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8日  搜 索
首页>>理论中山>>读书汇>>正文

曾锐:“五多五少”读书法

         关于读书,笔者有自己的五多五少读书法。

      少一些微阅读,多一些大阅读。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微博微信的普遍使用,人们可以随时阅读、随地阅读,并美其名曰碎片化阅读。笔者的感受却是,时间可以碎片化,但思维不应碎片化。碎片化的阅读,往往容易蚕食读者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往往容易干扰读者专注和持续的状态。因此,我们不否定充分利用时间的做法,但阅读还是要有固定的、专门的阅读时间。这样,阅读才能保证足够的专注程度和深入程度,彼此割裂的知识、观点也才能更好地联接起来、系统起来,成为理论、成为文化、成为精神生长的一部分。
  少一些浅阅读,多一些精阅读。有一份研究报告对美国成功人士20岁之前的成长地区进行了统计,发现来自三线城市或者一线城市城乡结合部的人,成功的比例最高。报告认为,这是由于这两个地区既能便捷地获取信息,又使获得的信息数量适中,而大城市往往信息过于泛滥,导致人们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应该知道的,三线城市以外的地区信息量往往又不足。因此,越是信息充分,越要精挑细选,用有限的时间多看经典、多看好书。对于还处在工作成长、上升阶段或者时间有限的人来说,可能还需要多看一些和工作紧密相关的图书,原因很简单,阅读,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不能为了阅读而阅读。

少一些低阅读,多一些高阅读。一位朋友到中央党校学习一年,他给自己的学习定了一个目标——“思考中国。对此,笔者深以为然。我们通过阅读,不仅仅要增加对业务知识和技能的熟悉,更要掌握背后的逻辑、方法和思路。这样,阅读才会更有效果,更有深度。因此,不妨把阅读站高一点,多了解一些宏观大局,多读一些思维方式。胡耀邦说过,党员干部要懂全局、议大事、管本行,从阅读来说,同样如此。

少一些纯阅读,多一些写阅读。不动笔墨不读书。曾国藩的读书四法看、读、写、作中,写是指抄写、摘抄、提炼,作是指要写作、练笔。一本书,如果仅仅是读,哪怕读两遍、三遍,可能收获都是初步的,思考都是粗浅的。只有写读后感、写摘抄、写读书札记,只有梳理观点、提炼思想,只有通过对图书的再总结、再分析、再提炼、再深入,才能更好地感受作者、理解内容、掌握思想。而且,从笔者的阅读体验来说,写的过程,还是将他人的思考精华融会贯通为自己思想体系的过程,写下来,写出来,知识和思想就成为自己的了,也就能内化于心了。

多一些集中火力阅读,少一些处处开花阅读。曾国藩给自己学习定了十二条准则,其中一条叫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我想,这是一种沉浸的读书方法。有的人身边到处放着书,床头柜、办公桌、卫生间,给自己制造出总在看书的幻觉,实际上,频繁地在若干本图书间转换,不仅读不好这些书,可能连一本书都读不好、读不深。因此,笔者主张,要能真正沉浸,才能真正获得,一本书没读完、没读懂,就不忙着去读第二本书。应该用集中的一段时间、一段精力,去读完、读好一本书。例如,每周消灭一本书,这样一年下来,比处处开花式的阅读可能数量和效果要好得多。(选自《学习时报》20150518,作者曾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