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1月17日 星期五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图文消息 >> 正文
【用大爱拯救生命★组图报道】社会各界对中山首位人体多器官捐献者—我市南头镇外来工郭光明及其家属的行为纷纷表示敬佩
作者:中山市文明办 发布时间:2009-02-18 来源:市文明办
 

【用大爱拯救生命★组图报道】

社会各界对中山首位人体多器官捐

献者—我市南头镇外来工郭光明及

其家属的行为纷纷表示敬佩

 

中山慈善万人行的活动刚刚落下帷幕,在我市南头镇一家企业工作的广西仡佬族小伙郭小兵和他的家人用行动再次为中山人的博爱精神作了注解,也是“博爱、创新、包容、和谐”中山人精神的生动阐释。他们决定将郭小兵哥哥的心脏、肾脏、肝脏和眼角膜无偿捐献给最需要的人。

 

社会各界对郭光明及其家属的行为纷纷表示敬佩

   "这几天,我们一直关注中山日报关于郭光明无偿捐献器官的报道,我们为有这样的员工及家属感到骄傲!"连日来,包括郭光明生前所在公司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对郭光明及其家属的行为,纷纷表示敬佩和真挚的问候。


    ■公司:我们以“光明”为傲!
    郭光明遭遇车祸,在南头广济医院住院期间,其生前所在公司——中山荣杰医疗器材工业有限公司为其捐资2万余元,用于抢救和治疗光明,尤其是其生前工作的八车间获悉光明出车祸后,立即倡议工友捐款,倡议发出半天,就收到4620元。
    赖守仁是八车间的经理,“说真的,我们为有这样的员工及其家属感到骄傲!他们的做法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赖守仁说,光明在车间的人缘很好,跟大家相处的如同亲兄弟。
    ■工友:缺点是喜欢玩摩托车
    彭龙是光明的工友,“以前我俩一起上下班,一起去吃饭一起去上网,现在每天看到旁边是空的,心里就难过。以前我俩谁有时间,谁就会给对方带早餐,已经成了习惯。前两天去买早餐,都无意识地买了两份,突然才想起来,光明已经走了。”接受采访时,彭龙显得很伤感。
    工友温海生也常常和光明一起玩,“他的脾气很好,乐于助人。我刚工作时,他教我如何操作抛光机,非常有耐心。要说缺点,他也有,就是喜欢玩摩托车,且跑得飞快。没想到这次他出事了,我很难过。”温海生说,光明将器官捐献出来,救了很多人,他觉得光明和家人都很伟大,希望光明一路走好。
    ■医师:家属决定捐献只考虑了半小时
    昨天下午,记者采访了南头广济医院住院医师李旭昶,车祸事件发生后,他负责接诊,并成为光明住院时的主治医师。因此,郭家决定捐献光明多器官的过程他非常清楚。李旭昶说,2月10日上午,考虑到光明已经不能自主呼吸,没有了苏醒的可能,郭光明的大哥郭小奎征求家人的意见后,决定放弃治疗。
    “我让他们再慎重考虑一下,但他们说已经决定了。问我接下来该怎么办?我就告诉他们,媒体经常报道捐献器官,救助危重病人的故事,光明除了脑干受损外,其他器官都很好,是不是也考虑一下?没想到半小时后,一家人就决定了,因为多救活一个人,就说明光明还活着!”李旭昶说,当时他非常感动,一个农民家庭,没多少文化,作出的决定却让人十分敬佩。
    ■房东:他是个好人,走了太可惜
    生前,郭光明租住在南头镇白北帝村70 号一间出租屋内。“太可惜了,实在太可惜了!你不知道他有多好啊!”采访时,女房东梁妹娇感到很惋惜。她说光明天天都跟她说话,光明走后,她就很不习惯。梁妹娇介绍,光明租住在这里有一年多了,从来没有拖欠过房租。
    据说,曾经有一位老板娘见光明人好,就开玩笑地说要他当她的女婿,没想到光明很认真地回绝了,说自己有女朋友了,不能“脚踩两只船”。就这样,那位老板娘更喜欢他了。
 

 

