”。

产业文化

  胡波说,当时并没有自觉研究孙中山的意识,可1988年,自己学术研究的目标终于锁定了方向。他调到中山工作,导师说:“中山市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希望你有所作为。”一语惊醒梦中人,胡波自此与发掘中山文化、弘扬中山精神结下不解之缘。中山升格地级市的20年,他投身其中,亲历城市的每一点变迁,经他主编或撰写的中山人文专著已经30多本。
 
  任何一座城市都拥有自己的历史,唯有以历史的眼光注视,方可读懂她的前世今生。2005年,中山荣获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称号,这是中山人历时10年创建的丰硕成果。“看待中山城市文明,目光不能仅停留在10年的光阴里,她是长时间多维度文化碰撞交织积累的沉淀,文脉源远流长。”胡波的目光投射到城市的昨天、前天甚至更加久远。
孙中山纪念公园

  一千多年以来的几次移民潮,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碰撞融汇,塑造着子民务实兼容、冒险创新的人文因子。八百多年前,香山为邑,也仅是“海中一岛耳,其地最狭,其民最贫”(明《永乐大典》载),尤其是清顺治年间实行“海禁”、“迁界”,这里民不聊生,岛民离乡背井、穷困无归。然而只要有一缕阳光,这里就会春光盎然。“迁界”令止,很快“户籍殷繁,驾出他邑而上”。遂至模范县阶段,“该县为粤中最繁盛之区,岁入甚钜,民智早开,人才辈出”,地方财政收入“竞及贵州一省”。近现代历史,中山更是书写了璀璨的篇章。历史迂回前进至改革开放初又一次豁然开朗,30年的改革实践,令这个昔日的农业县发展为现代化制造城市,文明硕果累累。
 
  胡波称,较早的对外开放,中西文明的交汇,形成了中山人既坚守正统,又开放创新,既趋利务实,又热情浪漫的性格特点。而海洋文化的浸润,使得这方水土的人们更具学习精神、国际视野和协作意识。
 
文化的金矿取之不尽
教育强市
 
  梁漱溟先生曾说过,文化就是生活的样式。而文明往往是文化的物化形式,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承载的都是这一方水土孕育的人文。“小城故事多,历史很精彩”,胡波说,20年来的朝夕相处,自己已被中山文化感染继而融入到中山文化当中,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山人。
 
  当初选择到中山工作,许多人不理解,认为这里不过一个小地方。20年来,胡波也有许多机会离开,但他还是选择了留下。
 
  “这里有美丽宜居的家园,热情实诚的中山朋友时常令我感动不已,周围的人们融洽相处,我深深爱上了这个地方。”而因为深入探寻城市的历史,胡波发现了这片土地拥有着厚重的历史,俨然文化的金矿,是自己事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环境文化

  20年来,胡波先后参与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山影视城——中山近代名人馆”、“中山商业博物馆”、 “中山历史文化丛书”、“中山历史文化资源评估”、“中山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名人文化与城市竞争力研究”等项目的策划、规划和研究工作;参与了中央电视台文献片《孙中山》、电视剧《孙中山》,《我为革命鼓与呼——孙中山》的录制工作,最近,又主编了《中山装》,这位对中山情有独钟的文化人,在探索城市文明的历程中感受到发现的喜悦:孙中山先生是国际性的人物,研究孙中山,研究与孙中山同时期的历史名人,研究这个城市的前世今生,就会顿然发觉,视野的半径会无限延展。
 
  “现在不管走到哪里,一碰到有关中山的书籍、文献或相关实物,我的眼睛就会发亮,无论如何都想尽可能把它收集下来。况且,从全国首批文明城市到如今建设文化名城,这个发现和创造的空间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宽广。”

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