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8日  搜 索
首页>>主题活动>>全民修身 你我同行>>修身十章>>正文

大爱之城的社会共修

——聚焦“全民修身”行动带来的“全民公益”
中山首届"博爱100"公益创投活动启动仪式举行,此活动目的就是为公益项目策划人和投资人牵线搭桥。记者文波摄(资料图片)
2月14日,2014年慈善万人行在兴中道举行。图为巡游方队。记者夏升权摄(资料图片)
"博爱100"项目--南区"爱心圆梦"助残就业计划爱心服务队员来到市特殊教育学校。 记者付希华摄(资料图片)
▲50年罕见的特大暴雨影响着汕头揭阳两地,我市清风自由人公益服务中心等筹集1801袋大米运往两地。记者赵学民摄(资料图片)
 
    现代慈善和现代公益,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文明。新时期中山人“博爱、创新、包容、和谐”八字精神中,首先就是“博爱”,全民修身行动十大纲领之三,就是城市精神光大行动。自全民修身启动以来,这座大爱之城,以全民修身为契机,达成了一种“社会共修”的共识,使中山成为“博爱之城、创新之城、包容之城、和谐之城”,一个具有现代慈善文化和现代公益文明的城市,正在形成。

   【一】
  2012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接受《党建》杂志专访时,提出了中山全民修身型动的三大内涵:第一是明德,既要明民德,更要明官德,共同倡导中山人博爱向善的精神境界;第二是要新民,提高新老中山人的文化素质、公民素养,形成共建共享文明中山的社会环境;第三也是最终的目标则是达于至善,通过长年努力,使中山成为一座经济发达、社会文明、文化兴盛、人民幸福的"博爱之城、创新之城、包容之城、和谐之城"。
  博爱向善,是新时期中山城市精神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在这场全民修身行动三大内涵中处于首位。同样,全民博爱向善,也是全民修身行动在道德上对新老中山人最高的期许。
  这种期许,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中山人一直所追求的。1988年,中山国民生产总值提前13年实现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当时的人们发现,虽然生活好了,却还有不少孤寡老人生活艰难,贫困的人们依然存在。就在这一年的2月15日,中山市正式开启了中山人的博爱之旅——慈善万人行。
  按公开的数据统计,27年来,中山通过慈善万人行募集资金总额已近 10亿元。中山将累计募集的资金先后投入约2亿元为困难家庭提供及时有效的综合援助,投入近2亿元建设公益慈善项目。另外,中山市红十字会还拨款约1.5亿援助市内外赈灾,充分展现中山人超越地域的博爱情怀。
  博爱精神是中山人文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通过慈善万人行这一形式,慈善精神潜移默化成为现代中山人生活的一部分。全民修身行动为中山人博爱慈善精神的发扬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活力。
  自全民修身启动以来,中山便力促“慈善文化”与全民修身结合。在一次“慈善文化与全民修身”理论座谈会上,与会专家更是认为,慈善文化与修身行动的结合发展具有文化和社会实践的双重意义。“全民修身行动”有助于人们将慈善意识转为自身需要,成为自觉的行为,从而有益于社会和谐的构建。
  广东省社科联专职副主席林有能接受媒体采访时便曾表示,“修身主要还是修心,心灵好了行动也就好”。中山将慈善文化与修身行动联系起来的思路是值得肯定的,也期待中山在两者结合上创出自己的经验,供专家学者研究。
  自全民修身行动开展以来,从“慈善万人行”活动扩大到“慈善文化周”,以慈善文化推进与全民修身的系列活动,在林有能看来,实际上是扩大了全民修身行动的内涵。
  更重要的是,慈善本来就应是政府主导下社会保障的一种重要补充,是一种社会行为而非政府行为,属民间性质。现实的“中山慈善万人行”属官方性质有其必要和合理性,但慈善民间化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将“慈善文化”与全民修身结合,加速了这一过程,博爱向善,因全民修身行动,正在中山掀起一场教义上的“社会共修”。

