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1月16日 星期四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图文消息 >> 正文
《中山步步高》专题片和画册昨首发——谨以此献给中山升格地级市20周年
发布时间:2008-03-28 来源:中山日报

 
中山步步高
——谨以此片和画册献给中山升格地级市20周年



敬告:本文版权归中山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我社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Http://www.zsnews.cn

    1984年,那是一个欲暖还寒的清晨,在伶仃洋畔的罗三妹山上,一个睿智的老人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不走回头路”。
    记住这句话,中山人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阔步前进,一路走来……
    20年过去了,中山,这片孕育了一代伟人孙中山的土地,曾经是中国近代史肇始地之一的岭南小城,已经初步建成珠江口西岸一个既适宜创业、又适宜居住的文明和谐幸福之城。
    珠江水时涨时退,伶仃洋潮起潮落。
    经历了850多年历史积淀,曾在近代中国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中领风气之先的中山,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再次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新的传奇。
    今天的中山,以占广东省1%的土地面积,2.7%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4%的生产总值。经济总量居全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第五位,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已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1988年,攒足了发展劲头的中山正是这一年应运而起升格为广东省辖地级市。也是这一年,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进入第十个年头;那个时期,中山和顺德、南海、东莞被人们誉为领跑中国改革开放的广东“四小虎”。
    当时的珠江三角洲,成为中国经济活力的代名词,这个金三角就像一匹领跑的骏马,引领着整个岭南、华南乃至全中国的经济发展。
    时任市委书记的谢明仁十几年后对当时市委提出的五条辨别是非的标准,仍然记忆犹新。他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群众生活富裕;有利于有效利用生产要素;有利于市场需要;有利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五个原则是正确的,如果因为执行这五条有错误的话,市委一概承担责任。”这就表明当时的领导思想是解放的,头脑又是十分清醒的。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才是执政为民的根本表现。迅速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成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要务。发展才是硬道理。可是,资金从哪里来?技术从哪里来?设备从哪里来?人才从哪里来?敢为天下先的中山人清楚地意识到,这些只有从思想解放中来!只有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来!只有从扩大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中来!
    —— —1993年,中山市委、市政府颁布实施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将个体、私营经济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
    —— —1993年,小榄镇率先在全国推行土地经营体制改革,创造出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土地经营形式。
    —— —1995年初,中山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支持中山市跨国跨省跨地区企业发展的暂行规定》,决定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
    时任中山市市长的汤炳权就明确表示:“要进一步改善中山投资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要更好地提高中山在整个对外开放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以适应更大规模的对外开放,以适应与国际接轨的新形势的需要。”
    一系列政策出台后,这片土地活了,热了,沸腾了!通向发展的道路平了,直了,宽了!旅外的乡亲、投资的友人、创业的人才、务工的兄弟结伴而来了!他们带来了变化,也催生了一个时代。
    人们惊喜地发现,中山的变化每天都在改写着历史:渡口变成桥梁,路通财通;茅寮变成楼房,安居乐业;大襟衫变成花裙子,追赶潮流;粗茶淡饭变成老火靓汤,丰衣足食。
    一个以农业为基础,农工结合的县级市,经过几个惊险而漂亮的冲浪动作,很快找到了科学发展的正确航道。
    工业的迅猛发展,快速地改变着中山人民的生活和城乡的面貌。20年,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天地。占经济主导地位的中山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从以农业为主,到以工业为主,再到追求“三产”协调并进,每一次调整都是一次质的飞跃;从中山“加工”到中山“制造”再到中山“创造”,每一个产品的诞生都是一次自我的超越。
    当然,人们不会忘记威力、中玻、小霸王、精细化工这些曾经威震全国的品牌,它们组成了当时的“联合舰队”,在义无反顾地完成了产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历史任务之后,于1998年勇敢地经历了一场深刻的产权制度改革的洗礼,与时俱进地结束了一个曾经令人振奋的时代,成功地完成了又一次出色的跨越,真正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近年来,中山每年以过百亿元的增幅,快速壮大经济总量。非公经济包括民营经济、外资经济已经占中山市经济总量的95%以上,多种经济成份共同演绎着中山新型工业化的神话,以实际行动和客观成就让人再次感受到“不走回头路”的真谛。
    有人要走回头路,是因为前路所阻;有人不走回头路,是因为毅力和志向使然。当年,79岁高龄的邓小平登上罗三妹山的时候,面对前面崎岖的山路,有人担心他的身体,劝他往回走。邓小平却斩钉截铁地说出了“不走回头路”这句铿锵有力而又意味深长的话。
    世界是平的。既然中山已经和世界接轨了,就得直面世界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一切。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机遇总是和风险同在。面对席卷而来的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和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的震荡,中山人沉着应对,高擎“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的大旗,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思路决定出路。创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是中山人决意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经典之作。经过多年发展,电子信息、包装印刷、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汽车零配件,已经成为火炬开发区的支柱产业。火炬开发区也因此成为中山科技产业发展的重镇!
