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4月24日 星期三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建设动态信息 >> 正文
他们从未被遗弃和忘记
作者:统筹本报记者 吴娟 发布时间:2014-11-12 来源:中山日报

 

    华侨,是一群游走在他国的中华魂,他们或者是一个移动的海洋基因,带着一枚长满海苔的怀表,弹着一把蔡琰弹过的古琴;他们的生活或者比烟花绚丽,或者被悄然遗忘;他们也许是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也许是支持孙中山革命的哥哥孙眉。昨日,他们在中山相聚,一群孤独的梦游者有了梦的言说之地,他(她)们互相取暖,驱除寒意,不再孤独,其实他们从未被遗弃,也从未被忘记。

  ●薛忆沩:《遗弃》从来没被遗弃过
  优秀作品奖:长篇小说《遗弃》
  
颁奖辞
  这是一部以当下题材为背景的作品,作者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纳入哲学思辨的范畴,它呈现的是当代中国出现的特殊的个体状况;个体的精神痛苦、个人的生命焦虑、个人与社会和历史的抵牾以及个人对荒谬的反抗等。小说充满了思辨力度、先锋姿态以及边缘意识,不仅展示了作家本人将“数学的精确和浓密的诗意融为一体”的独特风格,也再现了严肃文学的分量和魅力。
  专访
  薛忆沩在加拿大生活了10多年了,他现在专职写作了,他说自己从10到50岁都在朝一个方向走,他爱的是纯文学路。《遗弃》最初出版于1989年,那时他刚好25岁。《遗弃》后来被再版了两次,“时间会去证明你的作品好坏,现在看来《遗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他说。
  1989年薛忆沩当时已经辞职,全职在家,刚刚开始他第一轮狂热的写作。小说的主人公叫图林是一名生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年轻人,一名无所事事、突然陷入“存在”危机的公务员。图林与薛忆沩本人的密切关系在这本小说的日记体形式中可窥一斑。和他一样,图林也选择了主动辞职作为“遗弃”世界的第一步。《遗弃》被认为提供了一个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生活的样本,它还是少有的严肃探讨个人存在意义的小说。“世界正在遗弃我,而我也试图遗弃世界。”这就是他要表达的主题。
  最新版本的《遗弃》可以说是对1989年的《遗弃》的重述,他比较了两个版本的,那是一个50岁的人对于25岁的一次致敬,他说那本《遗弃》的长处是它充满青春活力的情绪,它对压制的叛逆态度和它对个人精神痛苦的同情。而现在的这本《遗弃》已经是“自觉”的作品。它是经过四分之一个世纪的苦修之后获得的结果,语言渐渐呈现出来了比较丰富的层次和比较流畅的线条,饱满又懂得分寸。
  记者杨彦华

  ●王宝国:李林背后是华侨群体可贵的精神品质
  优秀作品奖:长篇纪实文学《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传》
  
颁奖辞
  巾帼英雄,民族传奇。作家以清丽、绵密的叙事风格,生动地再现了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与同胞们一起抵御外辱的跌宕、激越的斗争故事。书写人性光辉,振奋民族精神。
  专访
  在山西朔州雁北,李林的事迹可谓家喻户晓。李林出生于福建,并在幼时侨居印尼多年,后来她回国在厦门、杭州、上海、北平求学。1936年,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李林于年底奔赴太原,参加抗战。1940年,为掩护队伍突围,她不顾怀有3个月的身孕,率骑兵连勇猛冲杀,被日伪军包围后,她用最后一发子弹射向了自己,壮烈殉国,年仅25岁。
  王宝国说,自己研究李林多年,已经出版过六本专著,其中有三本是传记。相比于以往的两本传记,在此次获奖的新传记《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传》中,出现了几大显著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王宝国在书名中加入了 “华侨”二字,虽然是两个普通的字,却体现了王宝国对李林深入研究后以更加宽阔、客观的视角来纵观这位女英雄及华侨群体。“山西的华侨少,以前对华侨的世界不了解,在前期资料积累和研究的基础上,我觉得李林作为华侨,其精神品质来自于华侨文化的浸染,是民族精髓的一部分。”
  《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传》中,王宝国以李林、陈嘉庚两位华侨的抗战经历为两条线,一主一副,并行不悖,体现那个时代华侨对国内抗日战争的无私无畏、英勇奉献的可贵精神。王宝国说,李林与陈嘉庚唯一的交集是她在后者创办的集美学校读过书,当同处一个时代,他们的行为方式、抗战到底的决心都是一致的。
  王宝国表示,华侨很多有在海外生活的经历,老一代华侨的精神品质感染了他们,他们当时的视野要比国内人民更加开阔,抗御外辱的决心也非常坚定。抗日战争的华侨不仅给国内募集了大量的资金,而且亲赴前线,给国内人民极大的精神鼓舞。华侨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代表,希望更多人通过这本书了解历史,走近英雄,看到在当时复杂的抗战环境下,以李林为代表的优秀华侨群体可贵的人生抉择和无私无畏的爱国情怀。 本报记者黄启艳


