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31日  搜 索
首页>>主题活动>>全民修身 你我同行>>修身十章>>正文

伟人故里的广阔胸襟

全民修身行动追求至善目标,旨在感召新老中山人把中山建设成为“博爱之城、创新之城、包容之城、和谐之城”
4月11日,东区团益学校200名学生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他们在中山愉快读书生活的场景。这是由市妇儿工委、市教育局主办,市妇儿活动中心承办的新中山人学校校园公益绘画大赛首场比赛。 记者赵学民摄
6月18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举办"青春自护,平安假期"关爱异地务工人员子弟暑期安全计划活动。 记者叶劲翀摄
6月21日,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举办亲子活动,200多新老中山人家庭齐乐融融。 记者叶劲翀摄
第一届"博爱 100"公益创投活动颁奖仪式。记者叶劲翀付希华摄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这是《中山黄氏宗祠家训》中的点睛之笔,它最能代表中山移民社会的心态。中山黄氏家族自南雄珠玑巷移民而来,如今已有20 多代,早已经融入其中,成了名符其实的老中山人。
  周健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新中山人,是中山的一个普通创业者。10多年前,他辗转来到中山,发现自己很适合在这个城市生活,早把他乡当故乡了。他感觉这个城市民风淳朴,远不像有的移民城市那么浮华。中山的中小企业多,工业化程度高,其产业结构适合创业。最为关键的一点,他发现中山对外来人比较包容。在广州等城市,外地人很难进入到广告行业。但在中山,只要获得本地人的信任,他们就可以完全接纳你。"我对中山不舍,心里很依恋,我能在这里深深地扎下根,因为在中山成就了我的所有,我在这里有了爱情,有了家庭,有了事业,从无到有,从一穷二白到幸福生活,我要感恩。"
  新老中山人如何在中山实现"融入",而又最终获得"认同"的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移民社会是大融合的重要条件
  800多年前,陈文龙来到香山,生有三子,其中第二子叫陈天觉。陈天觉在宋绍兴年间中举人,绍兴八年试博学宏词科,特赐进士,授朝议大夫。他言辞犀利、忠诚本分、耻于奉承,受人诟病。他愤而回乡,甘当香山寨官。年过半百之时他以“役属东莞,以船输役,江上经常被盗,输役往来不便”请求香山设县。如此税收便可不通过东莞的集中而直输广州。1152年,陈天觉以寨官的身份代县令,一代就是17年。如今,陈氏后人遍布中山,并以陈天觉为骄傲。
  香山,历来就是一个移民社会。学者对香山历史上经历了具有影响性的三次大移入移民潮有过研究。第一次是宋、元时期,北方战乱,一些有经济和社会实力的家族纷纷举族南迁。他们一部分从南雄珠玑巷辗转南移,进入珠江出海口与伶仃洋交汇处的香山群岛及其水域,成为这里最有影响的移民;一部分则从东南沿海的福建,沿海岸线向南漂泊,进入香山地区,与珠玑巷移民一起成为香山最活跃的一批外来户。
  第二次是明清交替之际,北方和福建东南沿海一些高门大户为躲避战乱、谋求更大发展,有组织、有计划地集体迁徙,最后选择了香山一些宜耕宜渔的地方,落地生根。
  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南下干部和军转民人员,以及改革开放后,大批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和自谋职业者,他们选择了中山,也同样成为中山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如今,中山常住人口312万,外来人口165万,其中,来自省外35岁以下的外来务工青年有70多万人,占流动人员的54.5%。其中省外以广西、湖南、四川为主要流入地,这些青年中有90%以上都在生产一线。
  而移出史,就成了华侨史的重要组成部分。1262年,据记载“郊区长洲黄姓始祖黄敬斋,奉命驾舟出使安南,回时遇飓风,飘至远国。是时元兵日炽,又屡击日本、占城(古国名,今越南东南部),加以连年飓风、地震,舟楫不达中原者十数载。黄进退维谷,因而遍历诸国,险阻备尝,幸有香山平岚(今三乡)林姓携家避乱外国,黄依之,妻其女,生一子名祐 。后,中国信息稍通,讹闻宋帝昺 在新会崖门,斋立舟回香山,时已易代为元,乃家于香山长洲。据此,香山人侨居国外者,始于1262年矣。”
  大批中山人外出谋生要从1800年开始算起。“1800年(清嘉庆五年),香山县人十余分乘帆船二艘自澳门驶出,历尽风浪,月余抵达槟榔屿,同去者十余人来自县内各都,亲如兄弟。槟榔屿森林密布,满目荒芜。同来乡里有不愿受炎荒之苦即乘原船返国,不畏辛苦而愿居留者有程世帝、鲍志、鲍华、郑某等,他们择地而居,开荒垦殖。初时侨居村寨,仅有亚答屋(马来亚一种房屋)20余间而已,此乃香山人抵槟榔屿之始也。槟榔屿中山会馆成立,成为中山华侨在东南亚创建最早的乡会组织。”
  19世纪末20世纪初,香山人纷纷出洋谋生,则是一场移出移民潮,其推力与拉力,同样与国内社会生活环境的挤压和到海外淘金致富等外在因素的刺激有关。
  目前,全球80多万中山籍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中,港澳台同胞40万人,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4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90个国家和地区,主要聚居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秘鲁、哥斯达黎加及东南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旅外乡亲在世界各地成立的社团逾200个,其中海外170多个、港澳台地区47多个,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侨团为数不少。

