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建设动态信息 >> 正文
珠江纵队老战士冯永讲述当年抗日“威水史”——
“我缴获过鬼子一支精良的马枪”
作者:策划、统筹:黄春华查九星麦倩芳采访整理:林伟桦梁淑云 发布时间:2015-03-31 来源:中山商报

 

【人物档案】
  冯永,1923年1月出生于中山翠微 (现属珠海),1944年5月参加革命,1956年12月入党。抗战时期,先后在中山抗日义勇大队白马中队、珠江纵队第一支队民族队服役,1948年至1949年在翠微做党的交通联络工作。解放后,历任中山县农村部主要干事、副部长,坦洲公社党委书记,中山外贸局局长、水上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县农办、农村部副主任、副部长、部长,中山市人大常委等职。1986年离休。
  
  启事
  9月3日,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缅怀抗战英雄,全方位展现中山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可歌可泣的历史,本报联合市委党史研究室,从3月至9月,每周推出缅怀抗战历史系列报道"致敬!峥嵘岁月"。敬请关注。

2014年9月2日,冯永在古氏宗祠内讲述珠江纵队的历史。简建文摄
1937年初成立的中共中山县工作委员会旧址。(资料图片)

【前言】
勿忘历史
  小时候最喜欢看电影。那时还是露天电影院。放映前,全家都会搬着凳子去占座。但是大人们都不喜欢和我坐在一起,因为在银幕中每看到一个新出场的人,我总要问:“这个是好人,还是坏人?”一场电影下来,至少要问几十次。渐渐长大了,虽然不再问这个问题了,但每次银幕上一出现身穿日本军装或者留着“仁丹胡”的人,我脑海中第一个意识就是:这是个坏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70多年前的那段屈辱史越来越了解,对日本军国主义当年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倍感愤懑。近几年以来,在新闻报端上,又屡见日本政客们百般狡辩,极力想否定那段侵略史,便对这个邻近民族中的那些跳梁小丑更觉憎恶。
  来到中山后,对中山在民国时期的“威水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五桂山里成立了抗日的珠江纵队,该队以五桂山为根据地,成为南粤敌后抗日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与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等兄弟部队并肩战斗,消灭了大量日伪军,先后在中山、顺德、番禺、南海、三水等8个县的部分地区,建立了拥有40万人、近1000平方公里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抗日基地及近100万人、3000平方公里的抗日游击区,有力地牵制了日伪军数以万计的兵力,成为珠江三角洲敌后战场的一面旗帜,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我们希望通过记者的笔墨,来重新挖掘、整理这段属于中山荣耀的历史,让后人们都能牢记,勿忘历史。

  瞒着家人参加游击队
  我出生在中山县翠微,现在已属珠海。家里有父母亲和4个弟弟,以耕田为生,主要劳动力是我和母亲,父亲干不了农活,负责家里的事务。我的青年时代恰逢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1938年10月,日军从大亚湾登陆,攻入广州,随后顺德、中山相继沦陷。
  日军入侵后,在三灶建了飞机场。我每天看见两、三趟飞机从那里起飞,往广州、顺德、石岐以及前山周边一带实施轰炸。我记得有一种双翼飞机,很远就能听到低沉的“轰轰轰”的声音,经常低空飞行,然后俯冲、轰炸、拉升,偌大的太阳旗随机飞过,十分刺眼。鬼子残暴屠杀我们同胞的行径,引起老百姓强烈的愤怒。
  当时家乡有一个地下党员,经常引导我们。而我们平时一有余钱,也会捐出来,买米煮粥,周济穷人。但那时还受“好仔不当兵”的封建思想影响,没想过拿起枪跟鬼子拼命。后来听说,珠海凤凰山区有一支部队专门劫富济贫打鬼子。那时还不懂得是共产党领导的。大家商量后决定:先进去两人,试探情况,再作打算。4、5天后,有邻居进山砍柴见到我,回家告诉我父母:“你儿子好像扛着枪在山区的山顶站岗呢。”家人才知道我参加了游击队。
  就这样,我参加了抗日打鬼子的队伍,那年是1944年5月。


