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主页 | 活动动态 | 全国动态 | 最新推荐 | 好人榜 | 我要投票 | 我要推荐
 

【敬业奉献】冯春在:敬佑生命 甘于奉献 妙手为藏族同胞解除病痛

冯春在.jpg


    ■好人档案 

    好人姓名:冯春在

    好人身份:市人民医院普外三科副主任医师

    好人类别:敬业奉献



    冯春在,男,40岁,市人民医院普外三科副主任医师。200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一直在中山市人民医院外科工作。2018年,通过选拔,他成为一名援助医师,随第八批援藏队来到林芝地区最高海拔的工布江达县(平均3600米)医疗援藏。他克服各种困难,不畏艰辛,敢于担当,为当地组建起微创治疗中心,开创了多个第一:第一例腹腔镜胆囊手术,第一例腹腔镜幼儿疝手术,第一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他为当地培养了3名手术医生,让当地手术达到90%微创方式,大大减轻了藏族同胞的痛楚,缩短了康复时间。冯春在还经常进藏乡、牧区调研、义诊,为广大藏族同胞送医送药。他被评为优秀援藏医生,被藏族同行称为最值得信赖的援藏老师。



7月的工布江达已嫣然地进入了夏天,绵绵雪山渐渐化去,只剩下山顶点点白色,山脚下尼洋河水奔流不息。一转眼,为期5个月的医疗援藏工作也进入到了尾声。回首5个月,冯春在医生可以骄傲地说:援藏让我的生命再一次升华。

2月26日,春节的年味还未散去,凌晨两点,万籁俱静,冯春在医生轻轻告别家人,坐上了开往白云机场的大巴,开启了援藏之旅。出发前的晚上,他刚刚在家人的陪伴下度过了40岁生日。上午9:30,飞机缓缓降落在林芝机场,呼吸着西藏凛冽的空气,当接机人员为他献上圣洁的哈达时,他就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中不同寻常的援藏篇章正式开启了。

◆克服高反 成功完成第一台手术

工布江达县西藏林芝市海拔最高的县城,平均海拔超过3600米。作为中山“组团式”医疗援藏的第三批医生,冯医生既是中山市人民医院第一位来工布江达县援藏的医生,也是中山市第一个援藏的农工党党员。在为期5个月的医疗援藏工作中,冯医生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在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开展腹腔镜手术,为当地医院培养手术医生,让他们可以独立开展腹腔镜手术,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在藏期间有很多个人生难忘的第一次。第一次下乡调研,第一次入牧区义诊,第一次手术,第一次讲课等等。如果一定要找出个最字的话,那还是做第一台手术。那是冯医生入藏后做的第一台胆囊切除术。

这是冯医生人生中第一次来到西藏,和大多数人一样,刚到西藏他就遇到了高原反应,头痛,气促,失眠,但他心怀信念: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用无比乐观的态度和及时服用药物,三四天后身体就逐步适应了。

不久,医院接诊了一位需要做胆囊切除手术的病人。那时,我院捐赠的腹腔镜设备还没有送达,需要为病人开刀。胆囊手术是非常普通的外科手术,作为外科医生,他虽然做过很多例,但身处海拔3600米的西藏,这是进藏后的第一例手术,在新的环境与新的团队合作,冯医生非常谨慎,同时还有点紧张。手术前一个晚上,他一直在演练手术步骤,全面思考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及应对措施,做到胸有成竹。

手术当天,当他带着口罩,做好准备进入手术间时,身体的感觉与在中山明显不同,因为高原缺氧,需要不停地深呼吸,缺氧加重了紧张的情绪,但是,当他真正拿起了手术刀时,马上全神投入到手术中,忘记了自我,心中只想着手术的每个步骤、时刻关注着病人情况。当手术完全结束时,他突然间有种虚脱的感觉。麻醉师很惊讶地看着我说:冯老师,这么快就做完了?这话象对他注入兴奋剂一样,瞬间他感觉很兴奋:我的手术做得还不赖!

第二天,科室的小杨医生对他说:冯老师,今天我给病人换药的时候,才发现切口这么小,这是我见过切胆囊最小的切口。冯医生淡淡一笑,内心却早已乐开了花,被人认可总是令人欣慰的。第一次手术的成功,为他接下来开展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顶住压力 完成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冯医生此次援藏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协助当地搭建起一个腹腔镜中心,开展腹腔镜手术。为此,中山市人民医院捐赠了价值130万的腹腔镜系统以及腹腔镜器械5月4日组装和调试完毕后于5月9日成功地开展了当地第一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填补了工布江达县腹腔镜手术的空白,走在了林芝地区其他县医院的前列。

