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畅谈感受
汶川地震中山记者没“缺席” |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昨慰问赴川采访的记者
|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重大事件突显媒体责任”。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山日报报业集团、中山广播电视台派出多名记者前往灾区一线,记者们冒着生命危险,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个珍贵场面,用文字传递着一份份感动……昨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对这些从灾区回来的“英雄”记者进行亲切慰问。
从汶川映秀辗转到绵竹,从理县冒险进汶川,中山日报记者黎旭升、中山商报记者吴飞雄用镜头记下了自然环境的恐怖“嘴脸”,也记录了灾区人民与解放军、武警官兵、志愿者一起抗震救灾的温馨场面。
“当我到达映秀镇时,我被眼前的场景感动了。在这个伤亡惨重的小镇里,大家互帮互助,显示出可贵的无私精神。”黎旭升介绍说,他用镜头记下了这些动人的场面。在采访中,令他最为震撼的是,到达绵竹时,他在一所小学遇见了从灾难中逃出来的四年级小女孩,他随这位小女孩及其父亲为罹难的姐姐上坟。当看到“罹难姐姐”旁还有一座孤零零的小坟时,他被深深地震撼了。
自然灾害是无情的,吴飞雄用镜头记下了冒着烟尘的山坡和陡峭的悬崖,还有那些被压得面目全非的汽车等。在昨日的慰问会上,丘树宏等人看到这些艰险的场景时,对赴川记者的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记下感动与有效信息
82岁藏族老阿妈自愿为救灾队伍做饭,6岁儿童从帐篷中冲出向救灾队伍挥手致敬……回忆起四川采访的经历,中山商报记者张鹏至今记忆犹新。据他介绍,在通往灾区的路上,不少当地受灾群众将家中不多的粮食拿来招待过往的救灾运输队员,一些羌族老百姓还将家中刚收入的樱桃送给路过的志愿者。记者用笔墨记录下动人的瞬间,中山读者虽未到灾区一线,却能透过记者发回的文字感受到灾区群众感恩的心。
除了感动之外,赴川记者还传回一线信息。据中山商报新闻中心主任陈志坚介绍,在灾区一线,他们了解到当地当前最需要的是帐篷、大米、医药等,面对对口援建,广东要有打长期战思想准备等,这为广东对口支援灾区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摄像机后的艰辛与汗水
说起这次赴川采访,中山广播电视台的两位记者陈剑祥和刘峥有太多的感受。旅途的艰辛加上一天10多次余震带来的恐怖,让凡是进入灾区的人都感到疲惫。然而生活上的艰辛却不是大问题,刘峥说,赴川采访最大的困难是拍摄的东西难以发回中山。
据刘峥介绍,他们每天有10多个小时在车上,只有3个多小时的睡眠时间。在通往灾区的路上,他们抽空拍出的片子只能在车中编辑。“车在路上不停颠簸,鼠标根本不听使唤。”陈剑祥说,刚开始在车里编片,因为电脑屏幕不停抖动,看久了就想吐。在艰难的环境中编好片子后还要担心发送问题。“一段很小的片子就要发送3个多小时。”陈剑祥说,由于网络断断续续,有时完成从灾区发片回中山的工作时已到第二天凌晨。英雄可贵经验更难得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重大事件突显媒体责任。”听取赴川记者的汇报后,丘树宏赞扬了赴川记者的勇敢精神和本地媒体的强烈责任心。他表示,此次媒体赴川采访对中山人民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对媒体本身也是一种考验,面对随时有可能发生的灾难,媒体的报道让中山人民多了忧患意识,而媒体在遇到类似的事情后也能及时起到导向作用。
丘树宏嘱咐新闻单位要好好总结此次采访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组织成有框架的材料教育整个团队。比如,面对重大自然灾害,媒体应该怎样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如何解决媒体报道设备技术上的不足以及如何保证记者生命安全等。他还建议赴川记者将他们采访的资料进行保存,因为这些资料将来对灾区人民精神辅导和援助有帮助,同时还可办摄影展,整理成画册等,充分利用这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