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向善,小到邻里问候,大到见义勇为,每个人都是文明城市的受益者。
知行合一,近如奉行孝道,远如修身养性,每个人都是文明城市的创建者。
全民参与,共建共享。走过中山的街头巷尾,榕树祠堂,社区商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在这些城市肌理中交错延伸,来自各行各业的文明城市创建主体,用他们的创文讲述,为这座建制800余年的城市注入文明的力量。
在惠民最大公约数中找到合力
创文要求在变 为民本质不变
讲述人:中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彭晓新
2015年,中山再次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站在第四次夺匾的今年,回顾20年前中山市被确定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行点的历史,中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彭晓新仍然记得,彼时从城区小小“垃圾屋”开始的“创文”之路,如何奠定了中山文明城市建设的“为民”“惠民”基调。
“那个时候的垃圾收集场都是露天的,用水泥围起来,夏天的时候气味尤其难闻,老百姓对这个问题的反映也比较集中,后来我们就从‘垃圾屋’的建设开始,一步步地解决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彭晓新回忆道。
随着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文明”要素已经从最基本的街容市貌转向更深的城市肌理,文明城市的创建诉求和路径也发生了改变。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牵头部门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彭晓新对当前在中山推开的“全民牌”创文路径的感触尤为深刻:“这是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治理方式转变要求,中山作出的最有特色、也最具成效的创文经验。”
对“全民”参与创文最开始的感触,始于一次“文化惠民”的活动。“以前的文化惠民,都是组织专家、专业演员等到乡镇去表演。后来我们想到,专业人士毕竟比较少,无法满足频率高的文化演出需求,不如就组织本地的民间艺人,让有才华、有能力的新老中山人来登台表演。”没想到,这个点子得到了百姓的热烈欢迎,“氛围比以前更热烈,大家的积极性很高。”
发动全民力量参与修身、创文,这个理念开始贯穿在整个全民修身、全民绿化、全民防医闹等过程中。“比如弘扬凡人善举,我们不是只喊学雷锋的口号,而是发动学校、社区、企业等社会细胞,让他们来发掘身边的好人,让他们把自己熟悉的街坊、邻居、同事、朋友推上‘中山好人’的评选平台,这样,我们的好人故事就变得有血有肉,有参与有互动。”彭晓新说,“这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一种体现,也是中山市委、市政府近年来所总结出来的一条社会善治路径。”
从街容街貌到灵魂深处的崇德向善,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创文,中山的创文诉求和路径正在改写着这个城市的灵魂。但让彭晓新最有感触的是,中山创文的价值观却始终如一:“坚持惠民、为民,是中山创建文明城市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也是中山市委、市政府鼓励、激发‘全民牌’的初衷。事实上,强调‘全民’的力量实现共建共享,正是群众路线最直接的体现,是中山文明城市创建最大的合力、最好的动力。”
“郭大侠”组建龙狮团“以武化人”
上千问题少年 重新走上正途
讲述人:永宁龙狮武术团总教练郭谦荣
都说以文化人,但永宁龙狮武术团却擅长“以武化人”。在小榄镇,一提起永宁龙狮武术团,几乎无人不知。虽然这个武术团在多次比赛中夺取佳绩,但它在家长们心目中声名鹊起的原因却是拯救上千名“问题少年”,帮他们重新回归正道。
武术团里徒弟都尊称永宁龙狮武术团总教练郭谦荣为“郭大侠”。
十几年来,在他的帮助下,千余名徘徊在犯罪边缘的问题学生回归了正途:曾令父母伤心欲绝的小霸王,脱胎换骨变成能独当一面的小老板;失学到处游荡的少年,最终成了世界龙狮比赛的冠军……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还是一名体育老师的郭谦荣发现,每到晚饭过后或节假日,一些在家无所事事的孩子便三五成群游荡在村间小道或田地里,以搞小破坏为乐,破坏农作物、打破人家的窗户都是常发生的事情。于是,他想到了以习武为手段吸引这些好动的孩子。
曾经有一名姓蔡的孩子,让村里人都摇头叹气,甚至连他的父母也对其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刚升入初一不久,便被学校开除了学籍。郭谦荣听到这个消息后,一次次地找到校长商量,最终让学校作出“留校观察”的决定。经过将近3年的指导,小蔡待人接物比过去礼貌了许多,还在中山首届“金记杯”龙狮大赛中获得了冠军。