  ■文化多元让人们在此和谐共生
  从现代意义而言,修身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基础。市委书记薛晓峰在《解读修身“大学”》里指出,全民修身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明德,既要明民德,更要明官德,共同倡导中山博爱向善的精神家园;二是要新民,提高新老中山人的文化素质、公民素养,形成共建共享文明中山的社会环境;而最终的目标则是至善,通过长期的努力,使中山成为一座经济发达、社会文明、文化兴盛、人民幸福的“博爱之城、创新之城、包容之城、和谐之城”。
  今年6月,我市有218个村(居)聘请了560名新中山人作为特别委员。我市积极倡导并完善“包容增长、共建共享”理念,突破城市人与农村人、本地人与外地人两个二元结构,以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拓宽异地务工人员参加社会管理的渠道。
  在全市外来人口集中居住的218条村(社区),通过辖区异地务工人员推荐、村(居)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方式,聘请了来自外省的560名新中山人担任村(社区)“两委”特别委员,代表新中山人群体进入村(社区)决策层。特别委员除列席“两委”会外,还通过驻室接访、走访调查等方式广泛收集包括异地务工人员在内的辖区居民意见及诉求,并提交村委研究,跟踪督办村(居)民代表大会、村(居)委会有关服务管理事项的落实情况,确保村(居)民、异地务工人员诉求得到解决、利益得到保障。
  学者胡波对中山的文化和谐共生做过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从历史上看,香山社会既是一个典型的不断移民的社会,又是一个文化输入型的多元文化组成的开放融通的社会。在这样一种开放融通和文化多元的社会里,香山人比内地省份的人更易于接受外来事物,敢于吸收、摹仿和学习外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视野较为宽广,思路较为开阔,商品意识浓厚,实用理性突出,具有强烈的开放务实精神。同时,香山沧海桑田的地理变迁和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香山人敏感灵活、敢于冒险、富于创新的文化性格。
  交流碰撞中,人们意识到,只有谋求交融和谐才能共同发展。早年大批中原人为躲避战乱而移民香山,带来了先进的江南水田耕作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并成为垦辟沙田的生力军,移入的江、浙、闽、赣诸路商人和手工工匠,也成为香山从事工商业的先民;官宦的入籍,则带来了内地文化。所有这些因人口迁移实现的文化传播,对香山及附近海岛的开发和社会的形成均起了推动作用。明清时期,特别是近现代以来,香山文化又与西洋文化发生碰撞。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租住澳门后,这里不仅成了西洋物质文化交流的中心,而且也是政治、宗教与科技等精神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基地。西洋文化的渗透,为香山和岭南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得地近之利,香山人备受西洋文化的熏染,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均比内地较早地发生了新的变化。受长期中外通商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香山人自明清以来不断向海外拓展。尤其是清朝乾嘉时期,香山人放眼东南亚,在那里开荒垦殖,艰苦创业,不仅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还为家乡香山带回了南洋文化。
  在新的发展时期,中山开展全民修身行动,明确提出了目标,那就是“至善”。《大学》中开宗明义地讲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音、义同“新”)民,在止于至善。”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而言,修身指修养身心、涵养德行,是儒家通达大学之道中至为关键的一环,是个体走向社会的基础。从现代意义而言,修身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基础。市委书记薛晓峰在《解读修身“大学”》里指出,全民修身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明德,既要明民德,更要明官德,共同倡导中山博爱向善的精神家园;二是要新民,提高新老中山人的文化素质、公民素养,形成共建共享文明中山的社会环境;而最终的目标则是至善,通过长期的努力,使中山成为一座经济发达、社会文明、文化兴盛、人民幸福的“博爱之城、创新之城、包容之城、和谐之城”。