  ●夏曼·蓝波安:我是一个移动的海洋基因
  优秀作品奖:中篇小说《天空的眼睛》
  颁奖辞
  这是一部关于海洋、人文、宗教思辨的小说,以大鱼的视角探触死亡与爱,描述海洋环境的变化、传统文化的式微,道出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概念,充满创意与诗意,寓意深远。作品颇具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专访
  来自宝岛台湾达悟族,夏曼·蓝波安是第一次走进华侨华人文学奖。夏曼说,书名《天空的眼睛》在达悟族语里所指的就是“星星”,这是一则来自于自己的故事,他只是以一条鱼的角度拉开故事序幕,描写一位达悟族外祖父母扶养一位原汉混血外孙,期盼他能自然融入达悟文化的真实故事。夏曼娓娓道出族人之间互相帮助的情谊、家人间的浓厚亲情,以及流落外乡的族人为下一代打拼牺牲,以致与原乡越发疏离的现实问题。他同时探讨族群文化差异,借由本书中的达悟外祖父母,处理在台湾猝死的长女后事,突显出达悟人、汉人,甚至基督教文明截然不同的生死观。
  他说,华语不是自己的母语,自己十多岁才学会写自己的汉姓。对于达悟族人来说,大海和沙滩就是他们的教室,自己的求学经历,事实上也是一种文化的撕裂的过程,他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最后完成学位,这是一个不断调试自己的过程。但最终,他回到了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民族有那么多的海洋故事,对于自己来说是不可切割的,为什么不写出来呢?”夏曼说。
  “我很高兴能把这本书带到中山,与全球华人一起分享。自己写的是海洋、鱼类的,这对于大陆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领域,这也基本算是海洋文学小说的第一部。这样的角度,在华语文学数不清的作品中评上奖,这是一份殊荣。”夏曼说,自己曾经写过一本关于海洋鱼类的散文小说,1997年出版,在台湾近代文学中引发关注,被列为台湾的经典著作,当年获得台湾年度十大好书奖。他的努力从那时到现在,海洋和鱼类都关于日常的随笔都陆续出版。对于我的文字和写作风格,在台湾还是很熟悉的,近几年来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为韩文和日文。
  “自从开始写作以来,我就把自己当作是移动的海洋基因。”夏曼说,他的成长过程也就像大海里的波浪,有起有落。但在达悟的观念之中,海洋没有疆界,是整个宇宙概念的起源,而海里的鱼又是达悟族生存的重要需求,因此海洋、鱼与达悟民族有很深的联系,他希望大陆的读者,也会与他的故事一起感动。 本报记者陈恒才

  ●孙必胜:中山是一个爱护华侨的城市
  优秀作品奖:长篇纪实文学《革命者孙眉》
  颁奖辞
  史海钩沉,英雄往事。作家以翔实而宝贵的资料,为我们展示了孙中山先生兄长孙眉先生在海外积极支持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慷慨悲歌,热情讴歌了为民族解放事业戮力同心的海外华侨的伟大民族精神。
  专访
  孙必胜告诉记者,写这部作品最初的出发点是让孙家的后人清楚了解孙家在革命时期的一些故事,尤其孙眉的故事。记者了解到,《革命者孙眉》这部作品,孙必胜前后筹划了7、8年,总共花了4年功夫收集、整理资料,为此还去过孙眉以前去过的包括夏威夷、马来西亚、湛江等地,实地感悟、开豁思路。终于,这本书在2011年11月正式出版。
  “由于孙家后代主要散布在海外,认识中文的不多,所以这本书我写完之后,还自己翻译成英文。”他笑称,由于早年在大陆、香港都读过书,他的中文水平较家族成员里来说很是难得。
  在这4年的资料收集过程中,孙必胜发现救国革命里面华侨参与度很高。“除了孙眉,还有很多华侨,不管是在世界哪个地方,在那个时候出钱出力,非常了不起。”因此,他认为应该有更多的人去做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孙中山说过,华侨是革命之母。在创作过程中,我深深体悟到这一点。”
  “中山是一个爱护华侨的城市。”孙必胜笑言,得到这个奖,让他感觉到中山人对华侨的重视和关爱。“去年,我到夏威夷和旧金山的孙家聚会给他们讲述写作的经过。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能够带动一些人为革命时期海外华侨这方面的研究出点力。”
  见习记者陈泳蓓

