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4月23日 星期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建设动态信息 >> 正文
“中山杯”会变得越来越包容
嘉宾们祝愿华侨华人文学奖“长青”,建议与外交和文化结合加强主题策划
作者:统筹/记者陈恒才文字/记者杨彦华冷启迪陈恒才图/记者余兆宇付希华夏升权 发布时间:2014-11-12 来源:中山日报

    “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受到国内文学界的普遍关注。昨日,参加第三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的嘉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希望“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能够长期办下去,并建议与外交和文化相结合强化战略主题策划,办成在华语界更有影响力、更有特色的文学奖项。

  ●谈作品:《大河尽头》与《阵痛》平分秋色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原《中国作家》主编艾克拜尔·米吉提,作为本届评委会副主任和主办方代表,谈本届大赛时认为,这一届作品质量高于上一届,这说明这个大赛在海内外有了一定影响,参赛的人员和作品都明显增多,特别是在质量方面有了很大提升,获奖的9部作品是从几百部作品里脱颖而出的。
  今年的30万大奖,产生了“双黄蛋”,这也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在谈到两部获大奖的作品时,艾克拜尔·米吉提说,当时评委会都觉得放弃其中任何一部大奖都是遗憾的,再三权衡,就让《大河尽头》与《阵痛》同时获大奖。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兼省作协主席蒋述卓在谈到两部获大奖的作品时也认为,李永平《大河尽头》极富想象力,很有文化寻根的意识,塑造人物生动,语言表达老道,可以说获得大奖实至名归。而张翎的 《阵痛》延续了她一贯细腻的风格,“人物描写很精到,感情细微而有张力,人物的命运复杂纠葛,对读者很有感染力,这些作品获奖是大家的共识,可以说难分伯仲”。

  ●谈思潮:多样化华侨文学表达填补了空白
  华侨华人的文学形态上的话语创作虽然已经上百年,但这一文学领域受到关注,也不过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蒋述卓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表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新移民,不同于第一代、第二代华侨,他们许多都是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在国内受过很好的教育,然后到国外再接受不同文化的冲击,他们有创作的功力和激情,所以创作的作品影响力更大了,例如严歌苓、张翎、虹影等,都已在华语写作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除此之外,他们从最初离散的情怀、被放逐的意识,逐渐转向对历史的沉思、对现实的追问。
  《中国作家》主编王山也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民族得以延续的血脉,相比于生物学种族的基因,文化的基因更为重要,文化的基因决定了人的心向所处。在当今这个时代,华语写作中呈现的角度和面更加丰富,表达也更加多元化。
  实际上,在此次华侨华人文学奖中,华侨文学多元性的表达尤为突出。王山认为,虽然随着汉语作为母语,在华侨第三代、四代中的影响力在减退,但并不妨碍它在“碰撞中发展”,他认为,汉语会与不同的语言文化激荡碰撞,从而获得新的生命能量,而这种生命能量将在更多第三代、第四代华侨文学中体现出来。
  蒋述卓也认为,在新的世纪,海外华文作家的创作会更加多元丰富,但是国内作家的创作也更丰富,他们也会把视角投向国外,在新的开阔背景下,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像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就是对大家是鼓舞,国内的许多作家如格非、余华、李锐、阿来都是很有实力的,大陆、港澳台、海外华侨文学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的整体,他们让华语文化圈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也把读者的视角延伸到全世界。”

  ●谈文学奖:希望中山一直将这个奖项办下去
  艾克拜尔·米吉提在谈到 “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的未来时,他认为,这个奖项会变得越来越宽容。
  大赛办了三届,从第一届针对华侨文学的作品,到第二届华侨华人的作品,第三届已经是全球华侨华人的作品,征集范围已扩大了很多。
  他甚至提出了这样的构想,将来也让外国人的中文写作参与到赛事里来。目前,外国人用中文写作的不多,当有一天外国人对中国从贸易需求转变为社会和文化需求时,就会有外国人用中文来写作。他认为,将来可以把这部分人出纳入到赛事里去。当然,可能需要一点点耐心,但会有这么一天到来的。
  作为主办方,《中国作家》已和中山合作举办了两届,很好地宣传了中山,可以说,现在这个文学奖成了中山的文化名牌。艾克拜尔·米吉提希望和中山一直合作下去。
  《中国作家》和很多地方进行了合作,中山的最具特色,在海内外华人世界里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经历了三届,有了经验,继续做下去,将它打造成一张闪亮的品牌。而他对《中国作家》也是自信的,《中国作家》一年要发表1580 万字的作品,在中国的文学杂志里有不可替代性,它是全球华人文学爱好者的园地。
  与外交和文化结合加强主题策划
  从2009年开始,中山设立华侨文学奖,从第二届开始更名为华侨华人文学奖,至今这一被称之为 “填补了华语文学空白的”文学奖项,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高洪波一直都非常关注。他昨日表示,华侨华人文学奖,以文学的形式,将很多散居在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在孙中山先生名义的号召下聚集在一起,已经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在这个过程中,中山人以一种文化自觉,付出了很大的辛劳,但这一奖项的举办是非常有意义的。
  高洪波建议,要进一步提升华侨华人文学奖的影响力,拓展该奖项的文化内涵,中山未来在举办这一奖项时,可以更注重战略策划。他表示,华侨华人文学奖设立的初衷,就是关注华侨华人的世界,他们在海外的生存状态,并通过文学的形式,来团结,凝聚华侨华人的精神和力量。要真正达到这样的目的,华侨华人文学奖完全可以结合国家的外交和“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和相关政策,制定一个长远的规划。
  “打个比方,今年是莫斯科红场阅兵70周年,是否可以集中反法西斯的主题,结合中俄外交与文化交流,以俄罗斯华侨华人为核心圈,有针对性的征稿并评奖。”高洪波说,这种战略策划可以以一个大洲或者一个大洲的华侨华人居多的国家为核心圈,“逐个击破”,让华侨华人文学奖更有特色,同样也进一步让华侨华人文学奖,在当地的华侨华人圈中,形成影响力。
  对于华侨文学奖的推广,高洪波还表示,中山还要重视对获奖作品的推介和宣传。“任何一个文学奖项,其作用在于,一方面能激励作者更有信心的创作,另一个作用则是一种文化的传播,一种价值的导向。”高洪波说,评奖的目的最终不是为了发一个奖,而是要将获奖优秀作品,更广泛的传播到读者之中去。
  高洪波认为,“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已经举办了三届,中山在对这三届文学奖的成果进行回顾,或者经验进行总结的时候,也可以对这些获奖作品进行一次整理,并寻求相应的渠道进行推介,让这一奖项的影响力,转化为实际的文化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也会逐渐转化成为“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的影响力,并最终形成中山城市的文化凝聚力。
  高洪波也表示,中央文艺座谈会之后,当前的文学创作进入了新的活跃期,这也是文学创作者的机遇,这也会影响到整个华语文学的格局。而就在刚刚举行的APEC会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中国赴美商业旅游签证将延长至十年,学生签证延长至五年,这一政策或将进一步预热中国赴美留学热,并可以预见其他国家可能也会跟进类似的政策,华侨华人文学,在海外将有更多的受众群体,这也将助推未来华侨华人文学,涌现更多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