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前,中山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创立了“慈善万人行”这一耀眼的地方慈善文化品牌,最近两年又创立了一个已经产生广泛社会影响、被列入中山市十二五规划的文化品牌——全民修身行动。对于现代公民的培育,慈善文化的积淀与全民修身行动的发展今后应如何有机联系?在昨日举行的“慈善文化与全民修身”理论座谈会上,来自国家省市的专家们都畅所欲言,为中山慈善文化与全民修身的联系发展破题。
■中山经验有助推进社会建设
中山的慈善文化和全民修身行动,在与会专家看来,都是全国领先的做法,有着积极推进社会建设的意义。
“尤其难得的是在对于修身方面,中山已有了一点清晰的认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团表示,中山提出的全民修身10项行动,600多个修身学堂等,都是必要而有力的措施,同时计划在今后开展的慈善文化周、教师月等固化活动,也将推进社会向善发展,都是好的方面,是突破中山发展障碍的探索,如能进一步解决中间出现的体制与制度、道德与文明的障碍,将为全国未来5-10年破题社会建设提供经验。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秋光认为,全民修身行动是一种文化建设,是一种社会建设,还是一种将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相结合的公民社会建设。
“当一个城市的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若想使其取得可持续的更大成效,就不得不着眼于文化建设。”他说,21世纪全球竞争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竞争。而文化,在其认同过程中表现为一种综合的软实力,有赖于市民综合素质的提升。与此同时,经济的飞速发展,势必使社会利益格局多元化,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便产生了,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要解决这些社会问题,要求从社会建设方面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从中山市全民修身十项行动看,就是广泛的社会组织建设内涵。无论文化建设,还是社会组织建设,其实都是关于国民性的建设。近代以来,多少仁人志士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主张,归根结底是为了建设一个公民社会。
为什么中山能先于其他城市开始探索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公民社会的建设?周秋光认为,这恐怕还是得益于当地良好的传统文化积淀和新民俗的形成。此次中山将全民修身行动与慈善万人行进行对接的创举,正是因为慈善万人行26年来奠定了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公民社会建设的良好基础,使得三个建设的深入推进已经水到渠成。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王杰认为,慈善文化与全民修身,实际上是将中山两位伟大思想家的主要理念结合了起来。郑观应以富强救国为宗旨,把慈善看作治国安邦方略之一;孙中山异常注重世道人心的建设,指出“人心是立国的大根本”。而今天在他们的故乡,慈善万人行的坚持与“全民修身行动”的开展,对破除整个社会上轻视人文、极端物质主义的流弊仍然很有意义。因此当下重温孙中山与郑观应在慈善与修身方面的理论,既有学术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慈善与修身要打破时代局限性
对于中山市慈善事业和全民修身行动以后的开展,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秋光有两点建议:第一,要把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慈善万人行是一个很好的传统,慈善、博爱的精神要传承,但正如今年的慈善万人行不能重复26年前的慈善万人行一样,我们要不断克服传统的时代局限性。
第二,要把慈善与公益结合起来。中国传统的慈善思想和理念主要是救济灾害和贫困,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只能达到救急不救穷,治标不治本的地步。而近代西方新的社会慈善福利观和公益思想不仅限于救助贫困和弱势,还要发展社会公共事业,改良社会环境,去除社会不良习俗,提高教育知识程度和文明健康水平,使整个全社会的人都受益。今天我们如何将传统的慈善理念与公益结合起来?如果仍把扶贫济困作为目标,那么,慈善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没有发挥其最大化的推力。公益包括慈善,但慈善不包括公益,希望中山市将自己的慈善文化品牌升华,将全社会受益的“公益”作为主要目的。
在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周育民看来,全民修身同样应倡导仪式新风。因为修身覆盖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展修身行动应该着眼小处入手,从地方风俗文化入手,更容易取得成效。
“比如当前各地婚礼、成人礼、葬礼等都已变了味。”周育民认为,如今放眼望去,天价婚礼、隆重的成人礼,豪华葬礼无处不在,这些传统的民俗都已被金钱所充斥,失去了原有的礼仪味道。中山推进全民修身过程当中,不妨从倡导民俗新风等角度入手,进而推及日常礼仪、邻里关系,渐渐养成道德文化之乡。
■政府应为民间组织让出一道缝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团认为,慈善文化与修身行动是相辅相成的,在推进两者时,政府应把握好自我的位置,从目前来看,中山的慈善万人行政府主导的力量已占很大比例,这与最早由文化人发起的慈善万人行有了很大的区别,政府应该思考如何让更多的社会力量、社会自组织参与到这些慈善活动,并最终走到由政府倡导,公民自组织举办的形式举行活动,让公民成为主导力量。不少与会专家也持有相同观点。