十多年来,龙狮武术团通过龙狮、武术训练“拯救”了不少“问题少年”,谁家出了“调皮鬼”,就把他送进武术团,这已慢慢成为小榄乃至周边镇区很多叛逆少年家长的“共识”。
在惠民最大公约数中找到合力
创文要求在变 为民本质不变
讲述人:石岐区民生社区居民李燕珍
4月5日凌晨1时,65岁的琴姨像往常一样来到小区值班室,开始了她的工作——查看出入小区的人员,思考如何参与社区管理等。虽然要持续工作到次日9时,但琴姨很少觉得累,因为她认为是这份不起眼的工作让她的余生不那么难过,只有做好这些分内活,才对得起大家的信任。
石岐区仙湖社社区居民、“中国好人”李燕珍见证了琴姨的变化。她说,几年前琴姨曾是一个社区干部头疼的人 ——她曾跟人吵架闹到区司法所,亦曾带头反对交治安管理费,影响了社区的管理工作。谁也没能想到,当她成为小区保安后,能尽职尽责为小区居民着想,最后自己努力还当上了保安班长,为小区的治安劳心劳力。
“琴姨只是被我们改变的很多人中的一个。”珍姨说,在中山开展全民修身行动以来,社区居委会干部想了很多办法来做社区管理工作。他们充分相信和团结每一个居民,给大家一样的帮助和机会。因此,这几年居民的认可度和参与率不断提高,“昨天,居委会刚发灭蚊片,要求开展灭蚊工作,今天晚上大家就不约而同在家里点起了蚊片。”
做了几十年的群众工作,提起“全民修身”和 “全民创文”,珍姨仍有些激动。她说,文明不仅是环境的文明,更是心理和素质的文明。以前,居委会要挨家挨户去给居民做工作,现在有事情发通知后,大家都会积极配合,这说明大家的素质正在不断提高。“我们小区有个人以前一直拒绝交治安管理费,还煽动其他人不要交,今年开始却主动要求交钱。”
珍姨说,类似的事情近年来十分普遍,这是因为大家在参与小区管理的过程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以小区封闭式管理为例,虽然每月要交30元的治安费,但这几年小区一起治安事件都没有发生,“如此一来,大家自然就放心、开心了。”她笑着说。
农民义工队爱心接力17载
走街串巷 调解邻里矛盾
讲述人:港口镇民主社区义工队成员梁洪坤
近年来,港口镇志愿者(义工)队伍已成为该镇创新社会管理的新兴力量。这支被全国众多媒体报道过的“明星”义工队,他们的故事早已被中山市民所熟知。从最初的13位队员,到现在的58位队员,他们爱心接力15年,坚持对村民“逢病必慰问,有难必帮忙”,成为中山全民修身的典范。
梁洪坤是港口镇民主社区义工队的“老前辈”,在义工队服务了15年。60岁的他十多年来为居民办事尽心尽力,帮贫扶困不计回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义工就是一颗热种子,扑下身子,投入社区,把社区的‘核能’激发出来。”
梁洪坤回忆,1998年,两委班子刚刚换届,港口镇民主社区面临经济发展困难、各种矛盾交错、干群关系紧张等诸多问题,成为远近闻名的“上访村”。为了帮助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村里一帮人缘好、口碑好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同志,自发组织了一支由11人组成的“特殊队伍”,不计报酬、无私奉献,致力于访贫问苦、嘘寒问暖,宣传政策、调解纠纷——“民主农民义工队”由此产生。
如今,精神病人走失了,义工们帮忙去找;街心公园缺凳子,义工们自己凑钱添置;困难户的水稻长得不好,义工们凑钱帮买点化肥;发现小偷小摸,他们去劝导;年轻人游手好闲不进取,义工们去劝导……甚至还有义工自学中医、自购中药,帮助困难人员医治小病。
讲述人:港口镇民主社区义工队成员梁洪坤
近年来,港口镇志愿者(义工)队伍已成为该镇创新社会管理的新兴力量。这支被全国众多媒体报道过的“明星”义工队,他们的故事早已被中山市民所熟知。从最初的13位队员,到现在的58位队员,他们爱心接力15年,坚持对村民“逢病必慰问,有难必帮忙”,成为中山全民修身的典范。
梁洪坤是港口镇民主社区义工队的“老前辈”,在义工队服务了15年。60岁的他十多年来为居民办事尽心尽力,帮贫扶困不计回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义工就是一颗热种子,扑下身子,投入社区,把社区的‘核能’激发出来。”
梁洪坤回忆,1998年,两委班子刚刚换届,港口镇民主社区面临经济发展困难、各种矛盾交错、干群关系紧张等诸多问题,成为远近闻名的“上访村”。为了帮助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村里一帮人缘好、口碑好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同志,自发组织了一支由11人组成的“特殊队伍”,不计报酬、无私奉献,致力于访贫问苦、嘘寒问暖,宣传政策、调解纠纷——“民主农民义工队”由此产生。
如今,精神病人走失了,义工们帮忙去找;街心公园缺凳子,义工们自己凑钱添置;困难户的水稻长得不好,义工们凑钱帮买点化肥;发现小偷小摸,他们去劝导;年轻人游手好闲不进取,义工们去劝导……甚至还有义工自学中医、自购中药,帮助困难人员医治小病。
