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1日  搜 索
首页>>主题活动>>全民修身 你我同行>>修身十章>>正文

全民修身的路径

以文化人以德树人以善治人
薛晓峰曾接见中山好人代表,并给他们发放奖金。 记者余兆宇摄
新老中山人的融合还体现在"慈善万人行"这一坚持了20多年的活动,它逐渐成为中山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记者 明剑 摄
外来人员通过积分方式入户,打破了户籍制度的坚冰,为户籍改革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途径。 记者缪晓剑摄
每年的"慈善万人行"巡游,不但展现出全民参与的盛况,还是一场视觉盛宴。记者夏升权摄
制图/张英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了“全民修身”的当下意义,他强调说,传统意义上的“修身”过于注重内省,缺乏社会性。为适应现代公民社会的需要,中山市着力于在弘扬中国及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通过以文化人,进一步提高党的理想信念与道德准则对全社会的影响力、感染力;同时,我们创新“修身”的时代新形式,实现内修与外化的有机结合,在内体现为人思想意识、精神境界的提升,在外体现为对公共秩序的遵守、对人文环境的爱护,两者相互促进。全民修身行动今年进入深化年,过去的3 年里,全市上下围绕着修身话题展开了成百上千种活动,内容丰富,路径却十分清晰,那就是注重修身的社会性和时代性,注重内涵式推进,始终将地方文化资源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以文化人、以德树人、以善治人。

以文化人,将修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1100多间修身学堂助力全民参与修身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中山通过以德树人、以文化人,引导市民修养身心、涵养德性,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校正、树立与巩固建设共同精神家园所必需的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激发全社会坚定理想信念、呼唤道德回归的热情,实现社会个体幸福与整体幸福、享受物质幸福与感受精神幸福、全民共建共享幸福的互促共进。
  “你修身,我修身,大家来修身,学道义,修德行,阳光一生。”轻快的旋律,平实的歌词,优美的歌声,这是烟洲艺术团精心谱写的一首修身歌,据烟洲艺术团团长姚立峰介绍,创作修身歌,旨在推广儿童民乐,普及修身文化,塑造孩子健康人格。作为群众文艺团队,烟洲艺术团依托修身学堂、修身广场等载体,进学校入社区开展曲艺义教、公益演出等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文明,分享快乐,践行“文化志愿”服务理念,提升公民文明素质。2011年9月起,中山在全国率先启动全民修身行动,如今,类似于烟洲书院的修身学堂在我市有1100多间,参与群众达100多万人次。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去年的5月13日,薛晓峰在“中国梦践行者”大型系列报道暨“中国梦”百姓宣讲活动启动仪式上明确提出,以文强市、依法治市、以德立市是中山的“治市三维”,是实现“三个适宜”幸福和美家园“中山梦”的根本立足点。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中山通过以德树人、以文化人,引导市民修养身心、涵养德性,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校正、树立与巩固建设共同精神家园所必需的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激发全社会坚定理想信念、呼唤道德回归的热情,实现社会个体幸福与整体幸福、享受物质幸福与感受精神幸福、全民共建共享幸福的互促共进。
  中山积极挖掘全民修身行动内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和引领作用,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渠道,充分发挥“以文化人”的教化作用。
  深化全民修身行动,要将全民修身行动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中,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举措进行规划和开展。在现有修身成果上,通过修心、修言、修形、修行这“四修”,提升社会整体素质,形成培育文明人和文明风气的成效机制,走出一条把中山全民修身行动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中的全民修身之道。
  我市从提升全民道德、公共素质、文化素质三方面入手,共设有公民道德素质培育行动、城市人文精神光大行动、慈善友爱自觉实践行动等十项配套行动,同时辅以一批古文经典格言,作为道德培养基础,培养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文明市民。

以德树人,探索构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中山好人”等品牌让人看得见摸得着
  全民修身,不只是“吾日三省吾身”的内在修炼,更是“择善书而读、择善事而做”的实践行动。“寻找中山好人”等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修身”行动,引导人们用和谐的精神温润心灵、陶冶情操,用正确的价值理念提升荣辱观、匡正幸福观、塑造人生观,进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落到实处。
  今年“五一”,市公共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办事专员李元娟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她在 2009年3 月至2010年11月任中山市205路和210路公共汽车乘务员。她见义勇为,几次与车上的恶势力进行斗争,受伤也在所不惜,2009年,李元娟被中山市评为优秀团员,2010年11月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重视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挖掘和宣传大众化、平民化的道德楷模,让老百姓认同和接受,将“模范”和“全民”很好地融合起来。唯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才能落到实处,全民修身行动才能取得更大成效。
  那些遍及全市的1100间 “修身学堂”,没有邀请“大牌”的名师大家,充当“讲师”的都是朝夕相处的邻里,他们对修身立德有自己的经历和见解,很踊跃地想和乡亲们分享;没有政府组织的“听众团”,前来听课的也是社区里的居民们,他们希望从身边的好人好事中悟出修身道理。授课“老师”冯银娇是一名普通退休工人。20多年前,她的女儿出生不久就被诊断为重度聋儿,她向居民讲述了20多年来如何将女儿培养成为大学生并带动一批家长成立特校家长互助会的经历,感动了包括李永标老人在内的父老乡亲。
  我市通过举行市民评选身边好人好事先进典型的活动,引导市民“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推动“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在全社会形成“好人好报”的共识,努力实现“教育一代人,引导两代人,影响三代人”的目标。中山全民修身的社会影响力和全民参与的主动性、自觉性不断提高。“学雷锋、齐修身、做好人”等主题活动,推动学雷锋常态化。中山市通过建设以市民为主体的“修身学堂”,引导群众自我开展公民道德教育,促使先进道德理念内植于心,外化于行,让修身转化为人人身体力行,个个看得见、摸得着,注重长效,促进思想道德建设真正落地生根。
  全民修身,不只是“吾日三省吾身”的内在修炼,更是“择善书而读、择善事而做”的实践行动。“寻找中山好人”等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修身”行动,引导人们用和谐的精神温润心灵、陶冶情操,用正确的价值理念提升荣辱观、匡正幸福观、塑造人生观,进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落到实处。

