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4月25日 星期四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评论 >> 正文
中山2.0改革须提升五种能力
发布时间:2014-06-16 来源:中山日报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头一年,被称作改革元年。相对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首轮改革,这轮改革又被称为 “2.0改革”。当前,全国各地正铆足劲、深化改革,力求掌握发展先机。中山天生具有改革的基因,创造近百项全国第一。处于2.0改革时代,在建设更加美丽中山的道路上,中山必须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以解决重大问题为导向,加强以下五种关键能力的建设。
  一是土地利用能力。
  土地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没有土地开发空间,新增产业项目和发展平台就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国际公认的土地开发强度警戒线临界值为30%。据有关报道,我市的土地开发强度早已超过30%,未来将达40%。而经济高度发达的香港只有20%左右,珠三角后起之秀惠州只有13% 左右。受到土地供应的刚性制约,我市可开发利用的建设规模非常之少,可以拿出连片千亩以上落地重点项目以及打造新的发展平台的土地更加屈指可数。同时,两翼、粤北山区等地也不转让土地指标,农保地划补的概率微乎其微。也就是说,中山依靠土地无序开发和大规模投入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见头。以土地利用效率为例,弹丸之地的香港 2013 创造了GDP2730亿美元,单位土地产值率是中山的13倍。退一步讲,假如开发强度达到深圳47%、东莞的43%,中山能否释放类似产能,轻易进入全省第二梯队?所以,要以集约集聚高效利用以及生态红线、耕地红线等刚性约束为原则,加快推动 “三规合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乃至“多规合一”(产业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做好“三旧”改造和闲置低效利用土地盘活文章,探索工业地产等发展,提高土地开发准入门槛、保重点任务能力以及评估调整再利用水平,增强土地开发利用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合规性。
  二是主动转型能力。
  转型升级事关前途命运,是全省的中心工作。当前,中山的劳动力红利正在消失、人才红利尚未形成,技术创新的基础薄弱、公共服务平台缺失,产品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总体偏低,消费拉动等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这些加快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必须通过主动转型加以解决。转型升级对中山来说,不应再简单视为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倒逼,而应该是“不待扬鞭自奋蹄”。深圳市2008年前早就部署转型升级,并成功经受住金融危机的冲击。认识到转型升级的极端重要性和严峻竞争态势,中山去年拿出了大涌镇红木家具和牛仔服装作为转型升级试点,不久前出台转型升级的全市性意见。《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者保罗·麦基里认为,制造业的数字化将带来新一轮的产业革命。要坚持调结构、转方式的发展主线不动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重点项目、重大平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化网络等改造灯饰、家电、红木等传统产业,着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文化内涵和品牌竞争力,推动产业环节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实现产业价值链整体攀升和中山制造向中山创造转变,走出一条珠江西岸特色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三是政府创制能力。
  狭义上的创制,指的是政府创造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制度规范和管理模式。政府创制能力是一座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早些年,中山大胆闯大胆试,全国首创网上审批制、流动人口积分制等,引来络绎不绝的取经者。客观地说,这份“敢为天下先”的制度改革精神和勇气,近年来有所弱化。相反,周边城市诸如东莞、佛山等却异军突起,在投资审批制度、“三单”(负面清单、准许清单、监管清单)管理、农村政经分离等方面改革捷足先登、先人一步。最近中山搞的投资体制、集中审批等改革就是向他们学习的。如果将镜头拉长来看,国家领导人到中山的视察也是集中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那时候中山在农村土地承包、外资引进合作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今天连我们引以为豪的积分制,也有被广州2.0版积分制(技能人才直接入户等)赶超之势。不破不立,不立不破。据报道,市领导近来反复强调为何一些改革出现在别的城市,甚至我们学习别人却依然遭遇众多阻挠?或许,这动了人家的奶酪。一些领导干部 “小富则安”,将手中权力看得太重,总盘算着心中的“小九九”,又或者瞻前顾后,不敢不愿碰触别人利益,还有些叶公好龙,口是心非,到了关键时候就掉链子。加强政府创制能力建设,最关键的是建立一整套改革诱导激励机制,让真正利于改革、从事改革的人受到重用、受到尊重,使改革的预期收益大于成本。可喜的是,市委常委全体同志十项承诺等释放这一积极信号。
  四是统筹协作能力。
  中山是不设县、不建制区、市直管镇(区)的地级市,具有行政层级少的扁平化管理优势,注重市权下放、发挥镇区能动性,带来了镇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涌现一些诸如小榄镇的“明星镇区”。但同时,我们发现中山只占全省1%的土地面积,却切割成24 个镇区,延伸出严重的“诸侯经济”。再加上部分领域权力的过度下放,带来了发展规划混乱、主城区首位度不足、部分镇区土地过度开发、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均衡、产业联盟协作乏力、经济社会发展“马太效应”等一系列问题。以中山一直强调的“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迈进为例,尽管专业镇及产业集群早已实现从“一镇一品”向“一镇多品”、“多镇一品”等格局转变,但是各有关镇区却依然停留在基于行政区划的经济发展老路上,未能有效整合市内资源、抱团发展,甚至出现“内耗”、用经济协作区争夺土地规模等问题。近期,中山正在推行的统筹高中教育、中职教育,统筹使用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市城市总规刚性约束等一系列改革,将部分权力收缩到市里,就是要扭转镇区各自为政、统筹缺失、“无序发展”的不利局面。除了镇区间的协作,还需要突破各部门之间利益藩篱。譬如,优化空气质量、建设更加美丽中山,就需要在环保部门污染物排放、住建部门扬尘管控、发改部门能源分布、交通部门低碳出行等方面协同推进。
  五是城市治理能力。
  城市治理能力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必须加快从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实现城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前一段时间,中山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雨侵袭,城区多处地段水浸严重,城市内涝问题再次受到社会关注。一篇《为何暴雨骤降后才启动泵站》的记者调查报道,揭露了有关部门的管理混乱和严重缺位,也凸显了城市治理能力的不足。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应该更好地发挥规划、服务、调控、监管等“有形之手”作用,进一步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加快编制实施权力清单制度,培育和发展3A 级以上的社会组织,推行公共事业企业化管理,努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效率最高、监管最严的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中山市特别是翠亨新区,要学习借鉴新加坡城市建设经验,在明确城市功能定位的前提下,制定管30 年以上的战略规划和城市布局,统筹地面功能与地下功能,再做如主题公园等特色规划,并强力实施。要更加注重人才在城市治理中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完善各项政策和活动载体,走出去招才引智、请进来干事创业。要坚持走群众路线,用好中山各类如全民修身等“全民”字号品牌,积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推进新老中山人融合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凝聚新一轮改革建设的共识和行动。□荣光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