■新闻链接

深圳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办公室的高敏在手术结束后安慰郭光明的哥哥郭小奎时放声大哭。这个坚强的女性此刻显得很脆弱。悲痛的是这个生命走了,感动的是逝者的器官给挣扎在生死边缘的人带来了又一次生的希望。
2月2 日零时30分,在南头镇务工的郭光明遭遇车祸,12 日晚上,郭光明被救护车从南头医院送到市人民医院。
2月12 日晚上10时50分,郭光明死亡。在病房外的家属接到医院关于郭光明死亡的通知书。
郭光明捐献器官后,郭光明的弟弟郭小兵将新衣和新鞋交到来自深圳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办公室工作人员手中,请他为哥哥穿上新衣和新鞋。
郭光明的离去给他的家人带来了无限的悲伤。
2月 13 日凌晨,郭光明的哥哥郭小奎用手轻轻抚摸弟弟的脸庞,和他作最后的道别。郭光明的亲友们也上前看他最后一眼。
这是郭光明在中山工作时办理的暂住证,如今,他的家人将他的所有遗物带回了广西。
在郭光明捐献器官的一切法律程序完成后,来自深圳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办公室的高敏在人民医院的手术室外想知道器官移植的情况,虽然她不可能知道什么,但她为郭光明捐献的器官能够救活别人的生命而高兴。
    郭光明走了,他的父母、兄弟,包括女友,把他的生命传递给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甚至连大概区域、贵姓都不知道的危重病人,一个个生命因此而继续。
    2月12日晚,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北京和中山的医学专家们正按中国一个最普通农民家庭的集体意愿,进行一项人体多器官移植手术。
    两张手术台上有两个人,一个已经等待接力棒,一个正在完成一生最后的奔跑。数小时后,曾在南头工作的广西仡佬族年轻人郭光明,把生命传递给了一位北京的中年人,等待太久,获得“动力”的中年人,苏醒后,继续人生的征途。
    广州,眼科医院,一位年轻人正在黑暗中摸索。当晚,他盼来了“光明”。而在随后的12个小时内,北京和上海的两位尿毒症患者,同样将获得新生命的开始……
    移植手术正在进行。
    两位仡佬族兄弟的心情十分复杂,作出无偿捐献三弟器官的决定,他们背负了承重的传统伦理压力。他们在电梯口等待,等待一切快些结束,好多送三弟一程。同时,他们又在迎接,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
    夜,静静地。见到过许多生离死别,但器官移植协调员高敏还是受不了手术室门口发生的一切,泪汪汪,上前,一会儿安慰光明的大哥,一会儿安慰悲痛欲绝想送光明最后一程的女朋友。
    光明的手术完成后,工作人员将一个箱体推出手术室,准备送往太平间。进入电梯,下一楼,出电梯时,守护在那里的郭家兄弟和老乡们冲了过去,跟随其后,目送光明离去……
    对生命最本质的爱,就是对生命的传递。

    背景链接:
    中国每年大约有150万人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而公民逝世死亡后捐献器官的人数一共只有104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死后都不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同时,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器官捐赠工作受到极大的制约。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一年仅交通事故造成的突发性死亡接近10万人,却往往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宝贵的器官资源化为灰烬。
    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表明,全世界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数与器官获得数的比值为30:1,在我国该比值约为20:1。在近乎于无望的等待过程中,许多生命静静地逝去。
 
 
 

 

中山多器官捐献第一人——

器官移植是人间真情的延续
仡佬族小伙捐出亲人器官
最后看一眼弟弟的郭小奎突然大声痛哭,深圳市红十字器官捐献办公室的高敏赶紧上前安慰。明剑摄
    中山文明网讯   2月13日,一位来中山务工的广西仡佬族小伙子郭小奎捐出了弟弟郭光明的器官——一个心脏、一个肝脏、两个肾脏和两个角膜,让弟弟的生命以另外一种方式得到永生。据悉,这是目前我市器官捐献者中捐献器官最多的一个。
敬告:本文版权归中山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我社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Http://www.zsnews.cn

