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精诚大爱映晚晴
好人档案
好人姓名:莫占占
好人身份:
好人类别:敬业奉献
莫占占的事迹

 

  ■好人档案
    好人姓名:莫占占
    好人身份:中山市石岐苏华赞医院主治医师
    好人类别:敬业奉献
    好人事迹:投身僻壤,扎根农村服务村民,不论白天黑夜,不论刮风下雨、寒冬酷夏,只要有病人的召唤,有村民的需要,莫医生就会随叫随到,送医送药到病人家中。爱岗敬业,春风化雨奉献关爱,始终恪守“服务患者,不求回报”的医务原则,患者送“红包”,坚决不收。患者送补品,坚决要患者拿回去自己补身体。患者要送锦旗,她动员患者不要“浪费”钱。视病人为亲人、为朋友 妙手仁心,不负重托深得信赖“让病人花最少的钱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荣获中山市卫生系统修身行动代表人物。

 

投身僻壤,扎根农村服务村民

    1966年,23岁的莫占占刚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就以一腔报效祖国的青春热情,积极响应国家建设农村的号召,来到了偏僻的中山市张溪村卫生所。

    那时候,广东农村尚未历经改革开放,基层卫生所条件异常艰苦。医生少,病人多,医疗条件非常差。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就要面对众多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医疗领域的农村求诊患者。为了让自己的知识尽快满足工作需要,她起早贪黑加强学习,主动深入病人身边了解病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很快掌握了各科常见病医疗知识,很快就独挡一面,担起了为村民及周边群众治病的重任,“莫占占”这个大学生医生很快就名闻遐迩。

    不论白天黑夜,不论刮风下雨、寒冬酷夏,只要有病人的召唤,有村民的需要,莫医生就会随叫随到,送医送药到病人家中。农村卫生条件差病员多,她时常刚看完一个病人又立即被别的病人找去,一夜忙到天亮是常事。但她始终以一颗赤诚的医者之心,毫无怨言地奔走于乡间径野,悉心为每一名病人治疗。一年时间下来,她的身影走遍了张溪村及周边地区。

    一个夏天的夜晚,莫占占忙完患者的治疗,拖着沉重的双腿刚到家,突然接到村里一个特困户妻子的电话:“莫医生,我丈夫现在发热得很厉害,请你帮忙快来我家看一下吧。”听到这焦急的求救,莫占占顾不得吃饭,背起药箱就冲进了伸手不见五指的夜幕。天黑路滑,她匆忙中摔倒在乡间路上,扭伤了脚踝,钻心的疼痛让她半天都无法行动。当她想到了还有病人在痛苦的呻吟中等待自己去诊治,又强忍剧痛爬起来,一瘸一拐气喘吁吁地赶到患者家中。在细心地为患者检查、用药后,她守在患者身边等病情平稳了才放心地离开,并安慰说:“要安心养病,医药费不用挂在心上,什么时候手头宽裕了再说”。全家人十分感动,患者妻子拉住莫医生的手动情地说:“您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

    在张溪村卫生所工作的5年时间,她就像一粒能生根开花的种子,用自己的默默奉献,改变着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也换来了村民们一辈子的信赖和惦念。直到现在,每年村里过重阳节老人会时,村民们都会叫她回去“省亲”。

爱岗敬业,春风化雨奉献关爱

    1971年,组织上把莫占占调到了当时的华侨医院(现苏华赞医院门诊部的前身),她在这里一干就是42年,她始终恪守“服务患者,不求回报”的医务原则,患者送“红包”,坚决不收。患者送补品,坚决要患者拿回去自己补身体。患者要送锦旗,她动员患者不要“浪费”钱。

    一年365天,她随身携带的背包里总是装着小电筒、棉签、听诊器、急救药,这些就是她的“武器装备”。一天,莫占占在给病人诊病时,发现一位候诊的常州老人有异样,她敏锐地察觉出老人是突发心脏疾病,立即将老人抬到诊查床上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心脏按压了近10分钟后,老人终于苏醒过来;还有一次,一个24岁的小伙子在诊室外因突发心脏病休克,情况紧急,叫护士到药房取药都会影响患者生命安危,莫医生就地用随身携带的抢救药品对他进行抢救,终于令患者转危为安。

    经过多年来不断的学习和诊疗经验积累,她对内科疾病了然于胸。诊疗时,她从不打断病人讲述,始终微笑着注视对方,然后会用双手为病人做检查。多年来,这双神奇的手就像一台精密仪器,可在几分钟里,基本锁定病源,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疾痛。

    她真正将“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理念深刻在了心中,付诸于了行动。为了方便病人,她白天出诊时,手机不开机。到了夜间,手机却从未关过机。她说,白天手机开着难免要接听,会影响为病人看病,夜间是我休息时间,开手机能为病人有事情找我方便。在医院里,莫占占的平易近人,深为同事和患者所知,她时常主动去为患者倒水、送药。面对患者咨询,她是一名称职的“导医”,有时甚至会亲手帮助病人家属抬送患者到有关科室诊治,而当病人感谢她时,她总是笑着说,“这是一个医务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

