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四楼高的宿舍,82岁的林文彬走走停停,每挪动几步,他的手就会搭到扶梯一下,吃力地喘气。一晃,他在中山义务教学已历22年。60岁从美国的学校退休后,他每年自费回到中山教授《西方会计》。
“会教到自己走不动为止。”22年过去了,当年的一句口头承诺,因久久不能平复的喘气声,不得不划上句号。今年春天,两鬓花白的老人在道别时说道:“任何一本好书,到最后一章都会代表结束。”
22年,任教的学院从500人发展到13000人,林文彬送走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校园稀疏的树丛变成浓密的绿阴,林文彬地道的美式英语开始夹杂粤语,甚至普通话。
“22年义务教学,他每天做着平常的事情,过着平凡的生活,但他感动着我们。”认识林文彬的朋友、学生异口同声地说。
离开中山的讲台后,林文彬恢复了在美国的生活。近日,通过电子邮件,记者和远在美国的林教授取得联系,再次聊起22年教学的点点滴滴。
无需签合同的约定
1935年,5岁大的林文彬取得了美国身份,便离开南朗镇,跋山涉水到美国和父母兄弟姐妹团聚。
到美国后,林文彬生活在华人圈子,但一直没有回国,他对中国的了解,仅限于父母之间的对话。直到1979年,49岁的他跟父母回南朗寻根,家乡轮廓才开始变得清晰。在一次恳亲大会中,一位祖籍沙溪镇的华侨资助中国学生到美国读书的事,让在美国加州新中国教育基金会担任职务的林文彬有了触动,他于是为基金会引进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
两三届的学生被送出去了,但曾经远渡重洋的10多个学生却选择留在国外生活。 “不是说好了,待学业完成后会回国支持家乡的发展吗?!”留学生的决定让年过半百的林文彬百感交集。1989年,即将退休的林文彬返乡并出席中山学院举行的“旅日华侨吴桂显先生捐建教学楼、实验楼和图书馆三项工程落成典礼”时,口头向学院提出:1990年退休后,每年春节过后回中山学院义务教授《西方会计》约6周,交通费、生活费全部自理。那一年,是林文彬在美国加州著名的洛斯加图高中任教的第32年,也是最后一年。
■对话:
《中山商报》:回中山义务教学只是一个口头承诺,什么原因使您遵守并践行此承诺22年?
林文彬:在商业来往中,签订合同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对家人和朋友来说,具有个人生命意义的承诺同样重要。资金宽裕的美籍华人,会在财务上支持祖国,而我只能给出我的时间和教育技能。
《中山商报》:有人说过您很傻吗?家人如何看待您的义教行为?
林文彬:在美国,很多朋友认为我回中山教学,可以充实时间、舒展才能。我个人也很享受这一来一回的旅程。感谢在美国有一个理解我的家庭,这是支持一名志愿者开展中国旅程的基础。
为学生打开一扇门
30多岁的谭文辉当年作为中文系学生,于1990年选修了林文彬的《西方会计》,成为了林氏教育的首批学生。有美国华裔回来教学,大家都觉得很新鲜;老师讲的很多东西,谭文辉并不能完全听懂,但老师带来地道的美式英语环境,让谭文辉印象深刻。
2010级金融班的30多名同学是林氏教学的最后一届学生。活跃的课堂氛围,开放的教学方式,互动的课后交流,让他们很享受林文彬的《西方会计》。学生刘佳健回忆说,为更好地引导学生入门,林文彬的第一节课用资产与债务的对比,教女同学们如何辨别有钱的男孩子。男孩子a拥有一辆价值10万元的汽车,但他负债3万元。男孩子b拥有一辆价值8万元的汽车,但他无债务。通过对比,林文斌告诉同学们,男孩子b是有钱的。
■对话:
《中山商报》:中美教学之间存在差异,教学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林文彬:当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执教,我并不了解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国学生有限的英语能力阻碍了他们的学习和提问,在一开始,我只能主动接近他们,努力去打破彼此的障碍,鼓励他们大胆地和我沟通。为了更好地了解我的中国学生,课后我会和他们到当地的餐馆用餐或是玩美国牌类游戏联系英语。
《中山商报》:22年了,您感觉这里的学校和学生有什么变化吗?想和中山的孩子们说些什么?