    与此同时,中山人不断进行技术改造,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形成了一镇一品的特色产业集群。小榄五金名扬中外,古镇灯都璀璨辉煌,东凤家电琳琅满目,大涌家具异军突起,黄圃食品四季飘香,沙溪服装享誉南北,特色产业集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850多年来,从香山到中山,这里一直被誉为开放、包容的乐土。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升格地级市的20年,一批又一批的投资者、创业者、务工者慕名而来,希望在此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开放推动发展,改革引领未来。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落户中山,至今已达30多家。2007年底,中山已经拥有国家级产业基地25个;省级专业镇13个;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7个。
    中山又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有80多万旅居海外的乡亲,他们身在异国,情牵桑梓。1979年到2007年间,他们共捐资14.3亿元无偿支持家乡建设,其中,旅日乡亲吴桂显先生鬻家助学的义举更让所有中山人感动。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也让许多海外乡亲不再像改革开放初期那样带着大包小包的生活用品回来接济亲朋好友,而是带着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回到中山,为家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珠江两岸百花洲,对岸可看对岸村,扯起白帆耕大海……”
    这首流传久远的中山咸水歌,很容易使人想起过去中山农耕时代的田园风光。30年过去了,经历了城市化和工业化洗礼的中山市,风光无限,美丽依然。
    早在1987年,中山市就明确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本世纪初,中山人又提出要努力破解“建设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城市”这个世界难题。当时的市委书记崔国潮在谈到中山未来发展的思路时就有这样的表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努力把中山建设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市。”
    2004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山视察时,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中山逐步推进旧城改造,决策者们颇有远见地提出了“保护旧区建新区,建好新区改旧区”的建设理念,于是就有了今天石岐一河两岸的亮丽景色,就有了全省第一条文化旅游步行街—— —孙文西路。这些独具中山城市特色的风景和旧建筑群让八方游客流连忘返。谁曾想到,一个曾经代表中山旧工业时代的老船厂,改造成岐江公园后可以像一块琥珀镶嵌在新城的襟头。中山人在旧城改造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和魄力着实让人赞叹!
    1994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视察中山,做客三乡农民郑先贵家,对中山城乡居民良好的居住环境也由衷地称赞。三年后的1997年,中山又荣获联合国人居中心颁发的联合国“人居奖”。
    对于中山人来说,荣誉只是对过去工作的一种肯定,以人为本,立足当代,功在千秋,才是人生的真谛。伴随新世纪钟声敲响而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山人表现出来的仍然是非凡的气魄和远见。
    2005年中山全面启动农村基本养老保险,2006年,小榄就实现了全民社会保险。目前,中山有98.9万农民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养老保险,从前所向往的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正逐步成为现实。
    随着中山惠农政策的力度的加大,三乡镇2003年在全国率先取消农业税,中山农民开始告别了已有2600多年历史的“皇粮国税”。比全国正式废止农业税提早了三年。2005年,中山被评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
    2006年7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在视察中山后,认为中山已经初步建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市。小榄是示范中的排头兵。2007年,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揭晓,中山市榜上有名。
    生活的改善,人民参政议政的热情更高更强。1996年,外来工古文平当选为市政协委员,开创了全省的先河。在中山,一个普通市民,可以在城市论坛上和政府部门负责人直接对话,可以在市长接待日直接倾诉心声,还可以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政治上的公正,待遇上的公平,让每一个生活在中山的人都有一种当家做主的感觉。
    文化是城市的名片,更是城市的灵魂。面对国际国内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竞争格局,文化愈发显示出其决胜的力量。中山大舞台,文化谱新篇。850多年的历史积淀,孕育了中山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菊花会、醉龙、飘色、咸水歌,这些植根于本土的传统文化,在这20年里更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痴迷于小提琴教育的敖凯通,在中山曾经有过艰难的求学经历,每每想起20年前拿着一把小提琴从中山坐船到广州学习音乐的情景,他都充满感慨。
    生活在今天的孩子们是幸福的,他们不必走出中山,就可以和自己的父母在美轮美奂的艺术殿堂里欣赏到世界上最顶级的艺术。
    在中山这个大舞台上,王蒙畅谈传统文化,余秋雨纵论文化中山,宋祖英高唱时代主旋律,博鳌亚洲文化产业论坛上中外名家就文化产业各抒己见……这些名人名家的精彩表现,使中山人增长了见闻又开阔了视野。一场又一场的文化盛宴,一次又一次的思想碰撞,使这个曾经是中西文化交汇的门户,在新的时代得以续写华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孙中山先生就说过:唯有教育才能“启文明,促进化”。2005年12月,中山继深圳、佛山之后,成为广东省第三个“教育强市”。到2007年底,中山24个镇区全部都建成广东省的“教育强镇”。同样是这一年,中山学子迈入大学校门的数量比20年前提升了15倍。
    这是一幅珍藏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孙中山“博爱”手稿,“大仁博爱而无私”是孙中山先生最推崇的思想之一。1987年,中山人就开始迈出以弘扬博爱精神为宗旨的“中山慈善万人行”的第一步,而且是一年一度地走过21个春秋。“慈善万人行”活动累计筹得5.3亿元善款,帮助成千上万需要帮助的人们走出了困境。
    今天,中山人走过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奋发图强的20年。这2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打下坚实基础的结果,是全体中山人民解放思想、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国家和省各部门、海内外中山人和各界人士大力支持的结果。对此,中山人铭刻在心,历史将永远铭记!
    “不走回头路”。这句话已经深深植根在中山的土地上,成为这个城市的座右铭。
    2008年,市委书记陈根楷在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时就意味深长地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务必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使命意识、人本意识、创新意识、改革意识和开放意识,把中山的事情办得更好。”他要求全市干部群众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强市、和谐中山、宜居城市、法治社会、文化名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这是对未来的承诺,也是对历史的回答。
    敢为天下先的中山人,将以更坚实的步履,走向一个又一个桃花盛开的春天,书写一个又一个让世人惊羡的传奇!(本文有删节)
发布日期:2008年3月28日  作者:■钟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