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4月27日 星期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评论 >> 正文
媒体可为公益组织“喂料”
作者:李玮玮 发布时间:2014-07-27 来源:中山商报
    中山是一个慈善和公益文化深厚的城市,如举行了二十多年的“慈善万人行”,以及如今遍地开花的公益组织。而这正是本报《公益周刊》创刊的土壤。然而,中山的公益组织与北京、上海、广州的公益组织相比,仍面临规模较小、能力较弱、影响面较窄的发展现状。
  作为中山第一家与公益理念结合推出的《公益周刊》,我们除了通过采访呈现公益事件、公益动态外,还能做些什么?国内的公益界到了怎样的发展阶段,有怎样的发展新趋势?带着“取经”的迫切心态,我作为《公益周刊》的代表,前往参加于7月10日—11日在上海举办的 “映绿十周年庆暨公益支持机构发展论坛”。
  这两日的会议可以用 “信息轰炸”来形容,尽管写过不少有关公益活动和公益组织的稿件,但在这短短两天时间里,不仅接触了大量的公益新名词、新动态,还认识了不少公益界“大佬”。两日的会议安排得满满当当,8个分论坛和四个主题演讲,由于分身无术,只能选择性参加,连午饭时间也压缩到不到一小时。短暂的课余时间,大家在互换名片。
  在这里,我学到的第一个新词是“公益支持机构”,我觉得,作为媒体,作为《公益周刊》,这就是我们将来要做的事情。
  什么叫公益支持机构?举例来说,映绿、恩派、南都公益基金、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各种公益研究院、公益媒体等,都可以统称为公益支持机构,简言之,便是“为NGO提供服务的NGO或组织”,具体来说,可以为公益机构提供智力、资金、人才培养、发展规划、包装设计、公益推广、技术开发、法律金融服务等多元支持和发展的配套机构。
  如映绿董事长庄爱玲所说:“扶持好一个公益支持机构,那么将有更多的公益组织受益。”在社会组织登记放开之后,国内的公益组织开始“野蛮生长”,但并非每个公益组织都能发展壮大,在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中,有些草根组织可能会消失。仅凭一份热爱公益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当下,公益事业要得到良性发展,迫切需要提升专业能力,而这通过摸索学习,是有点时不我待了。
  如何缩短与国际公益组织发展的差距,如何通过规范财务报表积累社会大众对公益事业的信心,如何建立更长远的公益战略规划?如何扩大自身组织的公益传播效果?如何获得资金、人力支持?
  公益支持机构的作用便是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让公益组织找到可提高能力的途径,只有这样国内公益行业才能逐渐形成完善的生态链,在这个生态链中,有政府、社区、企业、市民,有公益支持机构,也有公益组织本身,只有相互配合、共同提高,公益事业才能得到良性和长足发展。
  而我们的《公益周刊》便是要成为中山本土公益支持 机构之一,我们愿为繁荣中山的公益生态链培土浇水,愿意为中山的公益组织的“转型升级”发挥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