    帅气小伙突遇车祸
    2月2日晚,来中山务工的广西仡佬族小伙子郭光明发生车祸,晚上9时送进南头广济医院时,已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当远在家乡的哥哥郭小奎赶来时,医院已经给郭光明下达了脑死亡的病危通知书。医生告诉郭小奎,他弟弟的头部在车祸中受到严重挫伤,并出现脑干衰竭,只能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
    “太可惜了!”南头广济医院李院长非常惋惜,郭光明身高约173cm,在李院长眼中,是一位白白净净的帅小伙。
    捐出弟弟全部可捐器官
    面对突来的灾祸,2月11日,郭小奎伤心之余,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决定:无偿捐献弟弟所有可捐献的器官!
    郭小奎表示,他是2月2日凌晨2点多得知弟弟出车祸的消息,当他赶到中山时,弟弟已经不行了。在郭小奎心中,弟弟郭光明善良、孝顺,很爱帮助别人,“既然没希望救活,能用他的器官救活别人,让他的生命延续下去,他还活在我们身边。”怀着伤痛,郭小奎说服了母亲、以及弟弟的女友小李。
    “让生命延续下去!”这一决定很快得到郭家人的支持。2月12日21:50,郭光明被送进中山市人民医院,在亲人和同事的陪伴下,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程,22:50,郭光明被宣告正式死亡;22:55,器官捐赠手术开始;次日凌晨4:10,来自北京的受捐赠病人顺利做完手术。目前受体已住进ICU,术后情况稳定。
    成中山多器官捐献第一人
    “郭光明是中山第一个多器官捐献者。”深圳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办公室的高敏告诉记者,他共捐出了一个心脏、一个肝脏、两个肾脏和两个角膜。
    高敏回忆说,捐赠者的家人2月10日上午与她取得联系,当日中午12:30,她便赶到了中山。“我被捐赠者的家人深深感动,连他有病卧床的母亲还不断地说,如果不能留住儿子的生命,不如把他的身体贡献出来,帮助需要的人……多伟大的一位母亲!”
    专业人士:捐献器官有要求
    高敏介绍,经向医生了解,捐赠者完全符合器官捐赠的要求。衡量是否符合器官捐赠要求,捐赠者必须没有肿瘤和血液疾病,心脏停跳6小时内。“捐献器官关系到捐献者生前和身后两方面。”高敏说,捐献者生前只要是成年人,就有资格决定是否捐献器官,而捐献者死亡后是否捐献器官,则由其家人决定。“器官捐赠者的年龄目前没有具体限制。”高敏介绍,她所接触的器官受益者中,年龄最小的4岁,最大的70多岁,手术恢复后,都可以过正常的生活,如跑步、游泳、跳舞等,很多人也结了婚生了孩子,“不过,器官移植后,生活中患者和家人应注意保养和定期检查。”

■对话
    记者:脑死亡后,是否可以进行器官移植是一个受争议的话题,您是怎么看待的?高敏 (深圳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办公室器官捐献协调员):"脑死亡"是一个严肃的话题,目前是全世界比较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记者:目前市民对器官移植的关注度如何?
    高敏:询问器官移植的年轻人比较多,去年成为深圳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志愿者的年轻人约有6000人,不过最后能成为器官捐献者的比例仅为万分之零点零一。因为很多人将正常死亡,就无法实现捐献器官的愿望。
    记者:市民对器官移植存在哪些盲点?您是如何看待器官移植的?
    高敏:目前很多家长不同意自己的孩子做器官移植志愿者,其实只要是成年人,都具备决定权。器官移植是人间真情的延续,是生命的一种传递方式。

 