  爆破战令敌闻风丧胆
  1945年1月15日,珠江纵队成立,义勇大队改编为第一支队,我编入第一支队民族队。这是一支主力部队,既是警卫中队,负责防守司令部,又是出击时的先锋。共有3个小队,配备7挺机枪,枪械比其他中队优良,打鬼子时又缴获了10支盖背勾(一种枪),专门成立了使用这种武器的一个班,另外还有手枪组。
  初到部队,我首先感受的是部队生活的艰苦、战士的英勇以及老百姓的拥护。吃不饱,没有油水下肚,有时打仗只能带着炒米充饥;穿不好,只有一两件衣服,都是从家里自带,夏天打仗经常转移,容易出汗,浑身长虱子。我的手指有时长疮化脓,连枪的扳机都扣不了。寒冬腊月时,没有棉被,就用禾杆稻草铺地,上面垫一张毡,在老百姓给我们腾出的祠堂庙宇打地铺。我们没有兵工厂,没有后勤部,没有弹药库,装备很落后,但部队洋溢着浓郁的革命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
  没有物资,我们就靠打鬼子和伪军来补充,我曾经缴获过鬼子一支精良的马枪及60多发子弹。武器装备差,作战时就采取夜战、麻雀战、迂回战、爆破战。特别是爆破战,敌人最为害怕,是珠纵参谋长周伯明从东纵带来的技术。爆破物有两种,一种是较小的饼干罐,另一种是较大的火水罐。火水罐的威力最大,可装30斤炸药,一半是炸药,一半是废犁铁,足以炸毁整座碉楼。我们勇敢作战,屡战屡胜。


  白石防御战灭寇13人
  我们与鬼子作战多次,最激烈的应该是1945年2月三乡白石碉楼一仗,史称“白石防御战”。当时,司令部安排周伯明和欧初带领我们中队以及一些新兵共180多人,攻打驻扎在神湾的海防军(日伪军)。攻打后部队回撤时,已近天黑。三乡的白石村有一条“红色通道”,可以通往竹溪,再转南坑尾,到五桂山,我们选择了这条通道撤回五桂山。白石村是华侨村,有碉楼17座,均非常坚固。因天色已晚,部队决定在此暂时驻扎休整。各小队分驻各个碉楼,碉楼间相隔几十米。
  将近天亮,我们一支7、8人的巡哨队在村边公路上巡哨时遭遇鬼子,牺牲了2人。听到枪声,“神枪手”周伯明立即从碉楼住处往下射击,连开两枪,干掉了2个鬼子,防御战就此爆发。鬼子在白石对面的“三家村”布置3门钢炮,在村口“西山寺”布置7挺机枪。先轰一轮钢炮,打得碉楼一个个洞,但没有塌。等到鬼子一轮炮轰后,战斗经验丰富的周伯明知道敌人已没有炮弹,才指挥部队进行反击。战斗由天亮一直打到下午3点多钟,我们连续打退了鬼子12次左右的冲锋。这次战斗,我们击毙鬼子13人,打伤伪军三四十人,我们也牺牲了十几人。


  夜袭古宥卡以少战多
  1945年初,国民党“大天二”肖天祥和伪联防队梁友胜勾结日寇江防军,在中山深湾古宥涌口左岸设的一座碉楼驻扎重兵,利用该地水域交通地理优势,设立关卡————古宥卡,勒收田赋、行水,搜刮民脂民膏。
  3月28日,我们接受了上级夜袭古宥卡的战斗任务。13名战士配备轻机枪一挺,待命出发。当天下午,晚饭后急行军,从五桂山石窝口出发。晚上9时过后,我们沿着山边的羊肠小道,经白石村横过公路到三溪村集合。我班担负主攻,其余各班组指定警戒、堵截等任务。部署战斗后,我班由一位农民带路,行至涌边,乘坐一只已准备好的九通艇,沿麻子涌划出涌口,越过藕围,艇靠围堤边,个个小心登上岸,站立围基上瞭 望。最后顺利到达古宥卡。
  到达古宥卡后,战士们蛇行前进,迫近敌营。机枪手温清华已架好机枪,装好弹药,选定射击目标,爆破人员也在待命。正在这时,炮楼上的轻重机枪、步枪、驳壳枪从碉楼上盲目射出。我马上从地面跃起,手执小勾枪,大喊一声:“冲呀!”就向碉楼冲去。这时,我方机枪哑了,敌人的火力却打得更猛,后面冲上来的廖顺和容华富相继牺牲了。此时,我方仅剩十一人,而敌方有四十多人,但我们以少战多,使敌人不敢冒犯,龟缩在炮楼内等待救兵。
  这次战斗,有效地配合了三溪、深湾、白石、敢头角等几场战斗,打击了日伪的嚣张气焰。