  【二】
  这种"社会共修"正是回到了慈善和公益的本质。慈善和公益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自愿原则,全民修身与慈善文化的结合,恰恰将这种"自愿"与个人的修为结合。修身是人成长的一种需要,通过修身可以使自己更加健康、更完善,修身的内容涉及真、善、美,包括智力、躯体等方面,关系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生态等方面的协调与否。这种结合,将能使慈善意识作为自身的一种需要被牢固地确定下来。
  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及此后的玉树地震,企业老板、普通民众都伸出了大爱之手,当社会媒体都在思考着这一全民行动的精神背景的时候,大多时候人们都把这种精神背景横向的去与基督教国家的爱和慈善精神作为联系,这种带着历史幽暗性质的联系,也让国民反思我们自己的慈善和公益文化。
  的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救助、救灾、扶贫等都是由政府的民政部门负责,人们对慈善的认识主要来源于政府和媒体宣传及个人的直观感受和理解,但通过简单的层层发动,甚至是一规定完成任务的方式,这种方式让人们会越来越有一种被强迫感,这种强迫感还会由普通民众传递给他人。
  在汶川大地震这样的大灾大难发生之后,一系列现象都在表现出国内慈善和公益文化在深层次上的欠缺——那就是慈善和公益的自愿性的本质内涵。
  2009年4月初,一份 “中国慈善排行榜”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这起事件的起因是一份“赖捐黑名单”。2009年“中国慈善排行榜”的发布正值汶川地震一周年前夕,那一年,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呈现了井喷式的增长。“中国慈善排行榜”成立了一个6人小组对企业实际捐赠数额进行核实,发现有十几家企业公开承诺了的捐款却迟迟没有到位。他们决定在4月24日发布排行榜的同时,公布这份“赖捐黑名单”。
  最后一刻,主办单位临时决定不公布这份“赖捐黑名单”,主要原因就是不少企业赶在名单公布前补齐了承诺的善款,“黑名单”的监督目的“基本达到了”。而那些捐出的人们也有了麻烦,这份名单在形势上已经给人们一种暗示:为什么一些人那么有钱,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才捐出这么一点?
  这起事件争论的焦点就是,制定“赖捐黑名单”,是否在媒体的作用下,已经形成了一股“潜在的索捐暗流”?捐款一个亿和捐款一分钱,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这是一种慈善和公益良性成长的环境吗?
  对慈善和公益认知的偏差,造成了这起关于慈善和公益的大讨论。最后,理性的认知会突然发现,我们的慈善路子可能已经走错了,慈善和公益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自愿原则,也就是说,做慈善和公益,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一种义务。
  全民修身与慈善文化的结合,恰恰将这种“自愿”与个人的修为结合。修身是人成长的一种需要,通过修身可以使自己更加健康、更完善,修身的内容涉及真、善、美,包括智力、躯体等方面,关系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生态等方面的协调与否。这种结合,将能使慈善意识作为自身的一种需要被牢固地确定下来。

  【三】
  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需要帮助的人的一个心愿,这就是公益,这也是公益文明。在全民修身行动中,公益和慈善的角色更多由社会和民间扮演,通过全民修身行动,也进一步促进了民间慈善公益组织在中山迅猛发展,伟人故里,升腾而起新的文明--公益文明。
  近年来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后,冲在第一线不是美国政府,反而是美国各类民间公益慈善组织,他们积极筹集善款,直接从事救灾志愿行为。在这场行动中,我们看到了美国的慈善机构准确的定位,资金筹集、各种组织操作,有条不紊地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在全民修身行动中,公益和慈善的角色更多由社会和民间扮演。最为知名的民间组织当属“清风自游人”,这个当初以自驾游等户外活动为主题的兴趣组织,却在这片土地上开出了一片“慈善公益之花”。
  全民修身行动的开展,进一步促进这种民间的慈善公益组织近年来在中山的发展。为了让这些民间公益组织得到更有效的运作,去年中山启动了首届“博爱100”公益创投活动。这项活动主要的内容便是,市社会管理与创新专项资金安排投入150万元作为种子资金,以“种子资金+配套资金+带动资金”的模式,为公益项目策划人和投资人牵线搭桥。
  据了解,这次活动自去年6月底启动后,在1个月的时间内征集到近300个公益项目,共有135个项目入围本次公益创投的决赛,最后85个项目,连同“逸仙杯中山亚洲青年公益创新大赛”和“创益菊城小榄镇公益创新大赛”各15个项目,合计115个项目作为“博爱100”活动的市级优胜项目,其余项目作为入围项目。获得市级优胜项目称号的项目,将获得组委会安排的种子资金支持。
  而上述提到的“创益菊城”项目,则得到了乐百氏创始人何伯权的支持,在这个项目中,何伯权则采取了另一种 “公益模式”——像做天使投资人和做连锁店一样做公益。
  “一般人认为,做慈善和公益,就是把钱捐出来,事实上,慈善和公益和其他行业一样,最需要的就是人才,尤其是当前中国的慈善和公益事业。”何伯权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何伯权在小榄的做法就是,去资助几个热心的人去做公益,帮助其他公益组织找到资源,或者为热心人牵线。于是小榄每年搞一次公益大赛,让大家报公益项目,选项目来资助,为他们拉线,找公司、老板,而且专门设定一个地方为他们交流。“因为搞公益的人很孤独,于是就专门做了一个咖啡厅,在这个组织内做公益的,都可以来这里免费喝咖啡。”何伯权说。
  “我对公益的理解不是 ‘我们能做什么’,而是要想到‘别人能不能做’?”何伯权说,一旦这种模式在小榄成熟,其他镇区将会很快得到复制,这是一个根本不一定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才能完成的事情。在这个模式下,或许一个三岁的小孩儿,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需要帮助的人的一个心愿,这就是公益,这也是公益文明。
  全民修身,正在中山这座博爱之城塑造这种公益文明。

