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的富裕殷实,其实得益于郑观应1894年出版的《盛世危言》所言:“富出于商,商出士、农、工三者之力”、“商务者国家之元气也,通商者疏畅其血脉也”。同一年,深受郑观应思想影响的孙中山,在两年前落成的翠亨村家中(现孙中山故居)写成《上李鸿章书》,提出“仿行西法,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强国主张。
时至今日,中山人依然践行着思想先驱郑观应的“商道”和革命伟人孙中山的强国主张,注重民生,全力“安商、扶商、富商”,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始终是历届当政者的执政方略。
如果说明代后期孙文西中段开始聚集的“十八间”,是城市中西商业融合交汇的范本,那么从中山百货公司路口到莲塘路口的一条太平路,则浓缩了中山民生经济的原生态。
已过古稀之年的张伯、罗姨伉俪,分别出生在太平路上的小较场和紫里巷。以太平路为中轴向两边呈鱼骨状排列的每条街巷,每逢农历三、六、九榕树头一带沙岗墟的热闹场景,都铭刻在他们的记忆深处。“中山百货公司前身是四强酒店,从四强酒店到接熊里,老百姓称之为‘花红巷’,太平路西边有车衣街、合箩街、木材铺、灯笼纸扎店,东边则有白铁铺、花轿巷、金银玉器店、西饼店、长生铺(棺材店)……”罗姨称,太平路上各行各业成行成市,每逢墟集均自动自觉集中沿街摆卖,现今太平路上留下了板坊街、界木厂街、打铜巷、猫儿狗仔巷(今三帅坊)、蓑衣街、卖鸭街、猪仔街、染布巷等街巷名称,显示了当年这里作为农副产品交流市场和家庭式手工作坊业的中心区有过的繁荣景象,更折射出中山人行业分化、产业集聚的民间商业智慧,又何尝不是如今一镇一品、产业集群的发端呢!不同的是内涵的丰富和规模的壮大,万变不离其宗的为“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