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2月26日,西区288名公务员和机关干部宣誓做义工,希望以公务员、机关干部的率先垂范,引导全区10万居民投入到志愿服务的洪流中去。记者文波摄

▲健康花城小区的"四点半课堂"给孩子提供表达的空间。 记者夏升权摄

▲市老年大学电脑班开设的电脑课让老人们学会了上网聊天。记者缪晓剑摄
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中山全民修身行动,"全民"二字尤为可贵。从各级党政领导、公务员到普罗大众,从家庭成员到社区居民,从本地人到外地人,在"全民修身行动"的动员下,伟人故里构架起公与私、大与小、里与外等多层次多立面的参与维度,市民修"习"正行,企业修"诚"立信,学生修"志"自强,干部修"德"养廉……"修身"再也不是自上而下的道德训育和条文规定,而是全体市民精神自觉的自我修行、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中山市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显示,自开展全民修身行动以来,98% 的市民表示自己被感染,95% 的市民表示愿意参与其中,"全民修身"已经成为全体中山人的一个励志主题。
【一】
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依旧乐不可支的颜回到“二十四孝图”,中国人从来都笃信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于道德楷模的感染力会随着时空尺度的扩展呈递减趋势,如果道德楷模活生生地嵌置在我们身边,他的善良和美德是你我亲眼所见,他的勇敢和正义为你我亲耳所闻,那么就更容易因为朝夕相处耳濡目染,近朱者赤。在普通民众心中,“为官者”便是最具说服力的道德榜样。所谓“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百姓身边的“公务员”和“官员”在道德建设中的示范作用不可低估。
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行政学界曾就如何控制行政人员的道德水准爆发了一场持续10多年的论战。一方认为伦理道德是诱致的,通过强制的手段,如法律、规章来规定是不可能的;另一方则认为伦理道德是可以通过强制手段来实现的,即通过伦理立法、制度建设的方式来提高行政人员的伦理素质。虽然到底哪种途径最有利于提高行政人员的伦理道德水平最终没有定论,但是通过外在途径和内在途径来培育行政人员伦理道德的方式,显然已经被普遍认可。
中山的全民修身行动共有十大配套行动,“领导干部尚德行动”便是其中一项。目的就是倡导领导干部在正人品、立官德、强党性、树形象上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以为政者、管理者的修身带动全民的修身。
“我志愿成为一名公务员义工。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2012年2月26日,西区288名公务员和机关干部,在庄严的宣誓后,穿着雨衣,打着雨伞,走街串巷做义工——这标志着我市首支公务员志愿者 (义工)总队成立。西区党工委书记关瑞麟作为总队队长,他认为公务员做义工,一方面可促使公务员直接接触社会,贴近困难群众,找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增加主动服务和奉献的意识;另一方面可架起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扭转部分部门存在的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作风。“我们希望以公务员、机关干部的率先垂范和制度化、常态化的义工活动,引导全区10万居民投入到志愿服务的洪流中去。”
如果说从事志愿服务是从内在途径培育公务人员的伦理道德,那么推行公务员守则,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纳入“全民修身行动”范畴,就是外在途径的约束。
去年11月25日,市政府颁布《关于加大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应用力度建立廉洁市场准入机制的意见》,规定自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市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活动领域强制实行行贿犯罪档案查询机制,使中山成为全省首个在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活动领域建立廉洁市场准入机制的城市。事实上,自2012年2月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全国联网以来,共受理6584家单位7056名个人查询申请,查出23家企业26 名个人有行贿记录,分别被招标单位作出拒绝参与投标、降低资质等不同处置。表面上看,这个规定是针对经济实体,但是仔细思量,绝大多数行贿对象多是手握实权的领导干部。当沉痛的代价让行贿者望而却步时,权力寻租的市场则必然受到限制。
