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2年3月31日,修身学堂--烟洲书院开讲现场,市委书记薛晓峰拉响开讲钟声。如今,修身已经成为中山人民的共识。
中山首创全民修身行动,可以说是走了第一步,看到了第二步甚至第三步,几十年后,中山的全民修身可能会和深圳特区当年的经济改革一样有着重要意义,是当前公民道德建设非常值得关注的转折点,为人们幸福感的提升提供了持久的内在支撑。 --中央党校教授王杰
面对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道德问题,不少人感到悲观,因为相对于整个社会,个人的道德力量是微弱的,而以政府的名义为载体的公民道德建设活动,表明了政府解决社会道德问题的态度和信心。--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孙春晨
中山市"全民修身行动"有其深刻的必然性,一是经济发展的呼唤,二是文化底蕴的引领,三是务实创新的塑造,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探索,是创新社会管理、培育高素质现代化公民模式的有效探索。 --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方正辉
2011年9月20日,素来敢为天下先的中山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为期五年的“全民修身行动”,以此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从启动年到普及年、从巩固年到深化年,短短4年间,这场志在发动300多万新老中山人寻找共同精神最大公约数的修身行动,正不断核变辐射出令人震撼的正能量,培育正心,张扬正义,澡雪精神,涤荡灵魂。它不仅仅是现代中山人在“仓廪实、衣食足”后追求“知礼节、知荣辱”的时代实践,更是现代中山人在加速冲突更迭的转型社会中,积极进行社会角色转换的文化自觉。现代中山人,又一次站在时代的浪尖上,为推进社会文明的进程发出先声。
开展全民修身弘扬中国精神
□薛晓峰
“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这是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为后人留下的一副名联,也是他一生高风亮节的真实写照,作为伟人故里的中山市,义不容辞地要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的精神和作风,在营造人民群众共有精神家园上先行先试,作出应有的探索和开拓。
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当前中山市仅用广东省 1% 的土地面积和 2.9%的人口总量,创造了位居全省前列的经济总量,市民生活逐步达到小康水平。在实现 “仓禀实”“衣食足”后,社会面临着“知礼节”、“知荣辱”的时代新命题,价值紊乱、信仰缺失,认同偏差等深层次问题表现尤为突出。无论党委政府还是全社会,都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在推动和谐社会、幸福和美家园建设的过程中,许多不能单靠经济增长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来化解,许多不能依赖外界“舶来”的内生性动力,需要同通过进一步提升民族传统中固有的精气神来凝聚。经过长期的探索和认真思考,并在中宣部和广东省委的支持指导下,我市自2011年9月20 日起,在全国率先开展全民修身行动,以此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可以说全民修身是一个新的理念,是对中国古已有之的“修身”的继承、拓展和升华。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就是提倡“修身、治国、平天下”,修身是齐家、治国的基础。在新时期倡导的全民修身,主要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赋予传统“修身”文化以鲜明的时代内涵,激发全社会坚定理想信念、呼唤道德回归的热情,引导市民修养身心,涵养德性,开展全民修身行动,是中山发展到现阶段应对经济和社会“双转型”的客观需要,是唤起全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内在需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集中体现,是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建设幸福和美家园的根本所在。全民修身行动将促进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弘扬人性美、人文美、环境美、和谐美,让和美渗透大地,让幸福拥抱人民。
当前,中山人民正以党中央提出的“中国梦”为指引,致力于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和美家园。全民修身行动必将为这一伟大的梦想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我无限欣喜地与全市干部群众携手迈步,全力推进全民修身行动创新发展,力争早日在伟人故里实现“身修、家齐、市治、一方平”的美好景象!