“如果把慈善事业与全民修身都看作中山发展软实力的抓手,那么,我倒觉得在中山不妨再进一步探索,加大培育社会组织建设,以后主导其间的 ‘有形的手’渐渐向‘无形的手’转换。”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张强指出,欧美国家的软实力更多来源于社会组织,而不是政府主导。
张强认为,如何将区域性的文化品牌转化为向外辐射、具备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也是中山市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社会创新实践一直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中山慈善万人行的方阵中虽然有了“海外军团”,为什么没有充分利用这个群体的口口相传,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形成更广泛的影响呢?上海也有一个类似的慈善盛事 “一个鸡蛋的暴走”,他们的一些具有创新性的项目由于允许全国各地的人参与互动,因此就在全国范围内比较出名。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宋钻友刚刚参加了第26届慈善万人行,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政府主导力量过大,忽略了民间组织在公益方面的作用,中山今后可以思考,如何为民间组织让出一道缝,探索出在政府的严格管理下,发挥民间组织的力量。
宋钻友说,上世纪30年代前后,广东曾发生米荒事件,当时在政府发动之前,一些在江浙的广东商人自行组织筹款,在江浙一带买的大米35万担,运回广东救荒,缓解了燃眉之急,也解了政府之围。
时至今日,民间组织的力量同样巨大,并且具有高效率和廉洁的特点。因为能够参与组织的民间力量,普遍实行公开管理,在制度上有着优势,同时具备良好公信力,值得为社会所运用。
更多声音
群众监督力度决定修身成就
◎杨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在提全民修身的同时,还应该确定要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修身行动的成果。最好的办法,就是看群众监督力度是否能覆盖到位。如果当出现贪污、腐败等情况时,能够由群众来检举、监督,这就是修身行动最实在的成果,也是所有人都会认可的最好成果。此外,中山在推进慈善文化与全民修身行动过程中,可以更加注重口号的提炼,朗朗上口的口号更能号召市民参与。
◎王杰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
慈善是一种高尚的事业,修身是一种人文修为,只有每个公民的综合素质有了提升,慈善事业才会有更良好的发展。与高尚的道德、博爱的精神相比,物欲、享乐、利己、为富不仁都是渺小的。
中山全民修身行动应该注重本土化,积极传承先贤思想,激发市民的本土自豪感;还应该固化为常态性、知识化的又一个新民俗。26 年来,慈善万人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人,如果全民修身行动也能坚持下来,再过26年,中山无疑让人赞叹为礼仪之乡。
◎申群喜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授】
民间力量应成为慈善和修身主体。无论是慈善文化的发展,还是全民修身行动的推进,在适当的时候,眼下由政府操办应该逐渐转变为民间自发组织。
■中山经验有助推进社会建设
中山的慈善文化和全民修身行动,在与会专家看来,都是全国领先的做法,有着积极推进社会建设的意义。
“尤其难得的是在对于修身方面,中山已有了一点清晰的认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团表示,中山提出的全民修身10项行动,600多个修身学堂等,都是必要而有力的措施,同时计划在今后开展的慈善文化周、教师月等固化活动,也将推进社会向善发展,都是好的方面,是突破中山发展障碍的探索,如能进一步解决中间出现的体制与制度、道德与文明的障碍,将为全国未来5-10年破题社会建设提供经验。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秋光认为,全民修身行动是一种文化建设,是一种社会建设,还是一种将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相结合的公民社会建设。
“当一个城市的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若想使其取得可持续的更大成效,就不得不着眼于文化建设。”他说,21世纪全球竞争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竞争。而文化,在其认同过程中表现为一种综合的软实力,有赖于市民综合素质的提升。与此同时,经济的飞速发展,势必使社会利益格局多元化,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便产生了,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要解决这些社会问题,要求从社会建设方面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从中山市全民修身十项行动看,就是广泛的社会组织建设内涵。无论文化建设,还是社会组织建设,其实都是关于国民性的建设。近代以来,多少仁人志士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主张,归根结底是为了建设一个公民社会。
为什么中山能先于其他城市开始探索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公民社会的建设?周秋光认为,这恐怕还是得益于当地良好的传统文化积淀和新民俗的形成。此次中山将全民修身行动与慈善万人行进行对接的创举,正是因为慈善万人行26年来奠定了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公民社会建设的良好基础,使得三个建设的深入推进已经水到渠成。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王杰认为,慈善文化与全民修身,实际上是将中山两位伟大思想家的主要理念结合了起来。郑观应以富强救国为宗旨,把慈善看作治国安邦方略之一;孙中山异常注重世道人心的建设,指出“人心是立国的大根本”。而今天在他们的故乡,慈善万人行的坚持与“全民修身行动”的开展,对破除整个社会上轻视人文、极端物质主义的流弊仍然很有意义。因此当下重温孙中山与郑观应在慈善与修身方面的理论,既有学术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慈善与修身要打破时代局限性