“光明”留住“生命”延续

外来工广西仡佬族青年郭光明成中山无偿捐献人体器官第一人
郭光明已经离去,广东地区器官捐献协调员高敏紧紧握住郭光明亲人的手,安慰他们。本报记者明剑摄
    本报讯   中山慈善万人行的活动刚刚落下帷幕,在我市南头镇一家企业工作的广西仡佬族小伙郭小兵和他的家人用行动再次为中山人的博爱精神作了注解。他们决定将郭小兵哥哥的心脏、肾脏、肝脏和眼角膜无偿捐献给最需要的人。2月12日晚上,北京与中山的医疗专家合作,成功地进行了这次人体的多器官移植手术。由于他们的无私奉献,北京、上海、广州的几位病人因此将可能继续生命和重见“光明”。
    把生命和光明延续给他人的是一个25岁的广西青年,他的名字叫郭光明。2月2日,一次意外的车祸,让他的脑干受损,重度昏迷。在紧急抢救和治疗无法延续生命的情况下,郭光明的弟弟在父母的授权之下,决定让生性善良的哥哥把“光明”延续给有需要的人。
    从作出决定到寻求捐献通道,再到签订自愿捐献合约,这个过程不到一天。2月12日晚9时50分,郭光明在哥哥、弟弟、女朋友和老乡的陪同下,带着呼吸机进入人民医院。医院提供的临床死亡时间是22时50分。
    此刻,来自北京的一位病人正在郭光明的旁边等待生命的继续。医疗专家们正在做最后的准备,郭光明的哥哥和弟弟流泪从重症监护室走了出来。11时30分左右,移植手术正式开始。
    “哥哥和我都是2003年一起来中山的,中山不但环境好,这里的人也很好。有一年,哥哥在工厂受了伤,很多人都捐了款,哥哥一直心怀感谢。回家养病后,他2006年再来中山工作,就没有回过家。”在等候手术的过程中,郭小兵显得稍微轻松了些。
    凌晨4时10分,移植手术基本结束。接受郭光明心脏移植,来自北京的45岁男性病人情况稳定,没有明显的排斥现象,手术非常成功。
    广东地区器官捐献协调员高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是中山首例人体多器官无偿捐献案例,也是中国的第103例,少数民族无偿捐献第二例。

 

“我家的‘光明’还活着!”
——一个少数民族农民家庭的无私抉择
    “弟弟,我们都知道你很善良。健康的时候,你总是想着别人,为他人做更多的事。现在,我们无法挽回你的生命,就想让你继续帮助更多的人。你不要怪罪我们,在我们的心里,你一直活着……”

移植     2月12日晚11时20分,中山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门口。

    “弟弟,你没有死,你还活着……你的善良我们永远记着,你救了那么多人,我们为你感到骄傲……你没有死,你还活着……”
    郭小奎从重症监护室走出来,忍不住哭了起来。在场的广东地区器官捐献协调员高敏走上前去安慰,不过,她的泪水也在眼眶里打转。见这样的场面多了,但背着一个大行李包的高敏还是受不了:“你看他们有多平凡,可他们做出的决定平凡吗?太让人敬佩了!”
    郭小奎是家里的老大,四弟郭小兵看了一眼大哥,转头就和女朋友一道哽咽起来。现场的亲人中,实际上最无法接受现实的是小李,她刚满20岁,是器官捐献者郭光明的女朋友。马上就要做器官移植手术,医生准许亲属见捐献者最后一面,小李也进去了,出来后她一直强忍着,因为大家事先说好不哭的,怕影响手术,但郭小奎的哭声一下让小李的情感决堤。小李与光明是恋人,刚认识一年,光明说好“情人节”会给女友惊喜的,没想到就这样走了。“你不知道他有多善良,他总是想着别人,却没有自己……”小李伤感得几乎说不下去。
    “弟弟,我们都知道你很善良。健康的时候,你总是想着别人,为他人做更多的事。现在,我们无法挽回你的生命,就想让你继续帮助更多的人。你不要怪罪我们,在我们的心里,你一直活着……”
    手术很快进行,前来陪伴的老乡怕四个人失控,将他们带到了重症监护室的下一层,那里有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也不至于影响手术。

守望     2月2日凌晨1时许,南头广济医院急救室。

    120急救车拉回了一个因车祸头部受伤的病人,他正是25 岁仡佬族男青年郭光明。紧急抢救和处理后,病人当晚被送到了重症监护室,接受24小时特别护理。
    一直跑上跑下办理住院手续的是他的女朋友小李。小李身材非常廋小,看上去若不经风,但这个时候她更像是一个男人,所有的事,她必须自己处理。
    进入重症监护室后,小李以 “家属”的身份守护在男朋友身边,她不相信眼前的一切是刚刚发生的事实,她不相信噩耗会降临到他们的头上,他们才认识不到一年,确定恋爱关系不过几个月。医生说,病人不能打扰,小李就坐在床边,一直盯着病床上的郭光明。直到天亮,小李还是那一个动作。
    “开始的几天,我看他越来越好,脚和眼睛慢慢可以动了,我想我看到了希望。他很善良,老天不会收他走的,坚信他会醒来,没想到后来他却越来越差。”小李回忆当时情况时,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郭光明的兄弟在广西隆林自治县的一个偏远农村接到电话后,次日就坐汽车,经过20多个小时的颠簸赶到了中山时,三弟光明仍旧在深度昏迷,重逢时的交流不过是眼睛和脚趾轻微的蠕动。
    元宵节的前一天晚上,小李实在熬不住,9时许回到了宿舍。离开男友前,小李对他说:我回宿舍休息一下,如果你同意,就动一动 。 “当时,他还动了一下眼睛。没想到,等我第二天早晨赶到医院时,他就不行了。”
    当天,医生为郭光明摘掉呼吸机,看看他能不能自主呼吸,结果发现离开呼吸机根本就不行。小奎跟光明说话,让动一动,没有任何反应。当时,小李的眼泪就出来了。
    而在此之前,2月2日零时30分,南头镇东桂园小区附近。在南头镇务工的广西仡佬族男青年郭光明驾驶着摩托在带女朋友回家的路上,不慎撞在了一个门面上,遭遇车祸。

