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13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得到新闻界同行和专家的认可。他曾多次获得中央领导的表扬,被称为人民日报的政论优势的集中体现。他还得到广大读者的赞扬和喜爱,每一篇之后都能接到很多读者来信,有的地方还在广播中全文播送,网上转载颇多。
他究竟是何方神圣?他因何而得名,背后又有怎样的玄机?下面,就让小编把他介绍给您。
“任仲平”为改革而生
他的名字叫“任仲平”。“任仲平”其实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关于“任仲平”的诞生,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周瑞金曾在《评论林中一秀木》一文中对记者回忆说:1993年,他刚调入人民日报社不久,领导便希望他写一点“皇甫平”那样的文章。皇甫平是周瑞金在上海《解放日报》组织撰写评论时的笔名。他曾在1991年2月到4月,根据十三届七中全会的精神,组织发表了系列呼吁改革开放的“皇甫平”评论。
在此时代背景之下,“任仲平”出世了。“任仲平”,意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与“皇甫平”一样,“任仲平”也是为改革而生。
1994年3月10日,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这一天,人民日报头版推出长篇评论《上下一心打好今年改革攻坚战》,作者为“任仲平”。该文不仅对为何在该年集中出台重大改革措施进行了分析,也讲解了改革的新特点。
周瑞金在《评论林中一秀木》中记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评价此文为“观点正确、逻辑严密、说理清楚、不落俗套。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了中央的重要精神。作者把中央提出‘20字方针’的实质概括为‘改革是主旋律’是一个大胆的提法,我非常赞成”。
“任仲平”的创作机制
此前,曾担任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人民日报“任仲平”署名评论写作小组主要成员的卢新宁、人民日报评论员范正伟做客人民网,讲述了“任仲平背后的故事”。
卢新宁称,“任仲平”是一个创作集体,基本可以归纳为“七八条枪、七上八下、七嘴八舌”。
“七八条枪”,指的是一种组织架构。“任仲平”成员来自全报社,有社领导,有部主任,有资深记者、编辑,也有入社不久的年轻人。大家各有专长,平时各忙各的,任务一召唤,便跨部门选人组合,项目负责制,任务完了就散。所以任仲平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产物,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七上八下”,指的是一种工作标准。大家精心、精致、精当,一稿、二稿、三稿,最终定稿,期间必经若干反复,以至推倒重来,直到所有人都觉得“还行”。成稿时,往往已脱胎换骨。比如,《筑起我们的长城》,改了9稿,结构多次调整,段落再三修改,文字反复斟酌,题目是倒数第二稿才改定的。获得中国新闻奖的《走好全国一盘棋》,写了近两年,初稿4万多字,改了14稿。《长征,迎着民族复兴的曙光》,改了11稿。
“七嘴八舌”,指的是一种民主风气。在“任仲平”内部,即便对社长、总编辑发表的意见,无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谁都可以表示不同看法。这样做,有时是为了文章框架,有时是为了主要观点,有时只是为了一个字词或标点的用法,实在统一不了,甚至会通过“票决”的方法来定夺。
人民日报评论对股市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评论在经济领域,同样发挥了重要影响力。中央包括宏观调控在内的多次重大经济决策,都会在人民日报刊载评论指引风向。
而人民日报评论对股市的影响,就像月亮的引力控制着海洋的潮涨潮落。网上的许多股市评论提醒大家,要“重视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带给市场的巨大影响”。
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该文称对于目前证券市场的严重过度投机和可能造成的风险,要予以高度警惕。当日市场指数跌停,个股全面跌停。
1999年5月19日,人民日报又发表评论员文章挺市:《坚定信心规范发展》。旋即,市场指数涨幅超过了70%,进入新一轮牛市。
最近几年,虽然媒体的丰富和网络发达,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日益多元化,人民日报的声音依然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根据相关资料整理,编辑:李桂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