  ●山飒:中文版《裸琴》多了一层历史借鉴意义
  新作奖:长篇小说《裸琴》
  一把蔡琰弹过的古琴,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串联到一起。小说跨时空交错之界,将发生在刘裕皇妃与琴师沈风身上的故事相互穿插,构架宏大,故事跌宕起伏,人物情感、心理刻画细腻丰富,语言重意合、气韵和具象表现,呈现古典之美。
  专访
  作为久居法国的一名作家,山飒的《裸琴》最早是法语写成的,这次获奖的中文版本,亦是由她本人亲自进行了修葺,基本保持了原作的最佳韵味。然而对于两种不同语言版本的《裸琴》,山飒仍认为是有所区别的,至少在创作本意上,应该是有区别。
  此番获奖的《裸琴》中文版,侧重点却有所不同,尽管语言上仍尽可能地保留了音乐般畅顺的节奏感,但在内容上同更多已是附着在国内读者对中国文化有更多理解的基础上。山飒说《裸琴》中文版中选取了南北朝这一个中国历史上较为冷门的时段,因为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期间各种民族文化并起交融,是中国文化几度活跃的一段时期,文化的剧烈碰撞下,产生许多灿烂文化。小说描述的这一场景,正好与当前中国快速发展,与国际广泛交流,文化再度活跃融合的现状相互吻合。某种意义上而言,《裸琴》在国内读者看来,更多了一层历史借鉴意义,如何在经济发展情况下保护好我们的文化景观、保持文化发展的生命力,或许这也从国内读者读《裸琴》的一个角度。
  本报记者梁东麒

  ●谢凌洁:这个奖,让一群孤独的梦游者相聚
  新作奖:中篇小说《一枚长满海苔的怀表》
  颁奖辞
  中篇小说《一枚长满海苔的怀表》致力于西方文化心理的开掘,在战争、信仰、死亡、爱情等多重视阈中,展开对人性的多向度揭示。小说工于词句,叙述克制,情节引人入胜。所充溢的异域海洋文化气息,回望和打捞历史的视角,以及对二战幸存老兵回归日常后的精神残缺和救赎冲动的检视,充分展露出作者以一个反思者的身份,打量那种基于战争的精神创伤和诡异人性,完成试图还原历史真相的审美。
  专访
  将谢凌洁放到当下中国小说格局中,可以看出她有一个不可代替的特点,这就是其独特的小说题材。其独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展示北海越南侨民的生活;二是展示北部湾渔民生活;三是展示女性与爱情婚姻相关的人生悲剧,这个虽然是文学中常见的题材,但谢凌洁的表现却有其独到之处。谢凌洁告诉记者,为了《一枚长满海苔的怀表》这部作品,当时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包括国内与海外的联系、建筑风格、人文风情等,再把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融和为言语,诉说成故事。
  谢凌洁说,海外华人所处的环境比国内的人要孤独寂寞得多,因为失去了惯有的语境,创作显得比较纯粹。“作品就是潜在的一个自己,隐形的自己。因为孤独,因为对一个东西要表达,一直持续对自己对话。”她认为很多海外华人受语境、人文环境的影响之后,经过好些年的沉淀,寻找出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因此才有独特的写作风格。
  见习记者陈泳蓓

  ●张冲:主人公用二十天时间向世界告别
  新作奖:中篇小说《她比烟花绚丽》
  颁奖辞
  文本塑造了一位谈吐优雅、气质非凡的乡间老人,她的人生遭际前后反差巨大,却在简朴、贫困的生活中觅得淡然心态,给人以诸多启迪。笔触细致入微,人物对话绘声绘色,通过对话揭示人物复杂、微妙、多层次的内心世界。作品通篇弥漫着一种恬静、淡雅的意蕴美。
   专访
  “最初我是想写一个雪夜的故事,东北有一句俗话叫‘三穷三富过一生’,我想写一个人的一生,想了很久以后,我就想写一个老太太在离世前二十天的故事,老太太用故事给孙子讲述人生。”张冲这样介绍她的获奖作品。
  老太太是这个小说的核心人物,70岁知天命,她的身世就是地主,有过曾经的繁华,去过哈尔滨,在漫长的人生中有过很多不幸,但她是积极宽容的。她在生命的最后二十天与孙子进行了对话,是想告诉他人如何活得好。文本里塑造了一位谈吐优雅、气质非凡的乡间老人,她的人生遭际前后反差巨大,却在简朴、贫困的生活中觅得淡然心态,给人以诸多启迪。笔触细致入微,人物对话绘声绘色,通过对话揭示人物复杂、微妙、多层次的内心世界。作品通篇弥漫着一种恬静、淡雅的意蕴美。
  张冲在生活中是一个认真教书的老师,创作诗歌、小说与电影剧本,撰写若干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1977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研究》,《电影文化研究》即将出版。写作已经10多年了,她写了《是不是日瓦格医生》、《夏天的疼痛》、《东方的微笑》等五部长篇小说。在她看来,中国作家要写出好的作品必须更多地深入系统地地去读一些西方哲学、美学书。
  记者杨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