“胆石症”是工布江达县最高发的外科疾病,因每年的56月是当地的虫草季节,藏民老老少少都上山挖虫草,基本有病也是忍着,所以外科手术较少。6月25日,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在工布江达县,历时1个半小时,冯医生成功完成了第一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按理说,“胆囊切除术”是外科常见的手术,对于一名普外科医生来说根本不值一提,但在海拔3600米的手术室里完成的本县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宣告工布江达县真正进入了腹腔镜微创时代,意味着当地农牧民不用为了一个胆囊手术舍近求远去林芝甚至拉萨治疗,在家门口就可以得到较好的治疗。所以,这台手术绝对值得纪念。

说起这个第一次,还有一个小插曲。患者格桑曲珍,50岁,患有“胆石症”多年,此次原本是来开转院证到林芝市人民医院手术的,医院的郝昆龙院长告诉患者家属我们医院也有腹腔镜了,可以在这里手术,但患者家属还是坚持要转院。他们认为县医院技术不行,害怕在这里手术做不好,当时还找了医院的同事来向院长说情。郝院长拍着胸口说:我们有中山来的援藏老师,我们的技术比林芝市医院还要高。在院长的劝说和保证下,患者最终留了下来,但这无形中却大大增加了手术医生的压力。我们顶住了压力,以精湛的技术使手术非常成功,患者术后恢复非常好,3天就出院了。

接着,我们还为一个3岁的小男孩做了腹腔镜腹股沟疝高位结扎术,全麻下为这么小的孩子进行腹腔镜手术是中山援藏医生开创的又一个先河。

此后,中山来的冯医生的口碑就传开了,当地的患者再也没有要求转院的了。进入7月,冯医生他们基本上每天要安排两台腹腔镜手术。到后来,听说藏族同胞到医院看病,先问有没有援藏医生在,有的话才做进一步检查时,得到藏民同胞的认可,是冯医生得到的最大的欣慰。

◆不畏险途,下乡义诊送医送药

在藏区做医生,需要全面的医学知识。因此,在做好专科工作的同时,冯医生还要复习其它专科的知识,以便能更好地为当地的藏民解决病痛。除了在医院工作外,援藏的医生还要下乡调研,入牧区义诊、送医送药。但前往牧区的路遥远且险峻,都是一路的乱石和泥坑,坡陡路滑,蜿蜒曲折,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有时候车子爬不上坡,还要下车推车、走路。所以,在藏区做医生,不仅要知识全面,更要身体好。

每次下乡都是令人难忘的。去娘蒲乡岗朗村随访术后的病人和义诊,更是一次终身难忘的经历。6月22日下午16时许,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山路颠簸和数次车辆的抛锚,冯医生和郝院长及卫医生终于抵达海拔4710米的岗朗村牧区夏以松多商店,车辆实在没办法再继续前行,他们就和老板商量想借用他这个帐篷,临时做个医疗点。老板一听他们是援藏医生,非常热情,送来饮料,帮忙搭建临时诊疗点,通知牧区的藏民,听说有医生来义诊,牧区的藏族同胞很快放下手中的活,停止挖虫草了,很快聚集到临时医疗点,有人帮忙把贡桑从海拔5100米的牧区接来。冯医生他们顾不上旅途的辛劳和高海拔带来的不适,立即为藏民进行诊疗。

贡桑是冯医生的一位特殊病人,他患有肢端肥大症。3月底时因腹痛不能吃东西,到县城诊所打了5天点滴不见效,再到县人民医院求诊。急诊科医生为贡桑诊治后,认为患者的情况较重,需要到林芝市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治疗。冯医生接诊,认真为患者检查后,认为贡桑的情况确实比较特殊:贡桑肢端肥大、胆囊结石多发,胸廓畸形导致胆囊靠近胸腔,这种情况在内地也极少遇到。冯医生和麻醉师卫主任查阅文献,连线中山,经过认真的讨论分析,冯医生认为完全有把握在县医院为患者做手术。结果贡桑的胆囊切除手术非常成功。随访检查结果,贡桑恢复得非常好,冯医生他们给她送来药物,并指导她如何服用。大家继续为其他藏民诊治,除了分发药品外,更多的是为藏民指导日常的生活方式及饮食注意事项,宣传疾病预防知识。在连续为藏民诊治的过程中,冯医生早已忘了路途遥远和高原缺氧所导致的不适,在海拔4710米为患者诊治,并非是所有医生都能经历和体验到的。

多次下乡送医送药中,最危险的要数去阿沛村果园沟虫草基地的那次。在虫草季开始前,冯医生曾随同援藏队王书记去过一次,路之险,山之陡,加上到处是积雪,感觉当地农牧民用生命在挖虫草。整个虫草季节,牧民大多都住在山上,由于当地的饮食习惯加上长期生活在高寒地区,跪在地上挖虫草,所以牧民患肠胃、肝胆、关节等疾病比较常见。援藏医疗想力所能及地为牧民送去医疗常规药品和保健用品。

