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因时刻牢记着母校校训(孙中山先生的训词)“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在从医的16年里,陈志君医生诚诚恳恳服务病患,兢兢业业专研业务。曾于2012年至北京军区总医院八一儿童医院新生儿科进修,领入新生儿“序贯性呼吸机支持”理念等;2013年进修于德国Uniklinikum Magdeburg(马格德堡大学),师从德国新生儿科教授Herr Prof. Dr. med. Gerhard Jorch;归国后,结合市内实际情况,大力研究和普及改良型LISA技术(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引领市内先进的新生儿救治技术,进一步改善小早产儿抢救成功率和长期预后。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3月,已基本通过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面试,可能获得继续往美国继续深造的机会;4月,在获知市卫健委组织“组团式”医疗援藏计划后,陈志君医生毅然决定积极响应号召,赴藏帮扶,为夯实藏区妇幼医疗服务系统质量、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现已正式作为中山市第六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长,奔赴支援林芝市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担任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儿科副主任。工布江达县(中山市对口援建的)是林芝市内海拔最高、昼夜温差最大的县,平均海拔3600米,自然环境较恶劣。入藏经初步适应高原反应后,随即率队进驻医院,开展深入调研、座谈等,初步掌握了县内妇幼系统状况:长期缺乏儿童预防保健、儿科及新生儿科专科临床医护人员;儿童相关的专属诊治器械、药物不足;县级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仍难以下降;缺乏新生儿科;母乳喂养普及率不高(较多以青稞、牦牛奶饲养);儿童四病(肺炎、腹泻、贫血、佝偻病)高发……
肩负着千头万绪的援藏医疗任务,秉承着“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拍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老西藏精神,陈志君医生工作逐步开展:
一、“造血式援藏”,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通过深入发展和谐团结的藏汉民族情谊,与当地医生结对子,以“师带徒式”的关系,手把手带教,促进新生儿科、儿科专科化发展,通过每天床边的主任查房、每月定时开设专题讲座、新生儿窒息复苏和儿童心肺复苏抢救模拟实操等,传播规范的、先进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
二、实现区域内稀缺科室的“专科化”发展。经前期人员准备,补足必备的器械、药品后,现已创立县内首个区域性新生儿诊治中心、儿科诊治中心,实现新生儿住院部病例零的突破,开展专科化新业务如:电暖箱合理使用和维护、新生儿静脉营养、光疗技术、氧疗技术、院感防控等;联同产科,加强围产期保健,在当地引入提早介入干预的措施;并曾带领县医院医护团队成功抢救数例新生儿重度窒息、早产儿、儿童重症肺炎、儿童腹泻病;极大降低了今年县级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援藏至今暂无1例儿童院内死亡)。同时,免去了很多藏区父母们为了小孩动辄跑林芝市区内就诊的烦恼(距离约200-300公里),大大改善了县内儿童的“就医难”问题,实现家门口就诊。
三、普及“治未病”的一级预防理念,防控儿童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和规范儿童慢病管理,广泛提高人口素质。积极会同当地医联体、疾控中心,深入幼儿园、中小学应对县内新冠、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等急性传染病的科普、防治;同时曾组织、协同中山二院孙逸仙纪念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林芝市卫健委、林芝市人民医院的多位专家教授,广泛筛查县内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重度的儿童贫血、佝偻病和乙型肝炎等儿童慢性疾病,曾多次深入县内牧区、草场、山沟里面,克服长路途颠簸险阻,适应海拔接近5500米的高原反应和干寒气候,通过下乡义诊、讲座、主动送医送药、建档追踪、医联体合作管理等,传播科学喂养、健康卫生常识、疾病防治等达12次,受诊儿童约600余人,送赠药品数额约15000元,为提高藏区儿童身体素质作出努力。
四、因地制宜地提出内地先进的管理方式。随着工作时间的延伸,逐渐发现先进有序的管理也是提升总体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作为医疗队队长、县医院副院长和科室副主任,曾协助当地院科两级领导干部、中山市援藏办领导干部,参与了新院区规划安排、二甲医院评审规划、ICU建设、妇幼中心建设、业务数据统计分析、医院科室形象和业务宣传、组织下乡义诊等。
“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在青藏高原上,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陈志君医生以“舍小家顾大家”的敬业奉献精神,毅然远赴雪域高原,扎根工布江达县,凭着一腔热情及精益求精的技术报效国家,服务广大藏区人民,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医护工作者情怀和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