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来到沙溪镇慰问外来务工人员和当地老党员。在广弘服饰公司,薛晓峰与一位湖南籍女工亲切交谈。 记者黎旭升摄
当西方文化在现代生活各方面渗透,受到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哺育的中国人应当如何自处?又应当有何坚守?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物质依然高度发达的当前,中国人到底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建立与物质相适应的符合现代生活的价值体系?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这也是中国人的现代人文精神写照,也是现代中国人的行为标准。
而在此之前,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中山,再次发扬孙中山先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这场新道德体系建设中,迈出了创新性的步伐,在全国率先开展“全民修身行动”,并配以包括公民意识培育、优良品德倡导、公共文明实践、传统文化弘扬、领导干部尚德养廉等十大行动纲领,以全面提升中山市民的素质。
近代100多年来,中国人都在追问这样一个话题:中国人到底需要怎样的现代精神?
100年前的世纪之交,一场现代化运动,因梁启超先生连载于《新民丛报》的《新民说》而引发。梁氏在《新民说》里,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必要性,进而大力提倡权力义务思想,国家思想,生利思想,合群思想,尚武精神,进取冒险精神,以及自尊自重,自治自立,平等自由观念……力图造就与封建朝廷的臣民完全不同的一代新国民。
100年后的新世纪,中国已经甩掉了积贫积弱的帽子,在经济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人的思想也没有了中世纪的愚昧。而在精神层面,一个基于现代物质高度发达的道德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凝聚和陶冶新时期的国民,并成为新时期推动国民整体向上的动力。
全民修身行动正在为中山人塑造一个完整的现代人文精神体系,这一现代人文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也就是说,全民修身行动的“虚功实做”,已经在全国打造了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落地生根”的样本。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全民修身行动三年来,中山已经在三大层面“虚功实做”交出答卷,树立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样本。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这也是中国人的现代人文精神写照,也是现代中国人的行为标准。
而在此之前,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中山,再次发扬孙中山先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这场新道德体系建设中,迈出了创新性的步伐,在全国率先开展“全民修身行动”,并配以包括公民意识培育、优良品德倡导、公共文明实践、传统文化弘扬、领导干部尚德养廉等十大行动纲领,以全面提升中山市民的素质。
近代100多年来,中国人都在追问这样一个话题:中国人到底需要怎样的现代精神?
100年前的世纪之交,一场现代化运动,因梁启超先生连载于《新民丛报》的《新民说》而引发。梁氏在《新民说》里,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必要性,进而大力提倡权力义务思想,国家思想,生利思想,合群思想,尚武精神,进取冒险精神,以及自尊自重,自治自立,平等自由观念……力图造就与封建朝廷的臣民完全不同的一代新国民。
100年后的新世纪,中国已经甩掉了积贫积弱的帽子,在经济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人的思想也没有了中世纪的愚昧。而在精神层面,一个基于现代物质高度发达的道德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凝聚和陶冶新时期的国民,并成为新时期推动国民整体向上的动力。
全民修身行动正在为中山人塑造一个完整的现代人文精神体系,这一现代人文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也就是说,全民修身行动的“虚功实做”,已经在全国打造了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落地生根”的样本。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全民修身行动三年来,中山已经在三大层面“虚功实做”交出答卷,树立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样本。
■公民是社会的“主人翁”
在24 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属于国家层面的价值观,这是与当前国际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能否与时俱进。按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为世界瞩目,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是全国人民共同价值追求。
中山全民修身十大纲领中,公民意识培育放在首位。公民意识培育行动中,首要就是提高公民“主人翁”意识:发扬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和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思想,积极引导公民正确认识自己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自觉履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增强作为国家主人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规则意识、监督意识。以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和美中山的共同事业凝聚市民的爱国爱乡之心,积极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公共利益。
“主人翁”意识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前提。所谓“全民修身”,在前提上已经表明,全市三百多万中山市民,是这场行动的主导者。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指出,“全民修身行动”强调“人人是创造幸福的主体、个个是享受幸福的对象”,致力于形成“干部群众都是参与者、新老中山人都是一家人、幸福建设没有局外人”的强大合力。
全民修身行动启动三年多来,中山人以一种“主人翁”的身份融入到这场活动之中。据针对全民修身行动的抽样调查显示,98%受访者认为修身行动感染了自己,95%受访者表示愿意加入到修身行动中,可见这场行动的群众基础。也是有了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全市三百多万新老中山人,才有共同奋斗的精神基础,从而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将修身行动落到了实处。在全民修身行动带来的“主人翁”意识,尤其让2013年以来中山掀起的“全民治安”行动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全民治安”的指引下,中山社会治理模式由单向治理,向由全民参与的“多元治理”转变,自“全民治安”推进以来,中山警情中的“两抢一盗”案件数大幅下降,并在全国首创“无医闹城市”。
■多元社会下达成“共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此前以凝固社会阶层以及社会关系、公共价值,在松动之后,激发出巨大社会活力的同时,思想、文化、利益多元背景下,现代中国人应当有怎样的社会共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现代中国人的社会共识作出回答。