抉择     2月10日早晨,南头镇广济医院重症监护室。

    又一个难眠之夜后,小李再次出现在男朋友郭光明的病床前。和往常一样,小姑娘仍旧直盯盯望着已经不可能看她一眼的男友。男友除了微弱的心跳外,其他没有任何反应。
    此前,医生已经告知郭小奎,他的弟弟不能自主呼吸,而且肺部已经受到感染,没有任何醒来的可能,建议考虑后事。四弟郭小兵长期在外打工,知道的东西较多,但有一个想法却一直不敢告诉大哥,他在考虑是不是无偿捐献三哥的器官,那样的话,可以救更多的人,如同三哥的名字,让一些绝望的家庭看到一丝“光明”。
    不得不讨论的话题当天摆在了兄弟俩的面前,关键时刻,小兵还是说了出来,没想到大哥的回答是考虑考虑。实际上已经有人悄悄告知过小奎,郭光明除了脑干严重损伤外,其余器官都很好,捐献器官,再现“光明”,也是一种选择。
    选择是一个非常折磨人的过程。作为家里的老大,郭小奎考虑再三,决定无偿捐献。“既然没有活下来的可能,就去救别人吧,能多救活一个人,就说明他也没有死,几个人还在为他活着”。接受记者采访时,郭小奎说。
    接下来,郭小奎开始征求父母的意见。小奎的亲生父亲1986年死了,现在的是继父。继父有严重的脑病,母亲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父母最终同意了。因为不方便来中山,就委托孩子们全权办理。
    当天上午,他们嘱托南头医院的医生在网站上帮他们查询捐献途径,最后查到了广东地区器官捐献协调员高敏的电话。“我当时正在处理一单眼角膜捐献的案例,小兵就打来了电话。感觉是非常急,几乎用祈求的口吻请我帮他们一个忙。我询问了情况,就马上赶过来了。”高敏说,协调过许多器官捐献,没见到这样渴望做一件好事的。
    高敏当天下午赶到南头后,立即了解情况。得知符合无偿捐献的条件后,拿出“深圳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自愿书”。“你们需要考虑清楚,再作最后决定。捐不捐,怎么捐?是你们的权利!”
    小奎迟疑了一下,看了看四弟,填写了自愿书。第三天晚8时左右,广东地区器官协调员高敏在协调好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等待器官移植的危急病人后,带郭光明转院至中山市人民医院。当晚10时50分,郭光明临床死亡。

 

《“光明”留住“生命”延续》追踪

光明遗体最早17日火化
    连续两天来,本报报道了一个少数民族家庭,无偿捐献车祸遇难者家人郭光明器官的感人事迹,许多市民看完报道后,对郭家的行动表示敬佩,同时,祝愿光明一路走好。
    15日晚上9时,记者与郭光明的四弟郭小兵取得联系,得到的情况是,如果有关手续办理顺利,郭光明的遗体最早将于2月17日上午火化。郭小兵说,他和大哥郭小奎的心情依然比较沉重,虽然无偿捐献光明的器官,做了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好事,挽救了几个人的生命,但毕竟亲人走了。另外,父母心里也非常着急,希望处理完后事,早点把哥哥光明的骨灰带回家。
    据器官捐献协调员高敏介绍,郭光明的心脏受益者接受移植后情况良好,没有出现明显排斥反应。另外,广州眼角膜受益者也重新见到了“光明”。

记者卢兴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