今年3月份,市人社局适时推出《中山市公务员信用守则》。守则共64个字,内容包括 “不做面前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派”、“善于用创新思维研究和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服务对象提供便利,减轻负担”等具体做法。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严格公务员考核考评制度,逐步将公务员诚信情况列为干部考核、任用、评优的重要内容,打造守法守信、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
如果说鼓励公务员参加志愿服务是道德感化,那么实行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则是制度设计。唯有制度的导入才能实现长久的效果,唯有官员、公务员“修德养廉”逐见成效,全民修身才不会被诟病为“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政治游戏。
官德清廉必能带动民风淳朴,这从当下层出不穷的中山好人中便可管中窥豹。照顾两位智障儿半个世纪的伟大母亲麦婆婆,“最美售票员”李元娟,坦洲“托举哥“余修凯,勇救落水女子退役武警章立……中山 “美善之花”次第绽放,普通百姓用“我助人·我快乐”的实际行动传递着中山正能量。
【二】
家庭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细胞。小家和谐,大家才能安康。自全民修身行动以来,家庭修身成为学校、妇联等部门开展修身行动的重点领域。如果说,家庭这个小小的细胞中,修习的是父母、子女的"私德",那么,在学校,在社区,在整个社会,则关注个体的"公德"。不同群体、不同领域的修身行动,让美好的品德从家庭这个细胞向外延展,直至这座城市的组织、躯干和全身。
2011年,中山市以全国第八个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活动为主要载体和重要契机,把家庭教育这一公共服务更好地普及城乡、覆盖家庭。这一年起,市镇两级财政将按生均7元/年的标准,投入专项经费,支持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试点开展家教知识专项培训,并逐步覆盖惠及全市新生家长,着力打造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大教育网络的合力育人模式,让家庭教育通过学校家长学校这一平台覆盖至广大在校青少年儿童及其家长。中山为了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社会化和专业化,扩大家庭教育的辐射度和影响力,2011年上半年,首次把家庭教育纳入到教师继续教育和科级公务员培训当中。
2011年12月的一个晚上,冯银妹来到横栏镇四沙小学,这时离家长电脑培训班上课还有半个小时。冯银妹一边复习上一堂课学过的内容,一边等待老师的到来。这位平时只懂得开机关机的家庭主妇,常常因为无法加入儿子与老公的游戏交流中,而被父子俩取笑:“你还是去搞卫生吧。”如今,她参加了市妇联组织的“万名家长学电脑”活动,学会了上微博,还和儿子、老公“互粉”了。
2012年8月,三乡宝元鞋厂的米瑞波已经第三年担任员工子女夏令营的志愿者。他的孩子11岁了,一直在老家,父子俩共同生活的时间不超过半年。这一年,他的孩子也来参加夏令营了,“他现在会叫我老爸了。”米瑞波很激动地说。他觉得,虽然自己不老,但是一声“老爸”显然比“爸爸”更让人觉得亲切。
体育路小学以“小手拉大手”的理念,通过孩子影响父母,同样瞄准了家庭这个切入点。这些活动面向家庭,旨在改善家庭关系,父母跟着孩子不断成长,让参与者的亲子关系进入良性循环。唯有当家庭这个细胞正常呼吸,全身的肌体才能充满生机。
环境影响人,环境也能改造人。针对日趋陌生冷漠的城市文化,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成为中山全民修身行动关注的内容之一。
“家里无聊,这里有趣。”一位参加“四点半课堂”的小学三年级女生如是说。2012年3月,健康花城成立“儿童友好社区”,首开我市小区楼盘创建儿童友好社区的先河。“四点半课堂”只是健康花城儿童友好社区的服务项目之一,此外还包括“家有儿女”家长互助小组和“共建和美家庭”预防家庭暴力计划等系列活动。在会所一进门,有一个根据儿童身高设计的绿色儿童信箱。“给孩子提供表达的空间。”健康花城客户服务中心副经理刘英介绍说。去年,我市对32个儿童友好示范社区申报点进行验收。
