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艺术史上下两千年 |
| ||||||||||
舞台的灯光一点点地暗下,突然,欢快的迪士科音乐打破了黑暗的宁静。三个背吉他的小矮人在舞台中央活蹦乱跳起来,有的还会翻跟头。观众席上的小孩子们顿时沸腾起来,就连大人也童心大发,随着节拍而动,跟着它们的舞姿摇摆。 “没想到木偶这么好玩。”记者身旁的一位打扮入时的年轻女子跟她的同伴对视一笑,说道。然而,好戏还在后头。会喷火的钟馗、会变脸的白骨精、会耍扇花的丑角…… . 木偶仿佛也有七情六欲。你看那《帝女花》中的公主,眼角眉梢之处似有说不尽的惆怅;再看那人偶同舞的眼神交流,如同希腊神话中的雕塑家皮格马利翁爱上了他的作品。 有生命的木偶 7月25日下午,广东省木偶剧院的艺术总监崔克勤作客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艺术之门讲座,其间,各式木偶表演让人啧啧称奇。但见孩子们手舞足蹈的兴奋,大人们蠢蠢欲动的好奇,身处现场的人们即可以感知,木偶艺术并不因它的古老而失去魅力。 木偶艺术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木偶不会活动,是用作陪葬的“俑”,后逐渐应用于表演中。1978年,考古学家在山东莱西县的汉墓中发现了一个身高193厘米的提线木偶,它有关节,可灵活操纵。除了实物例证,在文字记载上也有“陈平用木偶美人解冒顿围困刘邦”的历史故事,其中似乎出现了杖头木偶。因此,木偶艺术的历史起源于汉,发展于唐,鼎盛于宋,到了明清时期已是遍地开花,支派繁多。 没有生命的木偶为何会在演员的手中焕发出生命?崔克勤为我们介绍了各种木偶的操控方式。就演出形式而言,木偶可概括为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布袋木偶和皮影戏四种。杖头木偶,遍布中国大地的南北东西。杖头木偶由表演者操纵一根与头相连的主杆和两根手杆进行表演,依手杆位置有内、外操纵之分。头以木雕,内藏机关,使嘴、眼可动。“内操纵”者多演传统戏曲剧目,宽袍大袖,便于表演戏曲程式,动作灵活,栩栩如生。“外操纵”因手杆在外,身体塑形自由,整体感增强,突破了传统造型的局限,更合人物与时代需要。表演时人高举木偶,人站在布幕下面。时至今日,杖头木偶依然是主要的木偶表演形式。 “扯线公仔”技巧高超 提线木偶即广东人称的“扯线公仔”,木偶全身各个部位用提线相连,内设机关,五官表情丰富。传统木偶也有文、武之分,舞枪弄棒,笔走龙蛇,把盏挥扇,妙趣横生。木偶的全部动作,就靠提线控制,一般提线有十多条,有些做特技的木偶多达三十余条,表演时细腻传神,技巧高超。与杖头木偶相反,人站在上部操控,木偶在下部表演。自古及今,提线木偶由于操控技巧高超而倍受称赞。 布袋木偶又称“掌中木偶”,现在的儿童玩具,也可见简单的布袋木偶。用木头或塑料做成卡通形象,用布做成袋状,用手套入其中,通过五指的动作,就可做出各种动作,至于动作的形象与难度,就看各人的技艺了。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一人分饰二角。此外,现有一种手套木偶,操纵简单,很适合家庭亲子娱乐。布袋木偶剧目丰富,传统、现代、神话、童话,题材众多,新款的儿童玩具,更有许多西方卡通造型,工艺结构别致,不胜枚举。 除此之外,民间和海外,还有“水上木偶”、“人肉偶”等形式,构成丰富多彩的民间表演艺术。皮影戏也是中国木偶戏的一个分支变种,它可以称为现代动漫电影的始祖。它是用动物皮通过上色刻画做成各种动画形象,借助灯光在窗纸或布幕后的投影,做出各种民间传说、故事。现在小朋友的“玩手影”就是皮影戏的雏形。 ◆图片由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提供 | ||||||||||
记者廖薇通讯员方明