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4月20日 星期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图文消息 >> 正文
不文明旅游行为:游客坐在古树上留影。
作者:周 堃 发布时间:2006-09-01 来源:《人民日报》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132903][IMG]../data/photo/Others/tn_20069111423487331.jpg[/IMG][/URL][/align] [B] 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大家谈[/B]   [B][开栏的话][/B]   公共场合高声喧哗,不修边幅,不讲卫生……这些坏习惯正在侵蚀中国人的国际形象、影响我国公民的文明素质!近年来,我国国内旅游业高速发展,出境游日渐火爆,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这对国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我国公民的旅游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从整体上看,与我国的国际地位还不相称。   诚然,我们没有必要讳言当前存在的一些中国公民的旅游不文明行为。从旅游业的发展历程看,许多国家都经历过这样的发展阶段。审视自己,正是为了提升自己!   近日,中央文明委提出组织实施“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正在向社会公开征集“中国公民旅游不文明行为”和“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建议”。这一行动,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配合这一行动,在中央文明办的大力支持下,本报从今日起推出“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大家谈”栏目,奉献给读者一块讲述见闻与亲历、探讨提升旅游文明素质的园地。   如果您遭遇不文明旅游行为,请不要无动于衷,请不要满足于洁身自好,请不要仅仅是感叹、失望,请立即行动起来!把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成文字,发给我们。让我们一起为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献计献策、用心出力!   来稿请寄:北京人民日报总编室视点新闻版“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大家谈”专栏组   邮编:100733   传真:010—65368224;65368230   电子信箱:65368899@sina.com   短信:移动用户:1510123015   联通用户:9510123015(均不额外收费)   礼仪之邦   更需文明旅游(专家建言)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郑杭生   随着“让中国了解世界”和“让世界了解中国”互动过程的广泛深入,每个中国人应有的文明素质问题凸显,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了!   上世纪80年代初我曾在英国呆过两年多。我所接触的外国朋友,绝大多数对中国这些年来经济的发展、面貌的改变点头称赞,但对中国旅游者在国外的不文明行为,却不得不摇头叹息。他们所谈最多的,正是很多中国旅游者的小事——“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遵法规、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喧哗吵闹”等不文明行为。这甚至导致一些欧洲国家针对华人采取花样繁多的歧视限制措施,使那些行为文明的中国游客也跟着一起遭殃。   为什么我国一些旅游者对不文明行为陋习不以为耻呢?归结起来至少有这样几点:认为可以不拘小节;外出旅游是休闲,凡事不必认真,“难得糊涂”;不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我认为,要提高包括旅游文明素质在内的公民文明素质,从长远看,必须从加强养成教育开始,从娃娃抓起,使他们从小就知道该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与自然相处,知道要自强、自爱、自律。当前,对成人还要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进行养成教育的补课。“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中提出的许多措施,都属于这个范畴。同时,还有一个在旅游中我们每个中国人所应承担的角色问题。这就要认识到,每个中国人在出国旅游中,都担任着中国和中国人“形象大使”的角色。中国人在国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成为所接触的外国人形成他们“中国人的形象”、“中国的形象”的直接依据。   本来,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历来为世界各国所公认。不少外国人也有这样的抽象概念。中国人符合文明的言行举止,就成为一种“礼仪之邦”的经验证实因素,不断使“礼仪之邦”在他们那里从抽象变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正面。相反,一些中国人的不文明行为,则成为一种“礼仪之邦”的切身证伪因素,不断使“礼仪之邦”从抽象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负面,甚至变成一种具有讽刺意味的东西。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外国人也对中国人、中国存在种种误解和偏见,中国人符合文明的言行举止,就成为一种消除误解和偏见的正面因素,反之,则会成为一种加深误解和偏见的负面因素。“形象大使”的作用,看来很平常,影响却很深远。这样的定位越自觉,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和一般的文明素质的提升也会越快、越扎实。   遭遇“不文明”(见闻亲历)   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向全国征集“中国公民旅游不文明表现”,不少读者在来稿中讲述了亲身遭遇的旅游不文明行为:   导游亲历   随地吐痰擤鼻涕最丢人   我是一个导游。每次跟旅行团出国,最常见的不文明行为大概要数随地吐痰和擤鼻涕,几乎每个代表团都会出现如此情形。有一次,某个管理着30万员工的大型国有企业的党委书记也做出如此不雅的动作,让我们在外国朋友面前,实在难为情得很。在国内,无论是高雅的研究机构、高等学府,还是鱼龙混杂的农贸市场,地上都随处可见痰和鼻涕,不知何时才能除此陋习?   海外华人印象   一个小动作破坏民族形象   我是一个居住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中国人,见识过许多国内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以下是比较常见的:中国式的大声喧哗是在国外区分日本人、韩国人还是中国人的有效办法;有的休闲旅客,西装革履,却戴着旅游公司赠送的皱巴垒球帽,显示出不高的衣着品味;有的地方很醒目地用英文标示着当地的一些规则,但一些中国人读不懂,不予理睬;在登机和边境检查时也都有明确提示:请站在黄线以外排队,多数国人还是一拥而上……类似例子数不胜数。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的形象就在这一个个小动作间被败坏,而当地的华人也因此遭受着同胞带来的耻辱。我只能辩解: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这样!   退休职工目睹   强拍的照片,不美   7月23日到8月5日,我参加了由浙江大学退休部门组织的俄罗斯北欧游。对于一些同行者的行为我不能苟同。比如,团里有一对老夫妻,老是拉外国人一起拍照。由于语言不通,老外即使不乐意,也不好表示拒绝,但这样妨碍别人,把别人当作“背景”拍照,是不礼貌的。   “我来提建议”(议论风生)   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向全国征集“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十大建议”,现撷取其中一部分来稿刊登:   多设几个漂亮的垃圾桶   何伟安 广州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我国历来是礼仪之邦,但一些老大难的不文明现象已严重影响着中国的国际形象。例如随地丢垃圾。   然而,当我们责备人们“不懂礼数”时,是否也应该想想,政府的管理到位了吗?试想,一个人手里拿着粘粘的雪糕棍,走了1000多米想找垃圾桶却仍未找到时,势必非常难受。这时,估计他能做的只有“潇洒”一回了。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的垃圾桶够吗?设置合理吗?公民丢垃圾方便吗?   尽快制定《出游伦理规范》   陈邦雄 中山大学   全国性的旅游协会可在条件成熟时制订《出游伦理规范》之类的手册作为非强制性推荐指南向全行业乃至全社会推广引导旅游者遵循。   提升文明旅游素质需制度保障   北京市朝阳区 樊 琪   建议管理部门要求旅行社提供行前的文明礼仪培训,主要以播放由国家旅游局统一制作的教育片为主。游客报名后必须参加,培训结束后现场进行文字考核,不及格者再参加下一次培训。旅行社向每位游客预收一定数额的人民币作为文明礼仪押金,当游客有2项以上违约行为,或者遭到境外有关方面的投诉时,将从押金中予以部分或全部扣除。旅游局举报中心应增加境外游文明礼仪事件处理功能,凡是从境外直接投诉到旅游局的案例,一经查实,除责令当事旅行社向投诉者书面道歉外,还必须登报(旅游报)向社会道歉;同时取消当事导游资格3个月。   《人民日报》 (2006-09-01 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