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4月26日 星期五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图文消息 >> 正文
德育导师叩开学生心扉
发布时间:2006-06-12 来源:中山日报
  据了解,作为全市的试点单位,近日我市石岐区23所中小学同时举行了首批德育导师聘任仪式,正式拉开了我市德育导师制工作的序幕。    也许说起导师制这一名词,大家都不太陌生,但关于德育导师制,却并不是太多人了解。在中山,德育导师制尚属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新生事物,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为什么要推行德育导师制?什么是德育导师制?如何推行德育导师制?记者带着种种疑问采访了有关方面。 [center][B]现状[/B][/center]   [center][B]德育工作未真正受重视[/B][/center]     当前不少人对德育工作存在误解,认为德育工作“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市教育局局长刘传沛指出,德育在学生教育工作中是首位的,也是素质教育中的核心部分。如今学生的思想情况和社会形势在不断发生变化,必须随着这些变化对德育工作有所改革和创新,实行德育导师制,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据市教育界有关人士分析,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家庭教育的失位和错位。当今青少年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各方面的压力。杨仙逸中学教务处的甘霞老师告诉记者,他们学校有个班竟有10位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中,确实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与单亲家庭相对应的是“空巢家庭”和“隔代抚养”,这些家庭的学生很少与父母一起居住,平时只是不多的电话联系,实际上已形成了家庭教育的真空。    其次,传统德育模式下的班主任忙于班级事务,重视群体,强调共性而忽视个体,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有班主任反映,繁杂的班级事务挤掉了做细致有效的思想工作的时间,使得缺乏与学生交流,疏远了师生感情,淡化了师生关系。    再者,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导致学校德育工作渠道单一,方法机械,出现“管、卡、压、罚”的现象,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甚至扼杀了学生个性。不少受访学生表示,学校德育工作常常是班主任在班内发布学校命令,诸如“学校规定”、“统一要求”“严禁”的字眼可谓“耳熟能详”,这种形式总让他们“感觉不太好”。    任课教师“只管教,不管导”的现象也比较突出,他们对自己的定位有偏差,不知道教书育人的统一性。此外,德育工作还缺乏有力的评价机制,学生的品行表现出表面性、被动性和不稳定性,而教师却往往以这种表象来评价学生的品德。    市教育界有关人士指出,推行德育导师制,还基于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学习目标,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学习目标的落实,单靠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显然已不能完成。如何探索新模式下学生学业、生活、品行指导方式和策略,从而有效推动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而导师德育制的管理模式不失为一种可借鉴的模式。 [center][B]对策[/B][/center] [center][B]德育导师制把“管变成导”[/B][/center]      据了解,德育导师制的概念来源于大学中的“导师制”,但与大学中的导师有所区别,中小学德育导师制中的导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关心帮助学生,还要承认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从思想、生活、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各方面关注学生的成长。    杨仙逸中学校长何俭强告诉记者,该校对首批德育导师的选拔,主要是基于以下标准:依法执教,师德高尚;身心健康,为人师表;有强烈的德育事业心和责任感,关爱学生全面成长;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较好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掌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简单来说,就是要求德育导师既要热心于育人工作,又要有良好的育人水平和丰富经验。学校对相关年段(班级)教师的学科特长、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个人风格等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老师自荐情况选定。据何校长介绍,该校本次受聘的德育导师除了班主任、科任教师外,还有老干部、老教师、法制副校长和社区负责人,如老同志林藻、杨少云等。市教育局局长刘传沛表示,聘请校外德育导师,是充分发挥社区教育资源优势的做法,希望借此将德育导师制延伸到社区,建立由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老专家、老模范以及法制副校长、校园民警等组成的素质高、人数足、覆盖面广的社区德育导师队伍,拓宽德育渠道。    而受导学生则由班主任和级组长根据学生情况选定,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皆有,在确定结对对象时,将特别关注家境贫寒、行为有偏差、心理有障碍、学习有困难、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单亲家庭、交往复杂等弱势学生群体。德育导师张老师如今名下有3名学生,有学习成绩较好的,有学习略差一点的,也有纪律略差一点的。“在确定受导学生时,我们不像以往专门找一些纪律比较差的学生作为帮教对象,而是把受导范围扩大,因为我们和受导学生结成对子,首先不能认为他们是有问题的学生,而是把他们看成是经过帮助能取得进步的学生。”张老师表示。 [center][B]影响[/B][/center] [center][B]德育导师制有助实现“全员育人”[/B][/center]     据市教育界有关人士分析,德育导师制的推行,益处多多。   首先,德育导师制是班主任工作的有力补充,可以把班主任从日常琐碎事情中解放出来,给班主任“减负”,班主任可以从宏观上思考如何创建品牌班级,铸造德育特色。这里涉及德育导师与班主任关系的问题。德育导师甘霞指出,德育导师制不是以导师取代班主任,班主任也可以是导师,而且应该是最优秀最能起示范作用的德育导师。班主任同时担任导师,表面看是增加了工作量,但实际上有其他导师“分担”学生的德育工作,其开展起工作来会更为得心应手。   德育导师制可以“全员育人”落实得更加到位。在日常工作中,德育基本上还是“德育处”、年级组长、班主任的“专利”。实行“德育导师制”后,班级全体任课老师均是该班的德育工作导师,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德育工作有望从“独唱”、“小组唱”走向“大合唱”,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受访学生普遍对德育导师制表示欢迎,认为这种“学习困难找导师、心里困惑找导师”的沟通途径能让他们在人生路上站得更稳,走得更好,过得更充实。 [center][B]各方声音[/B][/center]    德育导师欧老师:    成才先成人,育人德为首。我们不仅要传授书本知识,更要传播人生智慧;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更要教会学生做人;不仅要当“经师”,还要当“人师”。所以,育人不仅仅是德育处或班主任的差事。深化教育改革,要求更加体现育人方式的个性化、亲情化和全面化。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石岐区各中小学全面推行德育导师制,我认为适逢其时。通过校本培训,我更加明确了德育导师的任务、职责,对这一充满挑战性的新角色满怀信心。    德育导师张老师:    我从教20多年了,对学生和教育事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尤其是对学生思想德育工作颇有心得。作为一个老教师,我感觉自己有这个责任和有信心带头做好这项工作。对于德育导师怎么“导”,我的初步设想是,德育工作以往是“管”得比较多,条条框框限制比较多,真正以学生为本、从学生角度去思考问题相对较少,因此德育导师制应多点从学生本身出发来弥补以往德育工作在这方面的不足。老同志林藻:    德育导师制是一种很好的制度,符合全社会的要求,特别是家长和学生,他们绝大部分都有这方面的迫切要求。现在的社会不仅仅是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学会怎么做人。推行德育工作,导师本身当然重要,但全体教师、全体学生的自觉性更加重要,因此要号召全社会都来关心、参与和推动学生德育工作。作为一名德育导师,在心理上应高度投入,感情上应非常关心,此外,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同时自身要有深切的体会,才能以理服人。    学生小彭:    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诱惑,令处于青春期的我们成长的脚步难免徘徊,难免困惑,所以,我们呼唤理解、需要支持,期盼关爱。德育导师不仅可以在学业上帮助我们,更可以在待人处事上指点我们,使我们免走弯路。我觉得,学生与德育导师之间应以朋友的关系来互动,把老师的地位放下来,跟我们学生打成一片,真诚地和我们沟通,才能了解我们的需要,才会真正得到我们的信任,叩开我们的心灵。    学生小高:    我是高三学生,所以目前最需要导师帮助的还是学习上的问题;而越来越迫近的高考,难免使我们产生心理上的压力,因此我们希望从导师处获得有关减压的好方法、好建议。我希望我们与导师之间是一种普通朋友的关系,能随意聊天、谈心。目前与我结对的导师经验丰富,上课时比较严肃,但有一种让人折服的魅力;下课后却非常和蔼可亲,能和我们说说笑笑,对此我很满意。    学生阿颖:    关于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平时很少和家里人说。因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因此跟家里的沟通比较少,因此实行德育导师制后,我们心里有什么想说的,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的,都可以及时找导师沟通。现在,我们不仅通过面对面聊天、打电话等方式和导师交流,还跟导师发邮件、聊QQ,感觉与老师的距离拉近了很多。(记者 曾淑花) [center][B]德育导师职责——“有话找你说,有事找你聊”[/B][/center]    实行“导师制”后,每位导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材育人,对受导学生进行“五导”,即行为引导、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人生向导。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六方面:一是关注细节,即关心受导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上的细节表现,帮助和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二是心理保健,即关心受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生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及健康指导。三是跟踪变化,即跟踪受导学生的学业变化及个性发展,及时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四是指导交友,即指导受导学生慎重交友,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学生参加健康、积极、安全的娱乐活动。五是培养能力,即帮助受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我管理的能力。六是全面了解,即经常与受导学生的科任教师、家长沟通,及时、准确、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表现。有导师将德育导师制的理想境界形容为“一对一的互动,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确实是非常传神。    据了解,导师每2周至少与受导学生谈心辅导一次,并记录辅导内容;受导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必要时可随时汇报和咨询。导师还必须对受导学生本人及其家长有清晰的了解,包括家庭结构(单亲、重组更要作为重点),每月至少一次电话联系,每学期至少一次家访。而校外德育导师则主要通过家访、走进校园等方式与学生沟通。 [B]名词解释:[/B]    德育导师制就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按照德育规律(身心发展、个性发展;由低到高、由深入浅、循序渐进),结合学生成长的需要,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重点,对全体学生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德育活动的制度。    德育导师的承诺:“以诚信赢得你们的信任,以爱心抚慰你们的心灵,以关心树立你们的信心,以耐心期待你们的进步。希望做你可敬畏的严师、可信赖的长辈,更想成为你可倾心交流的益友,伴你健康成长。”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120906][IMG]../data/photo/Others/tn_2006691037915597.jpg[/IMG][/URL][/align] [center]中小学德育导师制中的导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关心帮助学生,还要承认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从思想、生活、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各方面关注学生的成长。[/center]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120932][IMG]../data/photo/Others/tn_20066910573668420.jpg[/IMG][/URL][/align] [center]据介绍,这些导师聘用后,由学生和导师进行双向选择,每位导师一般带2-5名学生。[/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