【一】
中原文化的移植,海洋文明的浸染,宗教文化的熏陶,商业文化的洗礼……多元文化的冲突融汇,孕育了香山儿女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兼容并包的宽广胸襟和图强报国的爱国情怀。崇文重教、乐善好施的文化基因,为新时代的全民修身行动提供了蓬勃发展的沃土。
暮春时节,殷红的木棉褪掉了浓烈的颜色,初夏的浓荫在长洲社区恣意生长,高低不等的民居簇拥着一方静谧之地——烟洲书院。这座建于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书院,由黄虞臣等乡绅集资兴建,黄姓弟子也因此享有接受免费教育的福利,书院享有“经费有保,师酬稳定,俊彦辈出”的盛名,据说是中国最早实施免费教育的学堂。
140多年的烟洲书院,曾经传承着一方水土的文脉,而在当下,它肩负起了新的历史重任。“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012年3月份开始,烟洲书院成为修身学堂,平均每月开办四次的修身课程调动了当地居民的参与热情。婆媳夫妻相处之道、英雄事迹或疍家人口耳传唱的口头文化——咸水歌都会成为修身课堂的主题。由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由身边事感动身边人,让道德理念内植于心,外化于行。曾经崇文重教之地,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实际上,像长洲这样文风浓厚之地在中山不是少数。据《中山教育志》记载,自乾隆至同治期间,香山县共建书院21所,是全省书院较多的县之一。教育是人文的血脉,它滋养着中山,令这片土地始终保持着丰盈的生命。
若截取中国近代的一个历史片段来观照,你会发现,中山人文之星灿若星河——有对民主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孙中山、容闳、唐绍仪、郑藻如、杨仙逸、杨殷、林伟民、苏兆征;有为推进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和工商业发展而功绩卓越的徐润、唐廷枢、马应彪、郭乐、蔡昌、李敏周等;还有呼唤思想启蒙,倡导顺应历史潮流的杨匏安、刘师复、王云五,以及在文学艺术、体育事业上建树颇多的苏曼殊、阮玲玉、郑君里、萧友梅、吕文成、容国团……其中,有一人不能忽略,那就是郑观应。不少研究郑观应的学人,心悦诚服地将几个“第一”奉送给他——第一个提出“商战甚于兵战”理论,是中国近代最早形成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是揭开民主与科学序幕的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位慈善家和教育家。
在澳门的郑家大屋,悬挂于二门“荣禄第”匾额下面的一块匾上,“崇德厚施”四个大字是其家风族风的最好诠释。“荣禄第”是诰封给郑观应父亲郑文瑞荣禄大夫的写真,“崇德厚施”则是对郑氏家族乐善好施,捐资赈灾的褒奖。1871年,郑文瑞参与倡建澳门镜湖慈善会,成为慈善会值理人之一。1876年江南遭受旱灾,他“捐资为倡,并谕伊子郑观应等在上海筹捐”。后来,山西、陕西、河南、直隶各地爆发灾情,郑家均慷慨解囊,捐献巨款。义举感动了李鸿章,他奏请皇帝将郑家的善行载入 《广东省志》和《香山县志》,并给予褒奖,“崇德厚施”即是表彰郑家的题词。事实上,郑文瑞的乐善好施,还可以上溯到他的父亲郑鸣岐。郑鸣岐是一位“莫因善小而不为”的儒学之士,奉行的准则是“积金玉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诗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德以遗子孙。”
这种德行为上、慈善为怀的风气在中山土壤很有“市场”,儒家所倡导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为广大的市民所认同,而且形成了文化传统,历久弥新,诚如坚持了27年的慈善万人行,诚如今天的烟洲书院,穿越140 多年的光阴,继续履行着教书育人的功能,在新的时代又担当起“中山市道德学堂总堂”的历史职责。
【二】
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社会问题起于文化失调,即新的文化特质引入之后,不能配合于原有的模式中,于是发生失调现象,必须进行文化的重行调适--这个历程,就是社会变迁。当前,中国正处于"加速拐弯式"的经济社会转型期,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大步挺进,旧的农业文化与新的工业文化正在冲突中更迭,要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归根到底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而现代人的角色之变,一个世纪以来从未停歇。
在经历了三十多年“奔跑”式的发展之后,中国在经济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那足以令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传统文化,却伴随着无数次的政治运动和物质主义的追逐而断裂,我们行走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路途上。价值紊乱、信仰缺失,认同偏差。利字当头扭曲了义利关系,个人本位扭曲了人伦关系,过分竞争扭曲了社会关系,无度的索取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诚信缺失、漠视生命、道德沦丧、竭泽而渔之案例一次次冲击着道德文明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甚至有学者认为,21世纪,我们赢得了物质,却面临着一场精神危机、环境危机、人文危机。
这一切是那样似曾相识,在西方社会向工业化的过渡中,这样的阵痛同样发生,也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反思,但他们显然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方式。一个世纪性的课题横亘面前——在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人的现代化建设,到底路在何方?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20世纪最伟大的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汤因比就预言,“中国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和21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他在与日本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面向21世纪》的对话中,认为西方文明在过去几百年对世界的武力征伐将世界带入到一个统一的经济市场,却无法为世界提供永久和平的整合模式,甚至连它内部的问题都无法解决。而与之相反,中国在其漫长的历史中却保持着人类社会中可贵的“天下主义”精神,中国文化是距离狭隘的民族主义最远的。儒释道思想在中国的融合互通,为人类文明提供了节制性与合理性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给出了指引。
