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好古书藏书数万册
孙永锋是土生土长的中山人,父母都是老师,受父母影响,理工科出身的他虽然是名水利工程师,却非常喜欢阅读文学、历史、军事方面的书籍。十年前,他去巴黎罗浮宫和北京故宫参观后,彻底爱上了古书,并迷上了收藏古书。
孙伯只要有空,就会四处托朋友打听哪里可收购古书籍,还经常前往各书店,沙岗墟、逢源街等卖书的地摊上,细心淘古书。谈及他的收藏经历,孙伯给出的总结是:人家当垃圾放,我却当宝贝藏。
经过多年的积累,孙伯的藏书量日渐丰富,收藏了近3万余册书籍,仅清朝、民国时期出版的书籍就有5000余册,涵盖历史、文学、军事、名家书法、雕刻建筑美术、药学、各类教科书和中山县志等内容。孙伯表示,古书不仅要收藏,更要研究,与其他收藏不同,这个门类复杂多变,它要求收藏者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如果连古文都看不懂,还怎么收藏?他刚开始收藏时,很多古书里的文字和内容都看不明白,但经过后期的学习与交流,虽然算不上专家,但起码能读懂其意思。
买套房办公益书屋圆“退休梦”
孙伯用房子改造成的书屋,取名“万卷楼”。孙伯表示,起初,他筹办书屋除了自己痴迷收藏、研究古书外,最重要的是他87岁的母亲教书一辈子,一直非常喜欢这样充满书香气息的居住环境,便将这个书屋作为礼物送给母亲。他在2015年退休时,看到一篇文章,又突然产生了另外的想法。
“这篇文章说的是在日本等国家,年轻人乘坐地铁时,争着去阅读一本书。而在我们国家,很多年轻人天天手机不离手,更谈不上花心思阅读,去了解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孙伯说,得到母亲和妻子的支持后,他决定将该书屋打造成“公益书屋”,与更多的人分享书籍,以自己微薄的力量,让更多年轻人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015年5月开始,万卷楼正式免费对外开放,并每逢周六定期举办读书分享日活动,书友们可以在阳光、绿树、湖水的环境中尽享读书的快乐。
用孙永锋妻子黄国英的话来说,孙永锋自退休后,两人现在每天都像上班一样,每天来到万卷楼整理书籍、修复古书、招呼读书者,每天通常22时左右才离开。一次,有书友读得正酣,两人就等到23时才走。
万卷楼创办两年多迎来几千读者
从星辰花园正门进入后,前行约一百米便可看到 “万卷楼”的牌子。这套位于一楼带花园的房子,仅用不足一米高的铁栅栏和人行道隔开。花园内放着几张石桌,还摆放有“阅读活动区”的牌子。走进万卷楼,进门的过道上,一边被规划出来作为古籍修复室,另一边则是儿童阅读区。最大的客厅,两面墙和中间摆满了书籍。客厅右手边的房间内,藏着孙伯的宝贝——5000 余册民清古籍,在分门别类放在房间内的书柜中,有人来访时,孙伯便搬出来一一分享。
为了方便外来读者阅读和找书,2017年的暑假,孙伯邀请了三名兼职大学生,利用一个月时间将3万余册书做了分类和统计,并按照编号录入电脑系统。这样既方便自己更好地管理藏书,方便读书者查找书籍,又能培养年轻人阅读的习惯。
据了解,万卷楼开放两年多以来,已经吸引了超过4000人次前来阅读及参加读书活动。如今,除了小区的邻居,港口镇内的居民和其他镇区的人也慕名前来,也有家长专程带着孩子来看书。每到周末,来自各方的读书爱好者齐聚万卷楼,三三两两在这里淘书看,显得格外热闹。
拟开班教授古籍修复
古书是万卷楼的“镇楼之宝”,为此孙永锋辟出专门的区域作为“古籍修复室”。孙伯说,古籍上记载着当年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而且古籍本来存世量就少,加上保存不易,可以说是烂一本就少一本,所以他很珍惜这些古籍,并且愿意用大量时间去保护它们。
清洁、整理、裁纸、糊纸、扫裱……,一本古籍的修复需要经过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修复所需时间视损坏程度等因素而定,快者一周一册,慢者一月一册。孙伯表示,虽然进度慢,但每天也会花一定的时间去做。他正打算开一个修复书籍的公益培训班,把书籍修复的技艺传承给更多的年轻人,尤其是残疾人,能让他们学会一技之长,让爱书之人跟他一起为保护古籍而努力。
据了解,孙伯每个月8000多元退休金全部投入购买古书籍以及创办和维护书屋的经费里面去了。而他却非常乐意这样做,“现在国家提倡人们多读书,不断修身增长才学,拓宽视野。我也希望下一代能多读书。现在看来,我做的事情得到认可,这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我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