中山抗战遗址
中共中山县工作委员会
  中山县是中国共产党比较早开展活动的地区之一。1936年,中山的中共组织恢复发展。1937年初,中共中山县工作委员会在石岐成立,孙康担任书记,地点就在现在的市机关第一幼儿园内。现在的市人民医院也曾经是它的活动地,过去是中山县立第一小学。那时全县一共有30多名党员,6个党支部。
  1937年8月,中共中山县工作委员会撤销,中共中山县委员会成立,孙康任县委书记。抗战初期,县委机关的活动地点在位于石岐民生北路256号的太原第。在党的组织和领导下,中山话剧协会、石岐小学教师战时服务团、各区和乡的抗敌后援会、战时服务队、大刀队、自卫队、救护队等群众组织纷纷成立,以游行、演讲、演街头剧、出壁报的形式宣传抗日救国,支援前线官兵的抗战。1938年8月,县委还创办了机关刊物《别动队》,每半个月出版一期,向群众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发动群众共同抗日。《别动队》的油印室就位于石岐区何屋巷2号。
  1939年1月,中山县战时妇女协会(即县妇协)在石岐成立,由国民党县长张惠长的妻子薛锦迴任会长,实际工作还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团结更多的民众,发动广大妇女参加到抗日斗争的行列中来,1939年春,中共中山县委和县妇女协会举办了青年、妇女干部培训班,每期30人。
  在这个过程中,中山的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到1940年初,全县已经有7个区委、50多个支部、500多名党员。
  1943年12月,中共珠江特别委员会(简称"珠江特委")在石岐成立,是中山本部县委和三九区区委的直接领导机关。珠江特委机关设在石岐卖鸭街22号,还在沙溪设了两个工作站。由于坚持长期隐蔽斗争,地方党组织没有出现过大问题。


中山英雄谱

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中中别动队
  抗战时期,中山县的很多中学生都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影响。当时纪念中学(也就是现在的中山纪念中学)的学生黄木芬、陈纬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纪中的学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县立中学的阮洪川、杨栢昌、孙正川、郭静之等学生组织了一批同学,在石岐和附近地区演出抗日宣传剧。
  1938年春,县立中学参与演剧活动的同学们成立了中山县立中学学生别动队,简称为"中中别动队",队员们大多是华侨子弟,也有一些是学校的运动员,大多数人都自己准备了简单的武器。他们推举学校的体育主任孙紫萍为队长,体育老师黄森鸿为副队长。很快,中中别动队加入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改名为"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中中别动队",成为一支重要的学生抗日力量。
  1938年11月中旬,中共中山县委在太原第召开全县第一次武装工作会议,认真研究和分析了中山的抗战形势,认为在党的宣传下,中山人民的抗日情绪高涨,已经有了不少群众抗日团体,国民党方面也是倾向抗战的。于是他们决定在中山开展武装斗争,建立自己的部队,同时继续积极发动爱国人士和广大群众参与抗日。


中山抗战重要战役
两次横门保卫战
  1939年7月24日,数百日军在飞机和炮火掩护下,乘船向横门沿岸登陆,当日上午曾攻占了横门岛上的七坎、马鞍山、矮山及横门沿岸部分地域。中山抗日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战斗,至下午将敌击退。当时,中山县正处在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中。战斗一打响,驻横门前线之中山县守备总队第三大队所属的第七、八、九中队及中山县委、四区区委领导的武装集结队和四区部分乡警队、更夫队立即奔赴前线作战。中山县县长兼第六游击区司令、守备总队队长张惠长亲赴前线指挥。中共中山县委以县"抗先"名义,以县、区两级党组织的领导成员为骨干,组成横门前线指挥部,紧急动员全县各地1000多名"抗先"队员和战时妇协会员,编成宣传队、救护队、担架队、运输队、慰劳队等,开展紧张的支前工作。25日至30日,日军又向横门沿岸之猪乸 嘴、芙蓉山、玻璃围、仰天螺、穗生围、珊洲、黎村等地发动攻击或骚扰。守备总队和四区武装集结队、别动队在县"抗先"、战时妇协大力支援下,坚持战斗7天,把敌阻于第一道防线的横门口沿岸。是役,日军伤亡近百人,一只运输艇撤退时在玻璃围附近海面触雷沉没。中山县军民取得了第一次横门保卫战的胜利。
  同年9月7日至20日,日军3000人左右,乘登陆艇5艘、汽艇30余艘,在两架飞机配合下,再次进犯横门口之芙蓉山、玻璃山、白米山、大尖峰、东利涌、灰炉涌、珊洲等地。中山县军民齐心抗敌,苦战半月,横门保卫战再度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