对于个体家庭的关注终将转换为为对社会的一种回报。冯银娇就是这样一面照亮苦难的镜子。22年前,面对意外致聋的女儿,她哭得眼泪都快流干了,却不愿放弃,十年如一日教她说话,让她自立,这其中得到了不少人的关心和帮助;22年后,当女儿成为中山第一批聋人大学生时,她已经是一名资深志愿者,市特殊教育学校家委会主席,成为特殊学校众多残疾家庭的精神寄托。五年来,在她的带动下,共筹得善款47万余元,为学校困难学生家庭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
【三】
在中山,312 万的常住人口中,53% 是外地人,还有更多的流动人口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栖息。面向他们的修身行动,已经不仅仅是一场提升自我的活动,而成为一种赋权行动。正因为有了参与的权利,他们变得更具责任感,这种责任感能够催生公德心、爱心和善心。对于新中山人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赋权"就是"修身"。
美国作家索尔·贝娄说:“当胆怯的智慧还在犹豫的时候,勇敢的无知已经行动了。”思考和阅读也许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些最为基本的事理和道理,但不能直接提升我们的气节和勇气,更无法直接激发行动。所以,参与公民生活才显得格外重要。这或许是把“胆怯的智慧”打造成“行动的智慧”之必由之路。就像没有人能够不去健身房举哑铃就成为有胸肌的健美先生,也没有人可以仅仅通过背诵某些道德篇章而成为有德之人,各种德性和优良的品格都必须要外化成具体的行为,并通过习惯予以固定。因此,桑德尔说:“公共讨论不仅是民主社会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它还是一种公民教育的形式。”
新中山人的修身恰恰吻合这种 “公民教育”的逻辑。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呈急剧增长的趋势,从1999年的3.2万起迅速飙升到2011年的18.25万起,绝大多数以平息了事,并没有从中引申出治理的新对策。中山则不然。在反思沙溪“6·25”群聚事件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提出:“中山人只有新老之分,没有‘本地’‘外地’之别,今后要从情感上、利益上、制度上全方位推进新老中山人融合。”在具体实践中,我市从政策与制度层面提出了“要以包容增长理念为引导,更有效地破除城市人与农村人、本地人与外地人双重二元结构的制度性障碍,真正实现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全民共享平等发展机遇”。
2012年7月25日,南头镇南城社区在村两委之外,选举和推举包括3名外来工在内共有15名成员的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四川人傅柱是南城社区的特别委员,他来南头已经有21个年头了,不过一说话还是改不了一口川音。他切身体会到了隔代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感受到子女教育问题是大部分为人父母的外来打工者留在中山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以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特别委员的身份,傅柱向南城社区提议建一所民办学校,这一建议立即得到批准。政府将一块原本用来作政府部门办公楼的空置地块划出,短短一年时间,建成了南头镇第一间民办小学,解决众多外来家长的头号难题。傅柱说,以往对于政府工作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从来没有想过能通过什么途径谋求解决,“觉得那是个幻想”。如今,这幻想变成了现实。
因为,有了表达的途径,傅柱不再将自己视为“外地人”,而将中山看做自己的第二故乡,因为自己带来了改变,他更积极地去了解外来人员的心声,试图给生活的这片土地带来更好的明天。
沙溪镇圣狮村团益公会凉亭是圣狮村民在110 多年前成立的一个民间慈善机构,管理华侨的捐款用作本村的路灯、环卫、医疗等公益事业,成了协调委员会的“议事亭”。委员们既有定期的接访,也有不定期的与村民一起聊天了解他们的意见。有村民提出对团益公园进行改造,还有村民质疑四月初八民俗节开支管理不规范、发展传承滞后。也有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村两委和协调委员会必须召开村党员村民代表联席会议来决定。
新中山人的“赋权”必须是建立在本土中山人的善意和认同之上,对于前者的“赋权”修身,对于后者无疑也是一次“权利让渡”的修行,同样也是一场“公民教育”。在这场“赋权”和“让权”的“公民教育”中,新中山人学会了如何以主人翁的心态来面对第二故乡,而本土中山人学会了如何以更开放的心态,来面对那些同样为这片热土贡献了青春和热血的新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