    妙手仁心,不负重托深得信赖

   “让病人花最少的钱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这是莫占占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她从不推诿病人,而且总是换位思考,采用谈心的方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诊病时,她总是尽量不让患者抽血化验,靠“多问一句”细心了解每位就诊病人的病情,对症下药。如果遇到病人确实需要做检验、检查,她会耐心地讲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面对确诊患者,她会提供多个治疗方案,并告诉患者和家属各个方案的实施过程与费用情况,供患者和家属选择,为病人精打细算,选用经济适用的药物,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缩短病人的病程。她虽然自己生活并不富裕,但却还是会经常替贫困患者垫付挂号费、十几药费等,展现了高尚的职业品德与情操。

    有个腰椎增生的老患者,多年前已被莫医生治好,但到了69岁时腰痛病发作,曾去了多家医院求医,医生都说需要手术,得用4万多元钱。莫占占为他制定治疗方案进行保守治疗,患者经治疗后疼痛症状逐步减轻,现已不影响生活,活动自如。莫医生每天虽然要接诊许多病人,她居然能记住每一位找过她的病人的情况,并基于这些了解,帮助病人减少了很多反复检查的费用。有一次,一位女病人走路有时突然头晕,有医生告诉她要做头部CT,她跑来问莫医生要不要做。莫医生知道她患有癫痫病,询问到她这些天没有按时吃药,就告诉她不用做CT了,回去按时吃点药就行了。患者果然没再出现头晕。

    这些年来,每天她都坚持早来晚走,认真地查看着每位病人,以便掌握病情第一手资料,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病人们也都依赖她,有事就找她商量商量。一个岐头的病人,在别的医院诊断后,要他准备30多万元住院换肝。病人来找莫占占医生商量,莫医生建议他再到上一级医院去查看一下。病人后来特意跑来告诉她,原诊断被否定了,没有做手术,治疗效果很好。

    还有一个在她这儿治疗了10几年,患有肾病综合症的患者,身体好些后到广西做长途运输生意。每次身体不适时,不是打电话询问治疗方案,就是回到中山市来找莫占占。他说,无论走到哪儿,在他的心里,哪所医院也没有苏华赞医院让他如此信赖,哪位医生也没有莫医生让他如此依赖。

    多年来,莫医生妙手仁心,为自己赢得了许多患者“粉丝”,从市区到小榄、港口、神湾、坦洲、沙溪等镇区,祖孙三代都信任她的例子很多。从村卫生所到区级医院,她走到哪里,熟悉她、信任她的患者就跟到哪里。她年纪越来越大了,来找她的病人常感慨的一句话就是:“莫医生,有一天你不看病了,我们找谁看病去呀?!”

无私奉献,实现崇高人生理想

    莫占占毕业于名牌大学,同学们大都是高职称、高收入,但她不羡慕。她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观,我每天能为信任自己的患者服务,感觉到非常踏实幸福。她的患者多,常常午饭都来不及吃,有时到下午2、3点钟才能匆匆啃上一口面包充饥。在她诊病时,始终坐的是个小方凳,医院领导心疼她70几岁的人了,要给她换个带靠背的椅子,她坚持不换。她说坐方凳起身、转身方便、迅速,有利于抢救重患,我不方便没关系。

    为了患者的治疗,她牺牲了小家。工作近50年,她从来没有因为私事请过假。母亲病重期间,她每天下班回家后,为母亲输液治疗至次日凌晨天亮,第二天仍然坚持工作。女儿年幼时生病,她带到医院来却又顾不上照看,自己又忙着给病人看病,孩子发烧难受,昏睡在药房的椅子上,同事们都心疼地流下了眼泪。女儿常常抱怨她不能陪在身边,没有时间辅导学习,说她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她总是笑着说:“等你长大了,你就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做了。”

    医院同事经常会看到,年已七旬的莫占占,还经常研读着一本本厚厚的医学书,坚持着学习、记笔记的习惯。她随身的包里,总是装着一个笔记本。自开始行医至今,她记录的学习笔记已积累了厚厚的几十本。有人问起她为什么还这么拼命学习,她说,有个要安装心脏支架的病人来问我安支架的事情,我不懂,感觉辜负了患者对我的信任。虽然很多专业我不搞,但是为了患者,我也必须要多学习,与时俱进,了解现代医疗最前沿的技术。  

    莫占占,就是这样一位花甲之年的老人,一名普普通通的医生。她的生活中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她的工作中没有轰轰烈烈的惊天壮举。她平凡的像一滴水,汇入石岐苏华赞医院这股清泉,涤荡患者的苦痛;她普通的像头老黄牛,在石岐苏华赞医院的这块绿洲,耕耘生命的希望;她以伟大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诠释了“大医精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了一首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壮美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