智者的真知灼见,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一个文明高阶段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复古主义,更不是盲目崇拜古代的一切,而是在一种人类文明更高阶段结合现代因素的文明复兴运动。因此中华文明必定是要联结现代性的因素才能在更高的阶段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的世界大同。中华文明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改革精神,“和而不同”的文明多元共生理论,“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精神,和平世界主义的天下世界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注定将照亮人类的21世纪,而积极吸收了西方个体思想、个体公民权、法治思想和功能分化的中国,可以在整体思维、多线思维、社会团结、社会整合等多方面运用中国文化的智慧创造出中西合璧的崭新人类文明。
基于这样的文化自觉,在民主革命的先行地、改革开放前沿的中山,市委、市政府发扬首创精神,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提出组织开展“全民修身行动”,旨在探索现代公民培育新模式,为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和美家园提供内生性动力。
【三】
文化自觉的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 "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全民修身行动恰恰顺应了社会转型、文化转型的时代需要,旨在唤醒市民主动修身的文化自觉,激发市民进行文化改造的自主能力,从而赢取"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和美家园"的主动权。
人们也许会好奇:中山为什么要开展全民修身行动?《关于开展全民修身行动的意见》开宗明义:以培育现代公民为总目标,以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以激励市民修身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突破口,以搭建服务平台、健全育人机制、优化人文生态为主要抓手,引导市民自觉加强自身修养,提升全民文明素质,打造富有中山特色的修身文化,探索现代公民培育新模式,为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和美家园提供强有力的人文保障。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和目标。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是社会规律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文明既是文明主体与客体作用的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和境界。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不同形态的现代文明,文明在一个民族或特定社会中就会以公认的制度、公德、规范、习俗等体现,文明在个体身上就会以符合社会主流文化要求的行为方式(或习惯)表现出来。文明是人类发展进步的永恒主题。而道德是人类文明最基本的准则,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参照物。
物质是有形的,道德是无形的,但道德却能规范人们的行为、约束人们的取向、是人类彼此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维系的源泉。生命之重,以德所托,没有了德,生命的价值就失去了意义。
时代的进步呼唤道德风尚的引领,而人类的文明更需要道德的支撑。中山人率先扛起了“以德立市”的旗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指出,号召组织包括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在内的312万中山人参与修身行动,就是为了寻找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上的“最大公约数”,构建新老中山人的共同精神家园。
林肯说:“品格如同树木,名声如同树荫。我们常常考虑的是树荫,却不知树木才是根本。”一个人优良的品德如同沙漠中的绿洲,在茫茫的黄沙中给人以慰藉和希望。因此,任何国家或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最为经典的道德故事,他们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人。而在现实生活中,身边的真实生动的道德故事,往往比一本正经的道德宣教所起到的效果好得多。
“以身边人说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恰是全民修身行动的一个特色。如中山公路局的养路工莫雪丽,包干负责三乡与珠海交界处部分路段绿化修剪、卫生清扫工作,10多年来坚守公路养护一线,用一把绿篱剪、一把铁铲和五尺扫把给市民群众创造“畅洁绿美安”的出行环境,成为当地人眼中的“路痴”;第三人民医院80后护士吴雪,放弃在城区优厚的工作条件,只身来到大茅岛,担起岛上麻风病人的护理工作。她以个人的力量和付出,改变着周围人的命运和生活,成为当代青年奉献励志的楷模。我们欣喜地看到,四年来,越来越多的市民主动参与修身,博爱中山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鲜活故事。
康德在其《道德哲学》里指出,人既是道德法则的制定者,又是其执行者。故而,人是自由的,动物听任本能的摆布,而人则由道德律统率,克服欲望的支配从而使人超脱于动物。道德规律表现人的最内在的自我,道德规律是他的命令,是每一个有理性的人的命令。人要求遵守道德规律,也就是他的自律。
全民修身,修的就是个体的道德自律。参与到修身行动的300多万市民,是这场行动的主角,这场行动的最终成效,即这块土地上的300多万市民,能否最终“转型”成为一位符合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将在于300多万市民的“修为”。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勇毅的中山人已经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