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主页 | 活动动态 | 全国动态 | 最新推荐 | 好人榜 | 我要投票 | 我要推荐
 

三十七载扎根乡村,救死扶伤事迹感人

 

   ■好人档案
     好人姓名:林锡明
     好人身份:中山市大涌镇安堂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
     好人类别:敬业奉献
     好人事迹:他是一个地道的乡村医生,现为中山市大涌镇安堂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从1975年学医出道至今,在乡医这个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37年,救死扶伤,矢志不渝。37年斗转星移,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家乡建设日新月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期间村民对医疗保健需求亦随生活水平与病种转变而变化,林医生总能抓住时代潮流脉搏,与时俱进将乡医事业发扬光大,满足不同时期村民对医疗保健的需求。37年来,他不避艰险,艰苦创业,不辱使命,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建立起村民对他的信任,阐释着一个乡医在村民医疗保健方面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村民心目中树立起了一面乡村医生的亮丽旗帜,是守护村民健康的好人。

 

         一、为解民疾苦,毅然弃政从医
 
    林锡明的家乡——大涌镇位于中山市西南部,比邻港澳,改革开放前这里是经济与交通相对落后的农业边远小镇。他所在的安堂村当时有2350户共5178人。林医生1970年高中毕业后,被安堂村委会吸收担任资料员并负责征兵政审工作。由于其工作不怕苦、任劳任怨、表现突出,1974年被当时的大涌镇党委书记选拔到镇政府工作。据林医生回忆,当时,大涌的医疗卫生事业相当落后,缺医少药现象十分严重,村民饱受病痛折磨。正值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林锡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落实于行动中,他下定决心,放弃从政当干部这条光明仕途,选择学医为乡亲们服务。要知道他做出这个决定是需要勇气的,由于当时的乡村医生地位低,工作环境差,劳务报酬落实不到位,所以人们都不愿意去干,乡医们实在做不下去了,有的跳槽到乡镇卫生院,有的设法进城,有的甚至改行做生意。但他坚信在这个时代从事乡医工作更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拜师学艺,艰苦创业
 
    1975年,文革接近尾声,百废待兴。这时林锡明学医期满后回到了安堂村卫生站工作。说是卫生站,只有一间不到12平方米的简陋平房,一张工作台,一副听诊器,一支笔,一支体温计和一个中草药柜及少数中草药,工作人员只有他和一名学童工。年轻的林医生要肩负对全村2350户、五千多人的基本医疗保健工作这个千斤重担。这时期的大涌,卫生条件差,村民卫生意识不强,自我保护能力弱,霍乱、天花、伤寒、乙型脑炎、小儿麻痹等瘟疫肆虐流行,药品处于高度计划供应时代,资源不足,很多疾病都无药可治。刚刚出道的他,便步入创业最为艰难时期。面对此情此景,他毫不气馁,意志坚定,边学边干,迅速投入到工作中,进行着艰难创业。有两件事让他记忆犹新,一是拜师学艺。他深知靠自己在乡医培训期间学到的那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用的,为弥补不足,他为自己定了一套学习计划,利用自己的休息或空余时间向大涌公社卫生院或其他诊所的医生学习,拜当时大涌比较有名的中医师高灵石、林德康、萧俭程为师。据他回忆,不到两年时间,便将当时在大涌工作的二十多名医生全部拜为己师。他不耻下问、求学心切的精神在大涌医疗界一时传为佳话,成了学习的榜样。二是积极种植和研究防病治病中草药制剂。为解决药品不足问题,林医生利用参加培训学到的中草药种植与使用知识,在高灵石、林德康、萧俭程等名医的指导和帮助下,先后成功种植榄核莲等中草药30多个品种,自制草药20多个品种,其中剂型有3种,广泛运用中草药制剂为乡民治疗疾病。1977年,他采用“桉树叶、黄皮叶”煮汤食用的方法,成功地控制了当时流行的“流脑”疫情,并在全大涌推广,中山三角、坦洲等公社也来取经并试用。这在当时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三、放弃移美生活,执着追求乡医事业
 
    林医生热爱乡医事业,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了大半生的精力和心血,守护着当地村民的健康。他把整个安堂村当成自己的家。他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林医师秉持大病能知、小病能医的乡医宗旨,用自己的满腔热情,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竭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说实在话,在乡村卫生站工作,条件艰苦、待遇差,工作累、责任重,但他不但没有放弃,而是执着追求。其实林医师的家境并不差,父母和兄弟早在85年就己移居美国三藩市定居,他自己本人及其爱人、小孩在父母的安排下,亦于2003年全部移居美国三藩市。但是,林医师在三藩市居住不到2个月时间,便带着爱人回来了。人们不解,问他为什么要回来?他说:“我无法放弃我的乡医事业,无法割断这份乡情啊”!其实,安堂的父老乡亲们内心也不舍得他走啊!因为在过去37年里,乡亲们与林医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他们健康的守卫者。
 
