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必须抓住的重大历史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阐述了改革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思想武器。
【勇于改革 善于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必须抓住的重大历史机遇。能否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对广东以及中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的重要讲话,给了我们答案——“面临改革大潮,我们要做改革的弄潮儿,要有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革命战争年代冲锋陷阵、英勇献身,现在,就是要勇于改革、善于改革。” 这要求我们在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精神,勇于先行先试,大胆实践探索时,首先要具备正确的改革思维、讲究改革的方式方法。可以说,广东能否“走在前列”,真正的考验是我们是否依然勇于改革和善于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阐述了改革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3月5日—20日,《人民日报》相继刊发了6篇评论文章,对习总书记提出的六大改革思维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为我们做好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本文整合转载这组文章,因篇幅所限,文章略有删节。
【以战略思维谋全局】
战略判断,战略部署,战略重点,重大战略机遇期……回首30多年来的改革历程,这样的表述耳熟能详,战略思维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西方学者所总结的:战略,一直是中国现代发展奇迹中的精髓。
“在亚历山大胜利的根源里,人们总能找到亚里士多德。”思想能否破冰,直接决定着行动能否突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方今之时,改革既有击楫中流的畅快,也伴随着调整的阵痛、成长的烦恼。把问题放到历史和世界坐标中去分析,意识到“难走的路是上坡路”,我们就能保持战略定力,对道路和制度充满信心;以全局眼光透视中国的改革方位,清晰地认识到攻坚期挑战在哪里、机遇期出路在何方,我们就能真正理解新一轮改革为何在各个领域统筹推进,自觉与中央要求“上下对称”,做到“蹄疾步稳”。
战略思维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责任。当前,干部考核不再单纯以GDP论英雄,而是观照到地方发展全局,鼓励领导干部深谋远图;问责机制也不再局限于任期之内,即便调任也可能面对追责,政绩冲动更将无处藏身。更加科学的考核体系、更加严厉的问责机制,为领导干部涵养责任担当、培养战略思维提供了更好的制度环境。问题是,领导干部是否准备好了?(原载2014年3月5日《人民日报》)
【以辩证思维解忧难】
“天下之理,有张必有翕,有强必有弱,有兴必有废,有与必有取”,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处理好改革过程中各种重大关系,这些充满辩证法的论述,无疑是当代中国攻坚克难的科学方法论。全面深化改革,只有一分为二看问题、多个角度想事情,才能避免“盲人摸象”,读懂复杂中国,把握改革大势。
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改革,从来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千头万绪,需要提纲挈领;千军万马,需定主攻方向。坚持辩证思维,既要看到“两点”,更应看到“重点”。
恩格斯有句名言,“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时代的“本领恐慌”,首先就是“哲学的贫困”。没有过硬的理论功底、没有正确的思维方法,何以啃硬骨头、涉险滩?不愿花时间改进提高领导方法和艺术,又何以将改革大业推向前进?
“磨刀不误砍柴工”,改革任务越是繁重,越需要我们自觉以辩证思维武装头脑、不断提高治理能力,越需要我们用好辩证思维这个法宝,用思想力量催动改革的步伐,以科学方法善作善成。(原载2014年3月7日《人民日报》)
【以法治思维图善治】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充分体现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的治理理念。这既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落实,也是下一步改革得以顺利推进的前提。
以法治思维推进改革,是由改革本身的复杂性所决定的。现代社会的治理经验告诉我们,复杂社会需要简约治理,市场繁荣要求权力谦卑。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正是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抓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这一要求:依法行政、简政放权的思路,贯穿报告的各个部分。而自去年以来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带来的是全国新注册企业增长27.6%,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63%的繁荣景象。法治政府和市场繁荣的相关性告诉我们,基于法律的简约治理,是市场经济得以蓬勃发展的制度前提。
法谚有云,程序是法治和恣意而治的分水岭。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需要让人们围绕着规则和程序办事,而不以决策者的注意力和判断力为转移。“和尚分粥”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程序的意义:为了避免“掌勺者自肥”或“掌勺者寻租”现象,粥分好后,需要按照“大家先挑、掌勺者后挑”的原则进行分配。法治政府的运行也是如此,政府要按照利益回避原则,避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改革过程中,为什么有些“硬骨头”啃不下去?很大一部分是程序不完善,或者有了程序却绕着走造成的。法治的首要特征就是讲规则、讲程序,这是科学决策的前提,从法治迈向善治的基础。(原载2014年3月11日《人民日报》)
【以系统思维聚合力】
“当别人说1+1=2的时候,如果你是智者就应该思考,如何让1+1>2”。这句话体现的思维方式,对全面深化改革同样颇有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而在谈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时,他再次强调,“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这些重要论述,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方法论:以系统思维聚合力,用系统方法谋全局。
系统思维,简单说就是大局观和协调意识,形象说就如杂技师同时转十几只盘子,左右开弓、运转自如。改革之广阔宏大,唯有整体考量才能驾驭全局,改革之关联耦合,唯有统筹协调才能协同推进。改革的系统思维,不仅是理顺改革复杂关联的必需,更是凝聚改革共识、催生改革动力的关键。
深水区的改革,各领域各环节的关联互动更加凸显。解决随迁子女上学和异地高考问题有助实现教育公平,但也引发“大城市病”的担忧,让本已薄弱的农村教育失去提升动力。如何统筹城乡教育均衡,从解决城乡二元的角度解决这些难题?股票发行注册制对于资本市场改革,“营改增”对于税收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以这些改革为杠杆撬起整体改革,才可能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以系统思维汇聚改革合力,就要从改革配套上下功夫,在协调各方上做文章,使各领域改革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原载2014年3月13日《人民日报》)
【以底线思维定边界】
确立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是中央运用底线思维对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的重要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坚持底线思维,是我们应对错综复杂形势的科学方法,更是推动新一轮改革的治理智慧。
底线思维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形有充分的预见和准备,而后才能谈得上“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毛泽东同志经常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