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横栏镇关工委队伍中的一名“五老”人员,梁华添把“十帮”作为工作的重点。在工作的头一年,贴边村就把冼某这名问题青年交到梁华添手里。冼某初中毕业后就辍学,没有出去找工作,整天呆在家里,好吃懒做,也不听父母和亲戚朋友的劝告,过着不务正业的懒散生活。梁华添接到这个任务后,立即赶到他家进行走访。通过家访,梁华添发现冼某有盗窃和吸毒的不良习惯。为了尽快将他从失足边缘拉回来,梁华添时常到冼某家走访并给他做思想工作。通过谈心了解到冼某喜欢的工作类型,梁华添积极与工作单位联系,耐心帮冼某找合适的工作。确定工作岗位后,梁华添亲自带冼某熟悉工作环境,并在以后的每个星期,他都坚持到冼家走访,了解他的工作情况,继续做好帮扶的后期跟踪工作。经过两个月的坚持,冼某的表现得到了工作单位的认可,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逐渐摆脱了以前的不良习惯,从一名问题青年转变为一名有用的社会青年。
2008年,四沙小学把20名后进生(学习成绩差、厌学、逃学、品行不良等)交给了梁华添辅导教育。虽然任务繁重,但梁华添还是毅然挑起了重担。接手后,他首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和具体分析,找出他们存在的问题,然后利用晚上的时间对这些学生进行家访、谈心和辅导。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这些后进生有了明显的转变: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厌学和逃学的学生逐渐愿意主动上课学习;品行较差的学生也开始听老师和父母的话。看着孩子们的转变,家长们和老师都对梁华添心存感激。其中有一位逃学少年黄某,学校德育处老师和班主任多次家访也协调无果,最后把他交给梁华添教育。接到任务后,梁华添立即行动起来。通过走访黄某的亲戚和邻居,了解到他的爸爸是一名吸毒人员,妈妈有智力障碍,平时他的起居生活全靠婶婶和叔叔。因为失去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管教,黄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四年级开学的第一周就逃学。梁华添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好黄某的问题,通过耐心、爱心的帮教,给予他亲人般的温暖,让他重拾信心,重返校园。跟进工作的第一天,梁华添到黄某家进行家访,与其谈心,但他一直一言不发,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还是如此,但梁华添没有放弃,坚持每天都到黄某家跟他聊天,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打开黄某的话匣子。经过一周的反复开解后,黄某终于肯开口说话了,经过耐心交谈,最后黄某答应了复学。可是梁华添担心黄某不能坚持,还时常到学校向班主任了解他的情况,到黄某家与他谈心,直到黄某小学毕业。经过梁华添多年的耐心帮扶,黄某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山市华侨中学初中部,这让梁华添感到十分骄傲和欣慰。直到今天,黄某及其家人都对梁华添的付出心存感激,如果没有梁华添的帮助,黄某也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梁华添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但只要对青少年有益的活动,他都会积极呼吁身边的人一同参与;只要有学生遇到困难,他都会耐心帮忙解决。梁华添对党和国家以及教育工作有着深厚情怀,他“退而不休”,在贴边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寻得另一个发挥余热的“讲台”,成为红色革命史义务讲解员。每次讲解前,梁华添需提前做大量功课,了解四沙革命老区历史,琢磨撰写讲解词。老花镜和密密麻麻记满了革命故事、英雄事迹的笔记本是必备“两件套”,一字一句都凝聚了梁华添的心血。
从2011年开始的每个暑假,梁华添除了结合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开展书法、写作、阅读等培训班外,还积极鼓励和组织青少年参与文明修身活动。手把手教授学生阅读、书法和写作的方法,积极组织贴边村青少年开展羽毛球赛、乒乓球赛等共11场文明修身活动,受惠学生近300人次,学生们都特别喜欢这位有爱心又和蔼可亲的梁爷爷。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梁华添深信,即使自己退休了也要老有所为,在平凡的小事中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只要有爱心、恒心和做事的热情,就一定能做好下一代的教育工作。虽然梁华添没有惊天动地和曲折传奇的故事,也没有激动人心的豪言壮语,但他用“坚守”二字,变换着方式驻扎在教育事业的第一线,这就是他一生诲人不倦的真实写照。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梁华添秉承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师德,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继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