目前,中山经济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已经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这种对于自由和平等的尊重,需要有新的内容。在全民修身行动中,最为标志性的内容便是,弘扬新时期中山人精神。大力弘扬“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新时期中山人精神。将香山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以中山博爱之乡、礼仪之邦和文明城市的形象导引,以思想观念上的“最大公约数”,寻求全社会最广泛认同的主流价值取向,增强全体市民的认同感、归属感,营建共同的精神文化家园。
“新老中山人”融合是对平等的最好诠释。新老中山人融合行动是全民修身的十大纲领之一,记者看到,中山以“百家外来务工人员评选”以及率先在全国开展“积分入户”的政策为抓手,推动新老中山人融合。记者了解到,自2009年12月16日,中山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制度,以积分排名方式安排外来流动人员入户、子女入读公校,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外来人员通过积分方式入户,打破了户籍制度的坚冰,为户籍改革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途径。截至2013年底,4年来共有10765名流动人员,通过积分入户方式取得中山入户资格。10765名“新中山人”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5538人,占总人数的51.44%。
“公正”和“法治”则是对“自由和平等”这一社会诉求的回应和保障。在这场行动中,中山把对公权力的制约,放在了首位。记者看到,全民修身行动过程中,领导干部尚德行动是十大纲领之一。倡导领导干部在正人品、立官德、强党性、树形象上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以为政者、管理者的修身带动全民的修身。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制约。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尊重和保障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不断拓宽监督渠道,提高监督效果。
全民修身行动开展以来,中山市各部门、各镇区,尤其是司法系统内部,市律师行业协会均按照全民修身行动的要求,制定了各自的行动纲领,在全民修身行动中,掀起了最强的音符。
■道德精神的“自然回归”
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最基本的主题是个人,最重要的当属公民个人应当怎样处理与自身的关系。在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公民层面的最基本要求。
全民修身行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呼应,则主要体现在对市民优良品德的倡导和公共文明的实践。
《故乡》中有这样一组镜头,滇池小村的两个妇女从村里走到昆洛路东的菜地里去掐茴香,然后又越过公路回村。这条路建成于2005年,是一条被昆明的地方政府称为“现代典范”的高速公路。其中一个跟拍镜头是,两个妇女背着背篓朝家走,背篓里装满茴香。穿越公路时,她们惊恐地躲避着汽车,就像战场上的逃难者躲枪炮一样。
全民修身行动是一次倡导现代文明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并没有向《故乡》对现代化的反思中所担忧的那样,在对现代文明的倡导时,对传统对人文精神的一种武力的割裂。尤其在传统优良品德和公共文明的倡导过程中,中山以1100多家修身学堂为载体,从而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及公共文明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并在社会上激发了一股巨大的正能量。
记者看到,当“小悦悦”事件等负面的新闻,向每一位现代中国人发出拷问时,近年来在中山却出现不一样的道德景观——“中山好人”方阵不断壮大,涌现出许多英勇而富有爱心的感人事迹:“保安哥”勇斗六歹徒;公交司机车不停站送乘客去医院急救,所有乘客无怨言;6岁女童六楼坠落,“过路哥”及众人出手相接;豪车冲入河涌,酒店工作人员纷纷下水救司机……在社会学者看来,在当前中山呈现的,已不是偶发的个例,而是一个勇敢、善良、无畏、崇高的群体,照亮了人心,温暖了社会,是中山市全民修身行动对人文环境、生活环境充分渗透的表现。
在公共文明实践方面,中山市已将8月份设立为该市 “公共文明践行月”,部署开展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旅游和网络文明四项活动,深入开展全民修身行动,促进文明城市创建,提升社会公德水平。诸如“车让人”活动,已经列为中山全民修身行动的品牌项目。参与到修身行动的300多万市民,正以实际行动,赢取新时期的一场 “社会主义新民大考”!
【链接】
社会各界评价中山全民修身行动
●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
中山搞全民修身行动,是一个重要、积极的探索。建设文化强省的核心在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根本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归宿点,也是经济上富起来之后更长时间的任务。
●文化部原部长、作家王蒙:
中山在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文化事业和社会事业发展得如此兴盛。修身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修身的内容却一直在变化。中山的"全民修身"更加重视人的精神的提升,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注重公民意识的培育,这在当前非常有意义。中山是在做一件实实在在能改变大家精神品质和面貌的实事。
●《光明日报》副总编方正辉:
中山市开展"全民修身行动",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是探索构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是探索创新社会管理,培育高素质现代公民的模式。适逢党的十八大召开,并且是实施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第5年,中山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提高公民的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广东省社科联主席田丰:
全民修身是深入人文理性的一次全新探索,中山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之前还是近代化最重要的起源地,因而有这样好的传统。在全民修身那里则是充分体现其文化自觉,中山的修身活动着眼于"以文化人",培养现代公民,践行新广东精神找到了结合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孙春晨:
全民修身行动是提高公民道德建设创新之举。全民修身行动的行为主体是每一个个体,修身的核心是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因此,修身与个人对道德之于幸福生活的意义的认识密切相关。中山市将全民修身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突破口,切合了道德修养的个体性、自主性和主动性的特点,有助于激发人们内在的道德热情,推动人们从践行微小的道德行为做起,坚守自己的良知与道德底线,为进一步提升个体的道德修养打好坚实的基础。
●原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熊月之:
全民修身行动,核心词是修身。众所周知,修身是儒家主张的通达大学之道中至为关键一环,是所谓八目之一,是不断提升个人精神境界的内功,是个体走向社会的基础。修身的关键是内省,是涵养德性,其实质是实现个人精神层面的自我和谐。自我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关键的一环,也是基础中的基础。如何实现自我和谐?中山市提出从全民修身行动入手,是个非常好的切入口。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韩冬雪:
中国的知识分子要担负起"文以载道"的重任,从传统中找到自己的文化并且继承下去。中山的全民修身行动注入了一种时代的内涵,挖掘出新思想的营养,它具有一种真正的活力。
●国学名家金海峰:
中山全民修身的实质,是抓到了中国文化之本,实质为传统优秀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一种回归和落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践行,这一举动走在了全国前列。
(本版图片全部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