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提出“四个全面”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等多个重要场合阐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四个全面”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即日起,本报专辟“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建设更加美丽中山”专栏,刊登干部群众、社科理论工作者结合实际撰写的理论解读文章。敬请读者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先后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治国方略,形成了新常态发展条件下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相辅相成,共同为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基本动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撑,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构成一个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又都是一整套直面现实、承前启后、全面创新的系统思想体系。其创新表现在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四个全面”既彰显出了高度坚定的中国自信,又是立足于中国实际,特别是在总结中国经验基础上,针对中国难题而提出的,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就和新境界。“四个全面”背后是一以贯之的“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是高瞻远瞩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内在地成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顶层设计和行动指南。
中山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在30多年的风雨砥砺里,这座“幸福之城”、“善治之城”、“文明之城”、“生态之城”的科学发展之势已显雏形。中山经济总量长期位于全省前列。但是,这种“小马拉大车”式发展已经让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中山资源、空间、潜力透支严重,如继续单纯地比拼GDP 等绝对数值参与区域乃至全国城市的竞合,中山还能否挺住?中山在历史上以专业镇起家,但如果到今天还继续沿用过去的模式、继续走专业镇发展的老路子是否可行?中山基础建设和城市管理是否仍然滞后?交通、环境、医疗、社保、教育等民生工作与百姓的期盼是否仍有差距?在简政放权的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是否依然存在基层跟进不到位的问题?一些公职人员服务意识、依法行政水平是否需要加强?高压之下的“四风”问题是否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出现反弹苗头?反腐重拳下是否依然有干部“不收手”?权力的笼子还没有完全扎紧,法治体系还不健全,官员是否还没有完全从“不敢腐”上升到“不能腐”、“不想腐”的地步?等等诸如此类疑问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链。透过这一系列问题,不难发现中山正处于改革攻坚和转型升级的爬坡阶段,深层次矛盾不断凸显,面临的困难不可小觑。
30多年的改革,能改的、该改的、好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 “硬骨头”,啃“硬骨头”难就难在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说前30 多年许多困难和问题可以通过“摸着石头过河”来解决,那么现在面临的难题更多的是必须通过“顶层设计”来探寻解决路径。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山目前面临的这些困难和问题必须放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这个治国理政的大视野中,凝心聚力,找准抓手,才能逐个突破,最终全面解决。虚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能有“三个适宜”,幸福和美中山;不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就不可能主动适应和引领发展新常态,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五位一体’协同发展;没有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排除人为因素,真正实现制度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的发展和社会秩序就缺乏根本保障;治党不严,各项事业取得胜利就缺乏根本保证。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让党永葆生机和活力,才能让党和群众的心贴得更近更紧,党才能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
以“四个全面”引领实际工作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坚定的政治自觉、强烈的使命担当、务实的工作举措,戮力推进落实。
首先,必须认识到这不仅是工作部署的创新,更是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应树立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的思想观念,加强各方面的配套和衔接,注重整体效果,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通过抓重点把整体带动起来。其次,要树立“摸石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统一的思想观念。各镇区和各系统各单位推进“四个全面”的工作要在中央和上级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与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一致起来;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阶段性工作的基础上来谋划,力争在摸清暗礁、认准规律、取得共识后再推开全局的工作。其三,要树立激发活力与保持定力相统一的思想观念,勇于进取。既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又要坚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方向、立场和原则,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切实把积极与稳妥、有力与有序、蹄疾与步稳统一起来。其四,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坚持党性原则、勇挑千钧重担,敢于和善于担当。面对世所罕见的改革攻坚任务以及大量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困难和风险,领导干部要像习近平同志要求的那样,“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心中有党,
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时刻以党和人民为念,以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为念。面对利益固化藩篱、体制机制顽瘴痼疾和既得利益盘根错节相互交织的积弊,要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克服部门利益掣肘,做到大是大非面前敢亮剑,歪风邪气面前敢斗争,矛盾问题面前敢攻关。其五,要强化问题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四个全面”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刚刚闭幕的中共中山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市争当法治建设排头兵的意见》、《关于推进新型专业镇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2015年中山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以及《关于进一步推动全民参与社会治理工作的意见》是落实“四个全面”的具体显现。在这一系列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经过中山人的不懈努力,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山在不断推进“四个全面”的进程中必将使中山的现代化建设开创新局面。
(选自《中山日报》2015年3月16日,作者系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教授匡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