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香山建制,《永乐大典》记载,“香山之初,边陲岭南,僻临海滨,四处汪洋,良田稀薄,地处蛮荒”。历千年锤炼后,穿过历史的尘埃走到公元2009年,中山成了全国文明城市、联合国人居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和谐之城……小城写大风流,20多项荣誉背后,凸显的是中山之独特气质。

从曾经的农业县,到“广东四小虎”之一,再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市;从十大国有工业舰队闻名全国,到民营、外资各占半壁江山,再到工业的适度重型化,工业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

中山的发展因时而变,应时而发展。改革开放30载,中山人从家庭作坊、三来一补起,形成了制造业的26个产业集群:小榄锁具、古镇灯饰、沙溪服装、大涌红木……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市民生活的富足,2008年中山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1560.05元……更值得称道的是,形成了“中山发展模式”:创业者、企业、行业、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经济与社会、环境的科学发展。

而这,正契合了中山的特质:狷而不拘。既低调又进取,既气势磅礴又有所不为。他们埋头做事,不事张扬;他们宽厚包容,不恃才傲物…… 大同理想 沧桑千年,孔子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世纪百年,中山先生提出“大同”梦想:发展文明,非仅关于财富一方面,并负谋人民之幸福与安全。如今,这一无数先贤为之奋斗的理想,在中山得以延续并已成雏形。

为统筹城乡发展,中山市地方财政连续两年60%、新增财政70%用于民生事业。现在,中山已基本上实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有了“平安中山”,有了外来工积分入户,有了十大民生工程,有了“安居工程”,有了“三个一”工程,每个市民有一份工作、有一份社保、有一份医保……

中山的“以人为本”就夯实了:幸福的感受,腰包的衬托,更有了市民真实的感受: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作为列入国家战略的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城市,中山正走在“大同”社会的道路上。

老有所乐
当直升机在中山上空盘旋,以360度全景角度俯瞰这座城市时,我们开始直击这座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的精准化设计,通过静止的瞬间与迸涌的情绪,来找寻城市运行的脉络、成长的轨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