以善治人,注重新老中山人大融合,建立全民修身积分制
坚持不懈开展“慈善万人行”活动
  中山全民修身坚持以“行动”为落脚点,强调修身既是民心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将全民修身行动作为依法治市、以德立市、以文强市三管齐下加强社会治理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融入建设文化强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依法化解社会矛盾、加强社会管理的全过程,让修身转化为人人身体力行,个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际行动。从国民教育的普及到公民素质的提升,从精神的召唤到行动的接力,从道德模范的义无反顾到千万志愿者的共同行动,无数普普通通的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省自修、自我完善的重要,点滴言行也能汇聚成无穷的正能量。
  作为一名活跃在中山10多年的新中山人,杨成的最大希望就是,新中山人能有更多平等机会。
  与许多新中山人一样,中山十杰市民杨成也面临过自己在中山入户、孩子入学等问题,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如今他与许多新中山人一样,已成为了城市的一分子。他希望能够平等地提供更多培训、就业、学习的机会,推出新中山人的经济适用房、降低积分入户门槛,让新中山人能在这里更好地生根发芽。
  全民修身要依靠机制建设。我市探索建立全民修身积分制,开发“修身积分卡”电子系统,将市民参与修身活动、服务他人和社会进行加分,对损害社会的行为进行扣分,将积分情况与评优评先、干部晋升、外来人口入户入学等挂钩。此外,出台了《全民修身测评指标体系》,将全民修身行动的开展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等文明创建考评的重要指标,实现全民修身行动的指标化、数字化、精细化管理。
  近年来,我市在破解城乡、城市双重二元结构、外来人口积分入户入学、农村社区建设“2+8+N”模式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这些利好惠及到每一个新老中山人。
  据悉,为破解城乡(城市与农村)、城市(本地人与外来人口)双重二元结构,中山市积极推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政策,将政府的公共服务引入农村,并通过积分入户入学制度加快新老中山人的融合。在全市全面实现低保、养老保险、医保城乡一体化,城乡居民收入比例下降为1.6:1,达全省城乡差距最小水平。
  据统计,仅2013年,中山给予8721名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入读公办学校资格,给予78名异地务工人员租住保障性住房资格,给予3600名异地务工人员入户资格。
  新老中山人的融合还体现在“慈善万人行”这一坚持了20多年的活动,它逐渐成为中山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彰显出大爱的价值观,也是中山城市精神的缩影,凝聚了包括孙中山人道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山这座城市的历史传统、精神积淀、社会风气、价值观念以及市民素质等诸多元素,正融入中山人的血脉,成为中山人的终极追求。

>>>相关信息<<<
通过积分方式入户打破户籍制度坚冰
  2009年12月16日,中山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制度,以积分排名方式安排外来流动人员入户、子女入读公校,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外来人员通过积分方式入户,打破了户籍制度的坚冰,为户籍改革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途径。
  2010年1月12日,中山市《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办法》正式启动,全面接受全市122万外来务工人员 “积分制”入户、入学申请。但其实从2007 年起,中山就开始“外来工入户中山”的探索,当时是试验以评选 “百佳外来务工人员”方式探讨外来工入户中山的可行性,被评为“百佳”的外来务工人员可选择自愿加入中山户籍。
  2011年,流管部门建立计生审核前置机制,有效减少了流动人员提出入学入户排名的盲目性。在申请人数减少的情况下,入围人数却增加了,入围率及指标使用率自然就会提高。2012年,新政拓宽了积分入户的覆盖面,首次允许用人单位派驻中山分支机构人员申请积分入户。这使得当年入围人数又增加了不少,指标使用率进一步提高。数据显示,2013年,入户指标使用率达到100%,未造成浪费。这一方面是得益于当年入户门槛进一步降低,房产限制性要求放宽,允许在中山市有合法职业连续满3年的无房产的流动人员,也可申请积分入户排名。
  2014年,全市共有4000 个积分入户名额,共4013 人申请参与积分入户,3200 人通过首次排位成功获得入户指标,而剩余的800 个名额则通过二次排位直接分配到了9 个镇区并将今年全市4000个名额全部用完。
  据统计,2009年12月16日,中山在全国率先推行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制度,以积分排名方式安排外来流动人员入户、子女入读公校,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截至目前,4年多来中山通过积分入学共给予37781名流动人员子女入读公办初中小学一年级待遇。
  数据显示,目前中山的外来人口有150万,超过70%的流动人员希望通过积分制获得入户资格。据市流动人口办表示,积分入户实际是建立了一套全新的制度设计,为流动人员入户和享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现实可行的途径,让每个在中山工作生活的流动人员看到了入户和平等地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希望。
  积分制的实施,发挥了流动人员入户中山的主渠道作用,为破除城市人口二元结构提供了有力的抓手。同时,优化了城市人口结构,为中山城市发展留住了大量适用人才,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那6460名取得了年龄积分的“新中山人”正处于人生和事业的黄金时期,将为延缓中山人口老龄化进程,对提高中山人口总体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中山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