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3月28日 星期四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评论 >> 正文
尚德的力量
发布时间:2014-05-30 来源:西区宣传办
    女子失足坠入岐江河,家住蓝波湾的退役武警章立纵身跃入水中相救。
    51岁的西区交警中队协警吴国彬,面对暴力抗法,为保护遇袭同事挺身而出。
    冒着被吊销驾照失业的风险,西区运通出租车司机谢全常毫不犹豫在义利之间作出抉择——连闯六个红灯,仅用四分钟将受伤路人送到医院抢救。
    遭遇坎坷人生,彩虹社区居民严丽文持之以恒做义工,积聚了笑对不幸的坚强力量。
只为兑现父亲的一个遗愿,孝老爱亲的沙朗社区居民何伟明,20多年不离不弃照顾眼盲腿瘸的哥哥,默默诠释着“孝悌”的真谛。
    78岁高龄的烟洲社区老党员姚立峰,牵头成立烟洲曲艺社,热衷于公益义演,把艺术修身立德的种子播撒到小区、学校、敬老院……
    一个个身边的好人层出不穷,印证了“西区精神”首倡“尚德”的强大力量。
    诚如西区党工委书记关瑞麟所言:“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孕育崇高的精神。”近几年,在我市首倡全民修身行动的伟大实践中,西区党工委率先在全市成立首支公务员志愿者(义工)服务总队,擎起了党员干部尚德养廉的大旗;百年书院烟洲书院融合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成为全市1100多所修身学堂的总堂;在机关倡导公仆文化,在社区倡导自治文化,在家庭倡导孝悌文化,在学校倡导求真文化,在企业倡导创新文化,在服务业倡导诚信文化,在新中山人倡导和合文化,不同领域的修身文化合奏成一首“尚德”大合唱……可以说,“尚德”正成为西区人的自觉修为,引领全区干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中乘风破浪、锐意进取。
“尚德”到底有着怎样的力量?笔者认为,于个人而言,它是一种内心的力量;于社会而言,它是一种政治的力量。
    “德”字在甲骨文里面分为两个部分:左边的“彳”和右边的眼睛的象形。“彳”表示行为、行动;眼睛的象形中上下两个直线,表示要“直视”。所以,“德”这个字的出现本身就说明中国远古的人们开始意识到了行为和思想必须要具备一种特殊的社会性属性:行正思直。只有光明磊落、公正正直,才能赢得人们的拥护。
    事实上,“德”是一个人了解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融入社会正义洪流并建构自己个人生活的保障。《周礼•地官》注里说:“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德是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管理自己的生活的内在观念,是一种自己内心的操守。世事衰变,但这样操守是不能改变的。具体地说,“德”要求一个人以“天地”为视野,建立其自己做事做人的基本准则,说白了,“德”就是一种来自天地正气的内心力量。
而在中国的传统中,“德”的力量不仅仅是自我的操守,更是一种社会政治的内在支持。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就是对“德”的社会政治功能的一种认可。只有通过与天地相配的“德”的确立,才能团结人,才能有人民来拥护,产生良好的政治。在孔子看来,一个国家的政治,必须通过“德”的准则作为最后的验证标准。如果一个人丧失了“德”这种内心的力量会最终陷入茫然失落,而一个社会一旦丧失了“德”这种政治力量,就会最终导致崩溃。
    可见,“德”是一种政治力量。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所谓“北辰”,乃指一种具有指引性的、恒定性的准则。当然,为政以德,不是今天很多人们简单理解的“领导有道德”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复杂的“政治文化工程”。“德政”是在大同社会的理想主义光辉照彻下实施的一系列社会工程。失去德,失去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公平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的政治,是没有吸引力,也最终没有生命力的。最高境界的“德政”,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施民以惠”,而是要在最根本的层面上将“以民为本”确立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社会政治准则。只要这个准则确立了,社会政治的魅力自然就具备了。
    “西区精神”始发点在“尚德”,落脚点在“至善”,说明该区不仅追求人的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更加追求人、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最高境界,这恰好印证了“为政以德”的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