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样一门铁炮,曾经为石岐群众报过时,后来它沉寂了50年。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诗人张继的千古绝唱,让寒山寺的钟声名扬天下;那么,具有报时作用和“一炮而红”等寓意的烟墩山的炮声,能否为中山文化名城建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最终和“寒山寺的钟声”一样“鸣”扬天下?
“失传50年了!”中山市石岐区的有识之士,正在重拾这一无价之宝,并决心对包括烟墩山“晏昼炮”在内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开发和整合。这不,鸣放“晏昼炮”的习俗,即将在6月6日“重见天日”了!
翻开尘封的史料,踏访中山老城根,请教掌故深厚的人士,有关石岐放午炮习俗的原委和变故愈加清晰。
烟墩山铁炮位于烟墩山“烟墩花塔”的西南侧,铸于清代。“晏昼炮”始于1934年11月1日,由当时的石岐商会组织发起,每天正午12时准时鸣放一响午炮,所以俗称“晏昼炮”。
20世纪30年代,石岐已经是一个商贸十分发达的地方,当时放午炮,主要是为了扩大石岐商界的影响力,达到粤商偏好的“一炮而红”、“一鸣天下响”的目的。由于鸣放时间是正午12时,所以“晏昼炮”对广大民众又起到报时、校时的作用。
据一些老人家回忆,每天鸣放“晏昼炮”的时候,有手表的石岐群众都会情不自禁地对表,那时流行穿唐装,他们向上举起右手再放下看表,当时有一个俗语称:“石岐佬对表—— —实举手”。当时,大部分群众买不起钟表,他们还得靠“晏昼炮”来确定上下班时间,直到现在还有人称午休为“竭晏”。所以,鸣放“晏昼炮”对广大群众来讲,是一个既亲切又实用的习俗。而这一习俗随着中山人外迁而走向世界。
“晏昼炮”饱经风霜雪雨。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晏昼炮”停摆了一段时间,后来好不容易才恢复;直至1958年,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这一习俗又停摆了,而且,一停就是50年!
一条喜讯正不胫而走—— —6月6日至15日,石岐区将在烟墩山重新鸣放“晏昼炮”,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就绪。石岐区办事处副主任徐成彬表示,恢复鸣放“晏昼炮”,是为了利用中山打造文化名城的历史机遇和首届休闲文化节的契机,发掘和擦亮更多的文化品牌并加以传承和发展。但如何充分利用类似“晏昼炮”这样的、一度被人淡忘的“文化瑰宝”,是摆在正在进行文化名城建设的中山人面前的新课题。
“晏昼炮”恢复鸣放只有短短的10天,但已经有了一个崭新的开始。人们期待着,“埋藏”了50年的烟墩山的炮声,在“重见天日”后终有一日“鸣”扬天下。
“失传50年了!”中山市石岐区的有识之士,正在重拾这一无价之宝,并决心对包括烟墩山“晏昼炮”在内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开发和整合。这不,鸣放“晏昼炮”的习俗,即将在6月6日“重见天日”了!
翻开尘封的史料,踏访中山老城根,请教掌故深厚的人士,有关石岐放午炮习俗的原委和变故愈加清晰。
烟墩山铁炮位于烟墩山“烟墩花塔”的西南侧,铸于清代。“晏昼炮”始于1934年11月1日,由当时的石岐商会组织发起,每天正午12时准时鸣放一响午炮,所以俗称“晏昼炮”。
20世纪30年代,石岐已经是一个商贸十分发达的地方,当时放午炮,主要是为了扩大石岐商界的影响力,达到粤商偏好的“一炮而红”、“一鸣天下响”的目的。由于鸣放时间是正午12时,所以“晏昼炮”对广大民众又起到报时、校时的作用。
据一些老人家回忆,每天鸣放“晏昼炮”的时候,有手表的石岐群众都会情不自禁地对表,那时流行穿唐装,他们向上举起右手再放下看表,当时有一个俗语称:“石岐佬对表—— —实举手”。当时,大部分群众买不起钟表,他们还得靠“晏昼炮”来确定上下班时间,直到现在还有人称午休为“竭晏”。所以,鸣放“晏昼炮”对广大群众来讲,是一个既亲切又实用的习俗。而这一习俗随着中山人外迁而走向世界。
“晏昼炮”饱经风霜雪雨。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晏昼炮”停摆了一段时间,后来好不容易才恢复;直至1958年,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这一习俗又停摆了,而且,一停就是50年!
一条喜讯正不胫而走—— —6月6日至15日,石岐区将在烟墩山重新鸣放“晏昼炮”,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就绪。石岐区办事处副主任徐成彬表示,恢复鸣放“晏昼炮”,是为了利用中山打造文化名城的历史机遇和首届休闲文化节的契机,发掘和擦亮更多的文化品牌并加以传承和发展。但如何充分利用类似“晏昼炮”这样的、一度被人淡忘的“文化瑰宝”,是摆在正在进行文化名城建设的中山人面前的新课题。
“晏昼炮”恢复鸣放只有短短的10天,但已经有了一个崭新的开始。人们期待着,“埋藏”了50年的烟墩山的炮声,在“重见天日”后终有一日“鸣”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