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5岁的冯卫忠本该在家养老,享受天伦之乐,但是他一直闲不下来,被返聘至原单位做后勤主管,工作之余依然奋战在志愿服务一线,宣传无偿献血、当知心大哥、管理募捐箱……从2004年至今,他无偿献血3.4万毫升,志愿服务6000多个小时,曾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终身荣誉奖”等荣誉。
他54岁时第一次献血
冯卫忠第一次献血时已经54岁,他管自己叫“迟到的志愿者”:“此前,我国规定的献血年龄是18-55岁,而我第一次献血已接近法定限制年龄。”冯卫忠说,后来,我发现香港、澳门等地的献血条件,有些放宽到60-70岁。
为了能继续献血,冯卫忠将自己四处搜集到的资料交给血站领导,向上级部门打报告,要求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继续献血,最终,他获得特批,可以无偿献血到60周岁。
“虽然我如今身体还很硬朗,但是过了60岁,没法再献血,我就积极投身到无偿献血服务队中,动员更多的人参与这项工作。”工作之余,冯卫忠经常到街头、农村、学校和企业,以亲身经历和体会向市民科普无偿献血。
带动亲人加入志愿队伍
除市红十字会无偿献血服务队队长外,冯卫忠说,自己还有4个不同的身份。在单位,他被返聘做后勤主管;在胡伯爱心志愿服务队,他是一名志愿者;在红十字会“爱心桥”热心工作站,他是倾听民意的知心大哥;在红十字会募捐箱管理队,他管理全市募捐箱。仅仅在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上,他就已工作超过6000个小时,并因此获评2013-2014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终身荣誉奖”。
冯卫忠的志愿行动,也深深影响了他身边的人。2005年,他年仅12岁的儿子冯焯安参与了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冯卫忠说:“刚开始,他就发发传单,后来他真的很喜欢,每个周末只要不上课,都和我一起去做志愿服务。”年满18岁后,冯焯安加入了无偿献血服务队;20岁时,他志愿服务超过2000个小时,还被评为市五星级志愿者,省“向上向善”好青年。
“现在我不能献血了,但我的儿子会代替我一直献下去。”冯卫忠笑道。
挖掘好人,宣传好人,学习好人,关爱好人。近年来,中山持续用身边好人传递道德力量,用凡人善举凝聚价值共识,树立起好人群像。截至7月22日,我市涌现出“中山好人”225人,“广东好人”15人,“中国好人”37人;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4组街坊入选“广东十大最美街坊”。即日起,本报推出“博爱至善·德耀中华”系列报道,每月两期,分享我市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故事,让市民感受榜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