6月26日,再次进山送药,又一次亲身感受到了“虫草路”的惊险:一边是陡峭的山路,一边就是悬崖,布满乱石的机耕路仅容一辆车通过,途中有的地方还遇上塌方或从山上滾下来的石头横在路上,遇到坡陡车国;辆爬不上去,大家就要下车走路,并帮忙推车。如果车轮稍微打滑,或者路基稍有松土,车辆可随时都会掉下悬崖。这种危险,没有亲历过的人难以想象。

贡觉丹巴是中山援藏工作组实施的“肝胆相照”医疗公益行动中的受益者,在筛查中被查出肾旁边有个包块,经过进一步检查,结果是早期肾癌。经过治疗现已经康复。援藏医疗工作组为牧民贡觉丹巴送去常用药品并复查身体。同时留下了一些常用药品,分发给山上的藏民。

在义诊的过程中,大家感受到了藏族同胞对援藏医生的期待和信任。很多时候,知道援藏医疗工作组要来义诊,牧民们马上旗下手里的活,早早围在一起等待工作组的到来。面对藏族同胞信任的眼神,冯医生发挥全科医生的作用,除了诊治消化系统疾病,为藏民提供妇科、儿科的诊疗服务。通过多次下乡调研、义诊,援藏医疗工作组初步掌握了工布江达县的疾病谱,为县医院的医疗建设提供很好的参考。

◆手术带教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做手术并非冯医生的全部使命,他给自己定下的任务是要在援藏的5个月内教会当地的医生独立完成手术。因此从第二台手术开始,他就非常注重手术带教,手把手的指导当地的医生开展手术。

临床中,指导别人做手术远比自己操作的风险大,手术中稍微出现一点失误,就会几何倍数地增加手术难度。 有一次,当地医生在分离胆囊床的时候操作不当引起肝脏出血,冯医生马上进行止血操作,但也用了近半个小时才将血止住,大大增加了手术风险。有的同事说,冯老师你就自己做吧,反正你也就只待5个月,何必冒这个风险呢?但是冯医生深知:如果不教会当地的医生独立完成手术,当自己离开工布江达后,一切又将如旧,那么来援藏又有什么意义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接下来的每一台手术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在旁边做助手,让当地医生主刀,悉心指导。

除了手术带教,他还通过专业授课、业务查房带教。冯医生讲课时不做讲义,因为他讲完课后,会要求同事们自己做讲义,自己再来讲一遍,并邀请其他科室医生来听,冯医生做点评和总结。通过这种训练,实现教学相长,让大家更好地掌握手术和治疗要点,同时锻炼了讲课水平。虽然县医院的医生都听说过腹腔镜设备,但没有亲自操作过,设备到来之前,冯医生通过模拟设备提高医生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并在实际的手术中指导他们,希望他们能尽快掌握。在冯医生的带教下,现在医院的医生在外科手术能力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他相信,假以时日,当地的医生完成可以独当一面,为当地老百姓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保障健康 关注援藏干部身体健康

在藏干部、援藏干部为了西藏的稳定和发展,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在生活上往往两地分居,三地分居,甚至四地分居,为了大家舍弃了自己的小家,在身体上也承受了高原环境对健康带来的损害。在藏期间冯医生除了完成医院的工作外,还有一项重要使命,就是要为援藏干部以及来藏考察、援助的各界人士提供医疗健康保障。他发现援藏干部在进藏前,没有全面专业体检的意识,进藏后自我保护的意识也不足。

对此,冯医生提出一些建议:进藏前做全面的体检,特别是心脑血管方面的体检,排除潜在风险;加强在藏期间健康保健,掌握自我检查的方法随时自我监测;援藏医生跟进,及时指导药物治疗,预防小病、避免大病。同时,为每一批来藏考察或援助的领导和爱心人士开展健康教育,给予医疗保健服务,让他们在藏期间减少高原缺氧所致的不适,让更多的人进藏考察援助,进一步促进工布江达县的发展。

◆收获感动 珍藏这份宝贵的人生财富

5个月的时间,冯医生已逐渐适应了工布江达县的高海拔和气候,熟悉县医院的角角落落,也了解了县城的风土人情。他曾在海拔3600米的手术室里做手术,也曾在海拔4700米的藏包里给藏族同胞看病,曾气喘吁吁爬过积雪覆盖的山路,也曾胆战心惊地经过险峻陡峭的泥石路……这些都成了职业生涯中宝贵而独特的体验;这些都为了一个目的——发挥自己专业所能,更好地为工布江达县藏族同胞贡献自己的力量。

冯医生也收获了很多感动:做完手术后,病人和家属对他真诚地感谢;牧区义诊时,藏族同胞脸上流露的尊敬和感恩;医院带教时,同事们投来的赞许和信任的眼神……这些都将是他值得留存的宝贵财富。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希望随着一批又一批的中山同行们的接力,推动组团式医疗援藏深入开展,推动工布江达县医疗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技术支持热线:0760-88881015
 
广东省中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E-mail:wenmingzs@163.com 联系电话:0760-88318200
设计制作及技术支持:中山网  中山文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