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可以说,充满正能量的“获得感”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媒体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每个人心里面可能都知道什么是获得感,但丁是丁、卯是卯地用文字说清楚什么是获得感,就不怎么容易了。其实,“获得感”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既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它强调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获得感”所追问的,有切身利益的保障,也有公平正义的实现,有环境质量的改善,也有政风社风的净化,一言以蔽之用总书记的话说,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值得追问的是:习总书记在两会召开之前强调“获得感”,透露啥信号?笔者认为至少有五大信号值得注意。
信号一:全面深化改革是以民生为导向的改革。在被视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2014年,户籍制度改革、公车改革、简政放权、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城乡养老并轨、“单独两孩”、打破“一考定终身”等改革举措,以破竹之势推进,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民生导向的改革意味着,民生领域的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点,老百姓的获得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意味着改革要直接对接老百姓的柴米油盐。
信号二:全面深化改革要遵循“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基本规律。是不是有了只要以民生为导向的改革就可以让老百姓的获得感爆表呢?恐怕并非如此。民生工程并不一定都能办成民心工程。反过来,民心工程就是能够让老百姓都有获得感的民生工程。“获得感”的提出表明,全面深化改革要遵循“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基本规律。
信号三:全面深化改革要解决深层次利益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利益得失和一个人的获得感好坏是正相关的。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就要在利益上多兼顾。从这一点来看,改革虽然千头万绪,既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但就当前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因为利益固化的藩篱不突破,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就无从谈起,变成无本之源。
信号四:“获得感”是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共识、获取最大公约数之根本。任何一项改革要想达到预期成效都离不开广泛的群众基础,群众支持是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靠什么取得群众的支持?答案或许就是——以广泛获得感凝聚广泛的改革共识。
信号五:全面深化改革应是帕累托改进式的改革。如何让改革不至于成为一场一部分人吃亏,一部分人得益零的和博弈?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在改革实践中要回答问题。说到底,全面深化改革要让大家都有获得感。要实现这一点,就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是帕累托改进式的改革。说白了,就是一个人、一个群体的“获得感”,不是建立在另一个人、另一个群体“剥夺感”之上。(根据相关资料整理,编辑:李桂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