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意见提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广东提出力争通过3—5年实现创新型经济规模超过3万亿元,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50% 以上,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争当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排头兵。
中山如何在全省战略格局中找准定位,如何推动中山创新发展,同时在全省大局中起到示范性作用?市委市政府已给出了答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一批有技术、有张力、有效率、有活力、有统筹、有智慧的新型专业镇。
可见,以创新驱动引领经济转型升级,从中央到地方已经达成共识。但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经济基础和产业发展差异很大,如何结合中山经济的特点,找出一条适合自身创新发展的具体路径,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共中山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增创发展新优势的实施意见》出台之后,在政府层面如何抓准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则显得尤为迫切。
要以创新驱动引领中山经济转型升级,就必须了解中山的经济基础和产业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山积极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和“产业集群”战略,依托自身资源与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先后建成16 个省级专业镇,35 个国家级产业基地,走出了一条“一镇一品”专业镇特色经济发展道路。三十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中山的工业化进程从初期阶段进入到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工业化发展的地理格局也以“制造业基地”的面貌展现,中山发展和培育了一批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产业区,形成相互交叉重叠的两种产业空间——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 产业集群发展成为推动中山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中山的工业化过程,归根到底还是一条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也就是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体、通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引进外资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其结果是形成了以港澳台及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外资经济和以本土中小企业为主体,特色产业为支柱,区域集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经济。
国际上一些专家和研究机构预测: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两大组织形式将联袂主宰全球经济的未来。对于跨国公司来说,由于其在产业、技术、管理的优势及全球战略的需要,地方政府对其直接影响的作用有限,而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发展,则应是地方政府关注的重点。政府通过对地方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服务,培育壮大地方产业集群,同样能达到提高对外招商引资吸引力的作用。有学者研究发现,外商投资尤其是直接投资的企业区位选择,往往在其他外资企业集中区或者国内相关产业的企业集中区,即产业集群区。如到美国投资的日本汽车生产企业,厂址都选择在靠近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总部所在地的地方,而其零部件供应商又集聚在它们附近。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外商投资也具有空间群现象,产业集群规模越大,竞争力越强,对外商的吸引力越大。因此,中山要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着力点在力促产业集群发展并不断创新升级。
经验表明,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如果出现技术创新停滞,产业集群就会衰亡。技术创新是实现产业集群升级的主要途径。近年来中山各级政府积极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搭建平台,通过建立技术创新中心来推动集群技术创新,为集群中小企业提供包括技术创新等共性服务,在促进产业集群技术发展和竞争力提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沙溪镇设立了休闲服装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古镇镇政府建立并完善了以照明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镇级技术创新平台,小榄镇建立了五金制品行业技术中心和电子音响产业技术中心,以及大涌转型升级示范镇建设等等。加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是实现产业集群由低技术传统为主转向以先进技术武装的高附加值产业转型的关键。但提高集群创新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时间上看,需要一个较长的动态变化过程。
在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前提下,提高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仅靠建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远远不够,更需要政府积极培育集群创新环境。 分析中山市产业集群创新环境,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素质人才缺乏;研究开发与教育培训机构不足;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力度不够;创新网络不够完善;创新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为进一步优化产业集群创新环境,需要政府在以下方面加大培育力度:
一是加快区域创新网络的建设。
有效的创新越来越多地产生于企业间合作与交流的网络环境——区域创新网络。创新网络由创新主体的正式经济合作和非正式联系共同组成,包括科技网络、客户关系网络、非正式学术网络、技术共同体和个人友谊网络。中山产业集群中创新网络尚未发展成熟,为促进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政府应建立畅通的交流渠道,创造一种促进创新主体彼此接触、相应交流与合作的外部环境。行业中介组织在促进集群内部企业间交流与合作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政府应积极引导行业中介组织为集群内企业间的沟通、学习和信息共享搭建交流平台,为集群内企业间各种正式和非正式交流提供机会,形成当地企业间互动学习、集体学习的氛围,从而有利于创新。
二是培养产业集群内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精神。
中山产业集群发展中“小富即安”和“故步自封”的价值观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有较强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创业意识,但创新意识不够。政府或行业中介组织可以通过短期培训、组织一些企业家到国内外的先进地区参观考察以及举办专家讲座和 “企业沙龙”等多种形式,开拓企业经营者的眼界,帮助他们更新理念。同时要积极培养产业集群的创新文化氛围,鼓励引导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改变“小富即安”和“故步自封”的价值观,形成“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团结协作、重视创新”的创新价值观。
三是科学搭建中山人才政策体系。 创新型经济本质上是 “人本经济”,它体现了对人的自由和价值的尊重,核心理念是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人才是创新型经济最重要的支撑要素,因此,科学搭建中山人才政策体系,安排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大力培育紧缺适用人才,引进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是发展中山创新型经济根本点和立足点。集群创新的主体是专业化的人才,在专业化人才聚集的地方容易产生创新。中山市产业集群内专业化人才资源供给不足,如企业内高级管理和研发设计人才还较紧缺,研发力量不足,这势必影响到产业集群的持续创新和发展。为此,政府应积极构建与产业集群发展相适应的高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形成一套有效的产业集群人才培养及供给机制。要加强产业集群技术人才需求预测,制定集群未来专业化人才的需求规划和目标。要通过发展专业学校或吸引有关高等院校联合办学的形式,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加快培养能满足集群发展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解除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人力资本制约。
四是加强集群与外部科研机构的联系。
科研机构是创新知识源,它可以促进知识、信息、技术扩散,推动创新产生。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极大地依赖于知识源及其在集群内部的扩散。因此,积极推动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实施产学研联合,是产业集群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措施。目前中山市产业集群内大学和科研机构较少,这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为此,政府应积极建立与外部知识源、智囊团的合作关系,或者引导行业中介组织进一步增强对外协作的功能,帮助本地企业加强与区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和联系,以保证集群创新具有充足的知识资源。由政府或行业中介组织出面来引进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结合,比一般的中小企业更有优势,效率会更高。(选自《中山日报》4月20日,作者系中山市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