    四、治病救人,济困助残,情系乡村千家万户
 
    作为乡村医生,他时刻把职业道德系在心中,除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外,还对经济困难的病人及慈善公益事业伸出热情援助之手。从医37年来,林医师已记不清多少个日日夜夜,不管是与亲友团聚,还是在家休息,只要一听说有病人,他就放下一切事情背上药箱匆忙赶去,诊所就像是他的家。在安堂村,只要一提起林医师,村民们都会不加思索脱口而出:“林锡明是个为民的好医生。”那些曾经得到林医师帮助的人,永远都无法忘记他。不久前,一位姓林的婆婆临终前拉着儿子的手,唯一的嘱托就是叫儿子不要忘记林医师:他是好人,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原来老人的儿子两岁时患急性肺炎并心衰,丈夫在外工作,当时卫生站医疗条件差,林医师急诊后,抱着小孩冒着大暴雨摸黑几里路,将奄奄一息小孩送到卫生院抢救,才从死神手上抢回了一条小生命!林锡明,一个让人临终前都念念不忘的好医生。
    安堂北堡村有一户人家,户主名叫林千老,一家四口,林千老五十多岁时因患癌症死亡,留下一个残废不能走动的老婆和两个不满十岁的女儿。此后十几年,林医师一直担任他们家的健康卫士,承包了他们家的全部医疗、药品费用,直到他的两个女儿长大成人,找到工作为止。林千老的家人对他感激不尽,今生难忘。林医师济困助残,乐于助人的事例,你只要到安堂村随意打听,到处都有,正因如此,安堂村的村民,无论老少,个个都信任、尊敬林医师。
 
    五、高瞻远瞩,建设新站
 
    早在2001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众对就医的要求不断增加,安堂村原卫生站的面积不够用,交通也不方便,为给村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林医师想尽一切办法,想找一个交通方便的地方计划建一所新卫生站。虽然当时安堂村的经济比较困难,但是林医师还是在安堂村的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上将新建卫生站的设想提出来,这建议虽得到大多党员和村民代表的支持,但却遭到退休支部书记等人的反对。为此,林医师曾经3次拜访了七十年代的老支部书记,和他谈心,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设想,了解他对新建卫生站的看法,并最终得到他的理解和支持,除此之外,林医师还多次找机会游说其他党员和村代表,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最后,在党员和村民代表会上老书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党员和村民代表一致通过了决议:经村委决定,投入了30万元新建立了一所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楼高两层卫生站,并于2002年投入使用。林医师当时的理念与做法确是高瞻远瞩,今天,中山市人民政府正在贯彻落实市人大1号议案,全面建设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毫不夸张地说,林医师的观点和行动比中山市人大1号议案所提出的要求整整提前了六年,而且建设规模比规定要求150平方米更大。
 
    六、精心经营,拓展业务
 
    新的安堂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成启用后,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林医师不再唉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这时他想,卫生服务站不能单纯为群众提供诊疗服务,还应提供疾病预防、保健、康复与健康宣教等服务,这样才能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切实为当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有空的时候,林医师就踩着自行车,挨家挨户地上门,给自己周围两千多名村民建立一份个人健康档案,在这份健康档案资料里详细记录了每位村民的年龄、性别、主要疾病情况,以及他的家庭健康档案、周期性体检纪录和个人健康行为习惯。现在,他对村民疾病的情况了如指掌,尽管他可能记不得患者的姓名,但是,他只要看到人,就知道对方的既往病史。前不久,黄婆婆高血压病发作,亲人要送大医院治疗,王婆婆说什么也不肯,硬是坚持要去卫生站找林医师。黄婆婆说:“几十多年来,只有林医师知道自己的病,该吃什么药!”这是一个患者几十年来对一个医生的信赖和托付!
    经过几年的努力,安堂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了相应的人才,添置了必需的医疗设备,工作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拓展各项业务。今天的安堂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上实现了为辖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的目标,实现了老百姓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模式。安堂社区卫生服务站由于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中山市先进社区卫生服务站,林医师功不可没。
 
    七、热心公益,为民谋利
 
    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外,林医师还热心公益,为民谋利。除任安堂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外,还兼任了安堂社区居委会的村民代表、居委会体育协会会长,积极协助社区居委会开展体育活动和社会福利活动。2002年他被选为大涌镇第十三届人大代表、2007年被评为中山市文明标兵户、大涌镇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大涌镇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预算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山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等。
    林医生表示,今后,他将一如继往,扎根社区,服务群众,为社区卫生服务作出更大的贡献。
技术支持热线:0760-88881015
 
广东省中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E-mail:wenmingzs@163.com 联系电话:0760-88318200
设计制作及技术支持:中山网  中山文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