对于中山市慈善事业和全民修身行动以后的开展,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秋光有两点建议:第一,要把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慈善万人行是一个很好的传统,慈善、博爱的精神要传承,但正如今年的慈善万人行不能重复26年前的慈善万人行一样,我们要不断克服传统的时代局限性。
第二,要把慈善与公益结合起来。中国传统的慈善思想和理念主要是救济灾害和贫困,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只能达到救急不救穷,治标不治本的地步。而近代西方新的社会慈善福利观和公益思想不仅限于救助贫困和弱势,还要发展社会公共事业,改良社会环境,去除社会不良习俗,提高教育知识程度和文明健康水平,使整个全社会的人都受益。今天我们如何将传统的慈善理念与公益结合起来?如果仍把扶贫济困作为目标,那么,慈善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没有发挥其最大化的推力。公益包括慈善,但慈善不包括公益,希望中山市将自己的慈善文化品牌升华,将全社会受益的“公益”作为主要目的。
在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周育民看来,全民修身同样应倡导仪式新风。因为修身覆盖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展修身行动应该着眼小处入手,从地方风俗文化入手,更容易取得成效。
“比如当前各地婚礼、成人礼、葬礼等都已变了味。”周育民认为,如今放眼望去,天价婚礼、隆重的成人礼,豪华葬礼无处不在,这些传统的民俗都已被金钱所充斥,失去了原有的礼仪味道。中山推进全民修身过程当中,不妨从倡导民俗新风等角度入手,进而推及日常礼仪、邻里关系,渐渐养成道德文化之乡。
■政府应为民间组织让出一道缝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团认为,慈善文化与修身行动是相辅相成的,在推进两者时,政府应把握好自我的位置,从目前来看,中山的慈善万人行政府主导的力量已占很大比例,这与最早由文化人发起的慈善万人行有了很大的区别,政府应该思考如何让更多的社会力量、社会自组织参与到这些慈善活动,并最终走到由政府倡导,公民自组织举办的形式举行活动,让公民成为主导力量。不少与会专家也持有相同观点。
“如果把慈善事业与全民修身都看作中山发展软实力的抓手,那么,我倒觉得在中山不妨再进一步探索,加大培育社会组织建设,以后主导其间的 ‘有形的手’渐渐向‘无形的手’转换。”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张强指出,欧美国家的软实力更多来源于社会组织,而不是政府主导。
张强认为,如何将区域性的文化品牌转化为向外辐射、具备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也是中山市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社会创新实践一直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中山慈善万人行的方阵中虽然有了“海外军团”,为什么没有充分利用这个群体的口口相传,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形成更广泛的影响呢?上海也有一个类似的慈善盛事 “一个鸡蛋的暴走”,他们的一些具有创新性的项目由于允许全国各地的人参与互动,因此就在全国范围内比较出名。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宋钻友刚刚参加了第26届慈善万人行,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政府主导力量过大,忽略了民间组织在公益方面的作用,中山今后可以思考,如何为民间组织让出一道缝,探索出在政府的严格管理下,发挥民间组织的力量。
宋钻友说,上世纪30年代前后,广东曾发生米荒事件,当时在政府发动之前,一些在江浙的广东商人自行组织筹款,在江浙一带买的大米35万担,运回广东救荒,缓解了燃眉之急,也解了政府之围。
时至今日,民间组织的力量同样巨大,并且具有高效率和廉洁的特点。因为能够参与组织的民间力量,普遍实行公开管理,在制度上有着优势,同时具备良好公信力,值得为社会所运用。
更多声音
群众监督力度决定修身成就
◎杨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在提全民修身的同时,还应该确定要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修身行动的成果。最好的办法,就是看群众监督力度是否能覆盖到位。如果当出现贪污、腐败等情况时,能够由群众来检举、监督,这就是修身行动最实在的成果,也是所有人都会认可的最好成果。此外,中山在推进慈善文化与全民修身行动过程中,可以更加注重口号的提炼,朗朗上口的口号更能号召市民参与。
◎王杰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
慈善是一种高尚的事业,修身是一种人文修为,只有每个公民的综合素质有了提升,慈善事业才会有更良好的发展。与高尚的道德、博爱的精神相比,物欲、享乐、利己、为富不仁都是渺小的。
中山全民修身行动应该注重本土化,积极传承先贤思想,激发市民的本土自豪感;还应该固化为常态性、知识化的又一个新民俗。26 年来,慈善万人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人,如果全民修身行动也能坚持下来,再过26年,中山无疑让人赞叹为礼仪之乡。
◎申群喜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授】
民间力量应成为慈善和修身主体。无论是慈善文化的发展,还是全民修身行动的推进,在适当的时候,眼下由政府操办应该逐渐转变为民间自发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