七旬老人自荐当学校义工
享受不要工资的守护“工作”
讲述人:水云轩小学老义工洪瑞久
在东区水云轩小学,一年多来,每天早晨和下午放学时段,都能见到一位老义工帮助学校维持秩序,并在校园里捡捡垃圾、帮助张贴宣传栏等。这位老义工就是现年74岁的洪瑞久。
洪瑞久是辽宁人,在上世纪60年代雷锋的事迹在全国传开后,洪瑞久很受触动,决定向雷锋学习,义务为社会做一点善事。
2012年春节,洪瑞久的3个女儿把老人接到中山安度晚年。来到中山后闲不住,他要女儿在中山给他找一份不要工资的“工作”。女儿想来想去,就想到了家附近的水云轩小学有不少家长义工。洪瑞久老人听后很乐意这份“工作”,经与水云轩小学联系,在来中山不到两个月后,老人成了水云轩小学义工的一员。
与一般的义工不同,洪瑞久老人把义工当作工作的正事来做,像老师们一样,天天去学校两趟。孩子们有困难或有需求都乐意找洪瑞久老人帮忙,也都亲切地称老人为“洪爷爷”。
不仅如此,在与孩子们接触中,洪瑞久老人常常给孩子们宣传雷锋的精神和思想,对有不良行为的孩子,老人会耐心地指正。老人说,只要身体允许,他会一直行善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为社会做了一点有益的事,我的身体也得到了健康,我的精神也很快乐。”
调动企业力量促进新老融合
建特色修身学堂 普及“礼乐”文化
讲述人:沙溪镇宣传办主任王强
4月1日,“礼乐沙溪”全民修身行动在沙溪溪角中学启动。到2015年,沙溪开展全民修身活动已经进入了第5个年头。该镇党委宣传办主任王强见证了该镇特色修身学堂的诞生和成长,如“音乐修身学堂”“竹君新大学之道”等,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几个学堂。
“竹君新大学之道”则是沙溪推进企业修身的一个成功案例。2012年,在沙溪镇政府的支持下,该镇服饰企业霞湖世家成立了首个企业修身学堂。“作为一家服饰企业,霞湖世家有众多90后外来务工人员。修身学堂成立之初主要对员工开展职业技能和爱岗教育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得到了企业的认可,”王强介绍,“后来,霞湖世家服饰有限公司总裁郭长棋将传统儒家思想、现代人文精神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自己登台向企业员工开展讲座,并将该讲座命名为‘竹君新大学之道’。”
刚开始,“竹君新大学之道”只是在霞湖世家企业内部进行;后来,随着这门特色课堂的影响力逐渐扩大,附近居民、企业家以及其他社会人士主动前来听课,甚至还有中山市区和广州企业慕名邀请郭长棋前往授课。
“这个讲座我听过,郭长棋知识面广、讲课幽默风趣,内容包括健康、家庭、事业和友谊等多方面,深入浅出,实用性强,所以很受欢迎,目前累计听课人数已经接近3000人,”王强说,“‘竹君新大学之道’使企业修身已从原来的政府推进转变为企业主导,由员工参与转变为全民参与,形成了一种良性健康的全民修身模式。”
邻里结对互助创和谐纽带
老人义务照顾 受伤邻居近2月
讲述人:开发区健康花城社区业主刘英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我们小区真的是这样。”在健康花城小区工作生活近10年,刘英见证了无数邻里之间的感人故事,这让她越发喜欢这个城市,也越发想让更多人能享受这种和谐的邻里关系所带来的好处。
刘英说,2001年,她从湖北来到中山,2005年到开发区健康花城客户关系中心工作,次年成为小区的业主。10年来,她和同事们一直在为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所努力,通过“邻里联系卡”、“党员义工服务联系卡”、“邻里结对互助”等形式,拉近了小区居民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彼此间的感情和信任度。
“有些即便是平时不深交的邻居,只要对方有困难,大家都会伸手相助。”刘英回忆说,有个从江西来的程姨,因为一个电话曾义务照顾了一个韶关女孩近2个月。“那个女孩叫阿香,跳广场舞的时候和程姨认识,有一次不小心崴了脚,半夜哭着打电话个程姨,程姨马上和儿子一起送她去一样,凌晨4点才回家。后来,程姨连续照顾了她50多天,直到她完全康复去上班。”
刘英说,健康花城小区八成左右为“新中山人”,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在“邻里有爱,守望相助”理念的影响下,处得跟一家人似的。“我们小区有些人过年过节回家,习惯把钥匙放到邻居家;有些年轻人下班没时间接小孩,会打电话让楼上或者楼下的老人帮忙去接;还有些人没时间买菜也会让邻居帮手带。”刘英说,这些在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每天都在健康花城小区上演。
据刘英介绍,在健康花城小区,每栋楼都贴着一个“党员义工服务联系卡”,每家都有一张“邻里联系卡”,这些卡片上有多个邻居电话,在有需要的时候,业主可以随时相互联系。“我们中心是一个桥梁或平台,希望通过各种方法让大家之间的沟通更加畅通,关系更加和谐。”刘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