  ■敢为人先的精神为大融合探索出新路子
  2013 年8月,第一届“博爱 100公益创投”活动135个项目从299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入围决赛。《“托起地贫线”——地贫儿童关爱行动》、《爱“箱”随——家庭教育公益行动》等135 个项目拿到了参加决赛的入场券。据统计,妇女儿童公益服务、新老中山人融合、青少年公益服务、社区公益服务四大类项目成为申报的热点,平均数量在20 个左右。此外,在申报亮点中,社工与志愿者联动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方面,在入围的135个项目中,有69 个项目属于社工与志愿者联动。
  中山一直在为新老中山人的融合作出一个又一个新的探索。“博爱100 公益创投”活动只是其中的一个项目。
  2013年11月底,中山发布国内城市首个社会建设中长期规划,提出实施“社会建设”十大工程。这十大工程包括了热点民生提质工程、居民收入倍增工程、社会保障惠民工程、现代社区建设工程、社会组织发展工程、社会融合共进工程、全民修身提升工程、博爱名城公益工程、平安中山建设工程、法治中山建设工程。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所长左晓斯认为,中山作为国内首个编制社会建设中长期规划的城市,反映出中山市一直以来敢为人先,敢于探索的精神,左晓斯表示,《纲要》中有10多处体现了中山的领先,如构建“橄榄形”的社会结构、探索社会治理体系等。
  《纲要》充满了中山元素,富有浓郁的“中山味道”,特别是全民修身行动、博爱名城公益建设以及新老中山人融合等方面地方特色非常鲜明,独特性强且已通过实践证明是符合中山社会建设实践不可或缺的好路子。
  新老中山人融合是中山社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纲要》中的拓展积分制深广度、“2+8+N”模式推广等从高层面来看,是促进新老中山人更加融合的不同工作细分,其中积分制是从打破户籍身份藩篱,“2+8+N”模式则是在一些新老中山人倒挂的农村社区开展创新融合的基层治理模式,但目的是一样,都是为了促进新老中山人更加融合。
  中山在社会建设实践中所探讨出来的慈善万人行;为破除双重二元结构所确立的共创共享理念在实践中摸索的城乡一体化路子以及异地务工人员积分入学入户制度;为实现全面共治所开展的“金点子”征集、博爱100公益创投;为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所推行的“社工+志愿者”模式等,均是中山一步一步总结自己中闯出来的。

相关信息
  ●2+8+N模式:
  “2”指各村居组建社区服务中心和农村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8”指各社区服务中心承担党员服务、群团和志愿服务、民政残联、劳动社保、人口计生、文化体育、国土城建、综治信访维稳等8 项职能;“N”指NGO,即社区社会组织,首次明确NGO 构成社区治理板块。
  这个模式中,聘请异地务工人员任村居特别委员制度成为一大亮点,此举既拓宽了异地务工人员参与社区管理的渠道,又促进了新老中山人融合。目前该制度已覆盖中山全市32%村居。
  试点特别委员制度的村居中,每村(居)一般聘任2-3人,由村(居)代表或辖区异地务工人员推荐,经村(居)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候选对象必须在本村(居)住满三年,热心社区事务,在本职行业或社会公益事业中表现突出。
  ●“博爱100”公益创投
  公益创投资助项目主要包括新老中山人融合、社区公益服务、家庭公益服务、助老扶老服务等九种项目。在资金方面,将采取“种子资金+配套资金+带动资金”三金联动方式,其中,市社会管理与创新专项资金将配套150万元作为种子基金,配套资金由市相关直属部门和镇区进行配套,企业、慈善团体(基金会)、热心市民的定向或不定向资助等资助将作为带动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