林文彬:随着来往增多,我对中国的教育也越来越了解。我曾经教过一个超过百名学生的班级,后来我发现在学生人数不超过三十人的班级中,教学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因为它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并与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一直以来,我尝试教育中国学生接受不同的东西和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我为他们打开一扇门,希望有一天我的教学会给他们的生活带去变化。
结识朋友是美好经历
今年3月,林文彬最后一次回中山教学。30多岁的何海地专程到香港机场迎接。“你是我的中国儿子。”——这是林文彬常对何海地说的一句话。
被何海地接回中山那天,林文彬让他和丹蕾抓紧时间到福满楼酒家预订餐桌吃饭。原来,每年三八节,他会邀请部分学生、朋友聚餐。10多年前,他邀请的朋友坐满了一张大桌子;1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亲朋好友坐满了六七张桌子,而林文彬依然谈笑风生。
■对话:
《中山商报》:到中山义教,您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
林文彬:不管哪个年龄段,结识朋友和享受美食都是一个美好的经历。在中山教学中能够交到很多朋友,我将他们纳入我的“家庭之友”中,每年回中国,大家会带我去不同的餐馆品尝美食。起初我不习惯不同地方的食物,但尝试了之后,我喜欢上它们的味道和质地。如今我喜欢吃点中国小食,喜欢咸鱼肉饼,喝点啤酒,我还喜欢到小理发店修剪头发。在美国的时候,我会想念在中国教书的日子。
《中山商报》:从中山退休后,您想做些什么?
林文彬:2009年我介绍60多岁的Mr.JoeHo到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义教。今后我会继续从事美国与新中国教育基金会的事务,继续鼓励美国老师和朋友们来中国教学,我希望中国的年轻人能够在世界上有出类拔萃的成就。
平凡叠加的不平凡
每次回到宿舍,林文彬会赶紧打开电脑,和远在美国的妻子道声平安。妻子年轻的时候是一名护士,常常照顾林文彬;如今年迈的妻子体弱多病,每年遇到林文彬回中山的两个多月,她不得不叫妹妹来照顾自己的起居饮食。
22年了,妻子已渐渐习惯了林文彬的到来和归去。
不足40平方米的宿舍,墙壁上挂了10多年的闹钟又一次停止了走动。一年没回来,电池又废了。林文彬从兜里掏出人民币,让何海地帮他买一颗电池,并嘱咐他安装上去。
林文彬很节俭,靠退休金生活,有时候为了买到便宜的机票,不惜转机回中山。但对家乡他却很大方,每年回来,他都会带一些美国巧克力、糖果给学生。给家乡捐赠的4986种图书共8000余册,是他自付运费拜托乡亲去上海运回来的。老人很重情义,1989年他把祖籍小榄的周空飞送到美国留学。从那年起,林文彬每次回中山都会到小榄去看望周空飞的父母,跟他们说说孩子在美国的情况。后来周空飞在美国定居了,成家立业了,不需要父母操心,但林文彬每年回中山还是看望周家父母,和他们叙叙旧。
“会教到自己走不动为止。”2009年,记者第一次见到林文彬时,他曾开玩笑说要教到85岁。2011年,还是那张笑脸,眼神多了几分不舍,步行两层楼的阶梯,会让人隐约听到他气喘吁吁,但他总说:“我还好。”而这一年,82岁的林文彬不得不宣布退休。
“每一次来和往,都只是完成了一段平平常常的教学任务,但年复一年、不间断的叠加,这平凡的事情就变得不平凡起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院长马争说道。和马争一样,接触过林文彬的人都说,他用言行举止、品行感动着身边的人。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对于国人,它或许只是一首旋律美妙的歌曲,但对于生活在美国的林文彬,歌曲唱出了他心中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