■相关信息
"博爱100"掀起全民公益
  2013年6月26日,中山市首届"博爱100"公益创投活动正式启动,中山市社会管理与创新专项资金安排投入150万元作为种子资金,以"种子资金+配套资金+带动资金"的模式,为公益项目策划人和投资人牵线搭桥。
  "博爱100"公益创投活动,是通过推动公益 "1+1+1"(政府+热心市民和企业+社会组织),以催化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凝聚社会各界正能量,推动社会组织成长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之后,将向全市公开征集公益项目;并以初赛评审、对各申报项目进行推介和优化、确定最终入选实施的公益项目等阶段推进相关项目。
  据介绍,首届创投活动计划挑选项目总量为50-100个左右,启动当日已正式进入项目征集阶段。此外,社会组织还可对现有的10多个 "金点子"项目进行优化设计,以此参与项目申报。当时存有的10个金点子为2012年"我为中山善治献一策'金点子'大赛"获奖作品,内容涉及建立二手物品回收站、建立图书捐赠交换点、社区"体育运动推广月。
  该项活动启动后,市民可以100元为起点单位,小额定向资助一个或多个公益项目,并可以直接参与定向资助项目的活动,企业则以10000元为起点单位定向资助一个或多个公益项目,并可以组织企业员工参与定向资助项目活动。此外,对于资助金额达到获选项目运作经费总额50%及以上的,该企业可获得该项目冠名权。
  7月27日,中山市第一届"博爱100"公益创投活动开展初赛评审,经专家评审和公益创投活动组委会批复,从近300个申报项目中评选出135个项目入围决赛。最后85个项目,连同 "逸仙杯中山亚洲青年公益创新大赛"和 "创益菊城小榄镇公益创新大赛"各15 个项目,合计115 个项目作为"博爱100"活动的市级优胜项目,其余项目作为入围项目。获得市级优胜项目称号的项目,将获得组委会安排的种子资金支持。
  近日,中山"博爱100"公益创投活动入选广东 "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2013-2014 年度优秀案例。"全民公益1+1+1"的理念。
  慈善文化与修身行动的结合发展具有文化和社会实践的双重意义。"全民修身行动"有助于人们将慈善意识转为自身需要,成为自觉的行为,从而有益于社会和谐的构建。
  --"慈善文化与全民修身"理论座谈会与会专家
  全民修身与慈善文化的结合,恰恰将"自愿"与个人的修为结合。修身是人成长的一种需要,通过修身可以使自己更加健康完善,修身的内容涉及真、善、美,关系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生态等方面的协调与否。这种结合将能使慈善意识作为自身的一种需要被牢固地确定下来。
  一般人认为,做慈善和公益,就是把钱捐出来,事实上,慈善和公益和其他行业一样,最需要的就是人才,尤其是当前中国的慈善和公益事业。我的做法是,去资助几个热心的人去做公益,帮助其他公益组织找到资源,或者为热心人牵线。
  --天使投资人何伯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