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07日  搜 索
首页>>理论中山>>宣讲视频>>正文

我市对口扶贫精准施策,在肇庆、潮州和昭通打造出“不走的扶贫队”


   昭通市永善县云南菜人家食品有限公司车间一景。该企业在中山扶贫队帮助下,探索企业+农户等发展模式,吸引贫困户就近入厂就业(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余兆宇 摄

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多年的减贫工作,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在这个阶段,就特别要在精准扶贫上下更大功夫。

2016年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聚焦目标任务,突出精准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截至2020年6月底,我市定点帮扶肇庆、潮州的贫困村、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结对帮扶的云南昭通市4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推动当地特产产业化,家门口就业暖人心

“我们今年春茶的总产量接近500斤,每天有空就坐下来挑茶,已经挑了20斤喽。很多茶商都过来预订。”今年6月底,我市帮扶的饶平县东山镇湖岭村贫困户朱炳书夫妇俩坐在厅堂里,细细地将炒制好的茶叶中的粗老叶和茶梗挑出来。谈到今年的收益,他们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朱炳书夫妇在中山市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结合他们会种茶、制茶的特点,突出产业扶贫,让他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做好精准扶贫,不能“手榴弹炸跳蚤”,必须针对贫困地区、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和湖岭村的做法类似,我市驻潮州市饶平县扶贫工作队近些年来根据当地特产特点,加大了对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扶持力度,以此来推动贫困户的脱贫。汤溪镇大门坑村90%以上的家庭都有种植茶叶。2016年中山市南区扶贫工作队来到这里,经过调研发现,大门坑村的气候、山地土壤特别适合种植岭头单丛茶。于是,扶贫工作队便将单丛茶产业明确为大门坑村“一村一品”的主角。这几年通过实施“以奖代补”等手段鼓励茶农加大茶叶的种植面积,建设茶叶加工厂。如今大门坑村产的岭头单丛茶在饶平县小有名气,村集体和贫困户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资源富集,但产业变现能力差,是困扰云南昭通山区农业的老大难问题。如当地最负盛名的竹产业面积已发展到383.12万亩,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仅以采笋为主,竹农各自为战,竹产品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不健全。从2018年起,盐津县整合中山市东西部扶贫协作援助资金,陆续在庙坝、柿子、豆沙、普洱等乡镇启动了笋山营林生产管护道建设。每片竹林都能通过管护道顺畅到达。新生村村民龚昌银告诉记者,现在,摩托车可以直达竹林边,一趟能运150到200公斤新鲜竹笋,10多分钟就能到达收购点,一天下来可以采笋好几个来回。按照去年10吨的产量来计算,今年他家120亩竹林采收的竹笋,将比去年增收1万元。

永善县委常委、副县长汤如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中山市扶贫工作队来了之后,在这里探索“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基地”的“混合所有制”股权合作模式,注册成立云南七彩食品有限公司,帮助规范管理和扩大生产经营,项目服务当地方竹种植等产业,仅竹产业就涉及2331户3万多亩。

在产业合作上,中山精准发力,引导企业投资兴业。其中,引导企业到昭通投资产业项目37个,完成投资16.7亿元,援建扶贫车间13个。在昭通合作共建了3个工业园区与特色产业基地,比如万亩蓝莓产业基地、花卉苗木示范基地等。

近两年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共担、社会参与来做消费扶贫,中山市民大大认同了昭通农产品的品质,昭通苹果、半边红李子等昭通特产形成了很强的品牌认同。我市扶贫工作队从源头对当地土特产品进行产业升级,既有利于当地贫困群众致富增收,又能打造成为符合市场消费需求的产品。

■产业精准升级,让“输血”扶贫变“造血”脱贫

当前,产业扶贫是解决贫困地区生存和发展问题的重要路径之一。扶贫中不仅仅是发展当地农副产品的加工产业,还需要进行更为精准的市场引导,促进贫困地区产业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在饶平县乐岛村采访时,中山市南区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陈文渠说,虽然该村顺利退出了省定贫困村,但是他心中并不踏实,如何在工作队离开后这里也能有更多持续、稳定的收益?他表示,下一个项目瞄准了村里的大宗农产品加工项目——青梅加工厂。在规划中,村里通过用扶贫经费投资的方式,将这个青梅加工厂建好,然后通过招投标方式将其租出去,这样就保证了村里有稳定的收益。陈文渠介绍,尽管只是进行粗加工,也能使得青梅的价值比过去提升50%左右,“我们会在承包条款中规定,贫困户的青梅必须做到每户必收。”

中山·昭通对口扶贫协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利用中山产业和消费力量,以产业带动、消费扶贫等多种方式,帮助昭通构建完善产业链条,将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进而打通昭通特色产品市场路。在云南昭通市大关县中炬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大关县委常委、副县长唐国伟告诉本报记者,项目服务当地所有农产品,包括蔬果、畜牧等,如当地苹果、李子、天麻、花椒、生猪、小黄牛,仅蔬菜就有12万亩。农产品通过冷链处理后,通过高速公路绿色通道,二三十个小时就能抵达珠三角市场;产品经过冷链处理后,将来销售半径能抵达川渝等周边省市。

近4年对口昭通扶贫协作,中山创新帮扶模式,全市25个镇区组成4个组团,帮扶昭通市盐津、大关、永善、绥江4县,在资金支持、产业合作、人才支援、劳务协作、携手奔小康等方面精准施策,一个个承载脱贫攻坚的产业项目,一间间促进就近就业的扶贫车间,一项项改变生活生产条件的民生工程,在昭通大地上崛起。

先输血后造血,以输血激活造血功能,精准施策,提升我市帮扶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产业深加工,通过自我发展能力,建成一支不走的扶贫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