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好人档案 杨老师原在韶关一所小学当校长,老伴走了之后,2003年随女儿定居中山。除了做家务、带外孙,她走进了社区广场,结识了一帮好姐妹,早上耍太极、练扇子舞,搞得有模有样。 2004年,社区要组织节目比赛,居委会工作人员一眼看中了这群活力四射的阿姨们。 能为社区出点力,杨老师和姐妹们一听就来精神。那一年排演《翻身农奴把歌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文艺队扩大到20多个人,有男有女,排演的节目也越来越丰富。“我们没有教练,就能者为师。”杨老师说,2009年,桃苑社区在土瓜岭广场举办了一台晚会,“几乎整场节目都是我们出的。”20多个人身兼数职,有合唱、独唱、功夫扇、诗朗诵、舞蹈等,每个队员都是多面手。而杨老师忙里忙外、租衣服、化妆、节目编排甚至诗朗诵的词都是自己亲自写。她还把节目与社区工作相结合,如三句半《桃苑社区喜事多》:“要说喜事实在多,一件一件一大箩,趁这机会跟大伙说,真好嘢!” 杨老师组织文艺队参加社区的文艺晚会、“八廉八耻歌咏比赛”、“同是东区建设者歌唱大赛”、“东区集体舞比赛”等,还先后筹划过集邮展、讲座、绿色夏令营、征文比赛、“3·15”知识竞赛等。五六年来,杨老师渐渐成了社区文艺“主心骨”,连续几年被评为东区优秀党员。 除此之外,杨老师还是优秀义工,带领大家看望特殊学校的孩子,探望与自己年纪差不多的颐老院的老人们。 今年杨老师的身体没有以前好了,上半年接连病了两场,留医两次。她还随女儿搬到凯茵新城居住。“我们社区少了一‘宝’啊,我们都舍不得杨老师离开。”桃苑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李丽娟说。不过,即使距离远了,身体没那么好了,杨老师依然坚持有空就过来,指导文艺队排练新节目,过段时间还要参加东区举办的“同是建设者文艺晚会”。 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杨老师说:“乐也是一天,愁也是一天,因此我要过好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